九里岗位于江汉平原西部边缘与荆山南部余脉交会的山前地带,行政区划上属于湖北当阳庙前镇井岗村、烟集村、旭光村。九里岗由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5公里的主岗及其延展的众多支岗组成,北至庙前镇北小烟墩,南至胡家咀,东至漳河,西、南部至漳河支流瓦窑河,面积约16平方公里。西部为地势偏高的丘陵岗地,海拔高程60—89米;东部为地势偏低平的河漫滩冲积平原,海拔高程50—59米。岗地上遍布旧石器、新石器及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由此构成一个规模庞大且延续时间长的遗址群—九里岗遗址群。
遗址群概况
九里岗遗址群由目前调查发现的26处遗址(地点)组成,年代自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延续至历史时期。诸遗址(地点)的地理位置与年代关系为:旧石器时代地点20处,主要分布于西侧高岗之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目前仅发现于夹口山、平面山等临近漳河的低岗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存则覆盖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的分布区域,另在西面山台地之上有广泛分布;东周时期遗存集中分布于西面山、杨木岗,另在平面山、夹口山也有分布,偏西的北木岗上还有一批东周墓地;此外,岗地南部有马林岗墓地,范围初步估计达30万平方米,年代为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里岗遗址群文化主体属石器时代,自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延续性”“阶段性”“过渡性”是九里岗遗址群的重要特征。
夹口山遗址位于遗址群东北,紧邻平面山、西面山、杨木岗等遗址。2023年,我们对夹口山遗址进行主动发掘,因首次在江汉地区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出一片属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而获评2023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夹口山遗址从调查发现、单独命名到发掘确认,要晚于九里岗遗址群中的其他遗址。
九里岗遗址群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3—4月)开展的沮漳河中游考古调查,当时在位于漳河西岸的旭光村朱家湾发现以大溪文化和东周文化为主体的杨木岗、西面山、平面山3个相连的文化遗址(过去合称“朱家湾遗址”)。1980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考古教研室等单位联合组队开展试掘,确定杨木岗遗址主要有大溪文化和东周时期遗存。1992年12月,朱家湾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月10日—2月3日,宜昌博物馆为配合荆当公路(荆门—当阳)建设,在当阳段烟集乡的土丘陵上调查发现九里岗旧石器遗址,并于施工线路旁试掘8平方米,出土大尖状器、小尖状器、敲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石制品100余件。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对这批旧石器标本进行了鉴定,认为其年代与“长阳人”化石基本相当。
2021年12月,为寻找鄂西山前地带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朱家湾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基本确定平面山、西面山和杨木岗遗址的分布范围、大致年代及文化堆积层次、厚度。12月29日下午,在调查工作即将结束之时,考古队员沿着平面山上的机耕路继续向西行走,在与平面山一塘之隔的夹口山田埂上采集到3件黑色燧石制小石片石器,由此推测九里岗区域可能存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
2022年7—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九里岗旧石器遗址进行发掘,揭露一批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主要出土了400余件石制品,种类有手镐、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等。剥片和修理技术以锤击为主,偶见砸击。石料多为采自河滩的块状砾石,岩性主要为黄褐色、黄色石英岩及砂岩(>75%),次为硅质岩(18%),还有少量白色脉石英(2.5%)、燧石(2%)等。绝对年代距今32万—8.5万年。
2022年11月,考虑到九里岗旧石器遗址与夹口山相距不远(约2.5公里),夹口山又紧邻平面山等大溪文化遗址,三处遗存在年代、分布区域和文化内涵上极有可能相互衔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赴夹口山开展调查,发现10余件燧石制小石器。
基于前期的调查,我们更加明确九里岗地区是古人类由鄂西山地走向江汉平原的关键过渡地带。为进一步厘清九里岗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内涵特征及时空变迁,重点探索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及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2023年2月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组队,开启新的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
2023年2—4月对瓦窑河与漳河之间及瓦窑河西侧26平方公里的山前过渡地带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新发现19处旧石器时代地点和2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目前共计采集石制品近30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手镐、薄刃斧、砍砸器、石球、刮削器等,原料主要为附近的河滩砾石,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砂岩、变砂岩为主,有少量黑色硅质岩、硅质灰岩。工具毛坯为块状和片状。剥片以锤击法为主,少量砸击,有数件向心剥片的盘状石核。年代推测以旧石器时代中期为主,总体表现出以砾石石器工业占主导,兼具中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的特征。
在2023年区域系统调查过程中,于夹口山和平面山两遗址采集到第三批具有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特征的小石片石器。这批小石器以黑色燧石为主,少量为黑色硅质岩、脉石英,灰白色玛瑙少见,类型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锯齿刃器等,分布范围达5万平方米。另在夹口山、平面山遗址的断坎剖面处,发现存在旧石器时代、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新石器时代地层的叠压关系。以平面山东北部剖面(编号P1)为例,上部有厚达1.5米的大溪文化层堆积(全新世:Qh),中部有厚0.6—1.2米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地层(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Q3—Qh),下部有厚0.2—0.3米的晚更新世地层(Q3),中更新世均质红土(Q2)未见底。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地层与晚更新世地层中均出土有少量石制品,且后者与2022年发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出土层位(“下蜀黄土”)在区域上可作对比。
夹口山遗址发掘
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我们以夹口山遗址为重点进行发掘。布方面积200平方米,地层堆积可分7层:第①层为深灰褐耕土;第②层为黑色黏土,属后石家河文化;第③层为灰褐黏土,属大溪文化;第④层为深褐黏土,属大溪文化;第⑤层为浅褐粉砂质黏土,属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地层;第⑥层为黄色粉砂质黏土;第⑦层为弱网纹红土。在第①、②层下,清理灰坑3座、灰沟2条、房基1座、柱洞(零散分布)10个、黄土堆积1片、砖室墓2座等,年代最早可至后石家河文化,晚至明清。
我们按照最新的旧石器田野考古方法对第⑤层做精细发掘,在第⑤层底部、距地表约0.7米的深度,揭露出一片呈水平状分布、整体厚度约0.2米的小石片石器堆积。目前已清理出土石制品900余件、水筛碎屑600余件。相较于九里岗遗址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而言,夹口山遗址石制品原料中黑色燧石、黑色硅质岩以及白色脉石英的比例明显增加,砂岩数量也较多,石英岩比例大大下降;个体明显减小,以小型和微型为主,中型少,大型几乎不见;类型以石核、石片、碎片、断块、碎屑等各类反映石器加工过程的产品为主;工具主要为刮削器等轻型工具,砍砸器等重型工具基本不见;加工方式主要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修理过程中存在间接打击法或压制法的使用。
价值与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结合以往的调查,我们对夹口山遗址的年代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第⑤层沉积物14C测年结果为13346—20141 cal yr BP,出土石制品整体表现出小石片石器工业特征,石制品磨蚀程度轻微,大量废片(断块、碎片、碎屑等)、拼合组的出现表明遗址几乎未经后期扰动,应为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初级加工场所。我们认为,夹口山遗址的小石片石器可能与末次冰期以来北方人群南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有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夹口山遗址的学术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夹口山遗址是九里岗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九里岗旧石器遗址和朱家湾新石器遗址一直作为两个时代的遗存为各自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但二者在地形地貌上处于同一岗地,同属鄂西山地丘陵向江汉湖积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地层堆积上也存在连续性和可比性。夹口山遗址以小石片石器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的发现,将区域内的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时间和空间进行了衔接。以夹口山遗址为代表的多处遗址存在全新世、晚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早—中期及中更新世地层的叠压关系,为进一步衔接旧石器时代末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提供了可能,是探讨史前文化延续性和阶段性的关键材料。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九里岗遗址群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既有向地势低平的河漫滩渐次开发的整体趋势,也呈现出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选择固定营地聚族而居的新动向,反映了早期人类生业模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双重变化。
第二,填补江汉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时空缺环。此前,湖北省内有明确测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仅发现于房县樟脑洞、长阳榨洞、荆州鸡公山。樟脑洞遗址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主要埋藏于黄绿色沙质胶结层、沙层和红色粘土胶结层中,14C年代为距今13490±150年;榨洞遗址的石器、骨角器主要出土于第4层的黄褐土中,第5—7层中有大量灰烬堆积,14C年代为距今27000余年;鸡公山遗址上文化层的小石片石器主要埋藏于浅黄色—黄褐色亚粘土中,最新的光释光年代为23000±2000—38000±3000年。此外,汉水流域丹江口库区的早年考古工作曾通过阶地和出土地层比对将水牛洼上文化层、龙口上文化层、杜店Ⅰ区、石鼓等遗址归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京山大小富水流域调查也发现了部分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遗址。一江之隔的澧阳平原近年来在十里岗、八十垱⑧—⑨层、袁家山第3层等多个具有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性质的遗址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燧石小石器,且地层堆积序列和石制品埋藏环境与夹口山遗址相似,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小石片石器出现的环境气候及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总体而言,相较于其他时段与其他区域,江汉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的发现有限,考古发掘更是极少,这无疑限制了学术界对江汉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生业模式的认识以及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构建。夹口山属旷野遗址,早期遗存距今2万—1.3万年,处于末次冰盛期向B?lling—Aller?d暖期(BA暖期)过渡的关键气候阶段,遗址所处地理位置既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结合部位,也是南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过渡地带,它的发现为探讨早期农业起源、人群迁徙扩散与文化交流互动等关键学术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钟倩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向其芳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杭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