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寺墩遗址

2024-11-06 00:00:00
大众考古 2024年7期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常州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北距长江约15公里,南距太湖约30公里,周边水网密布,组成两重环形水系,外圈水系围合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水系中心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现残高11.8米。遗址于1973年发现,1978—1995年陆续开展了5次考古发掘,发现墩东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其中三号墓出土大量玉琮、玉璧,学界认为寺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中心之一。

2019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开启寺墩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确认墩北台地存在两处等级差异明显的崧泽文化墓地,一处位于台地东北,随葬品多在10件以上,其中M88随葬33件器物(含1件玉璜),M63随葬27件器物(含1件玉璜);一处位于台地西南,墓葬的随葬品多在3—5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鼎、豆、杯、壶、罐为常见的器物组合。

墩北台地东缘发现一处东西跨度约30米的崧泽文化时期植物铺面遗迹,经解剖确认这是一处由立柱、横木、植物茎秆(含竹子)铺面组合而成的建筑结构,性质尚不明确,分布范围也仍在探索中。该处遗迹之上为良渚文化时期居住面,发现红烧土堆积、灶坑、水井、灰坑等丰富的生活遗迹。

墩东良渚文化贵族墓地位于一处范围明确的生土台地之上,墓地南侧以灰沟G17为界,其中出土的“日月山”、形似羽冠或三叉戟的刻符等大口缸残片,表明寺墩遗址先民与北部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之间存在交流互动。该处台地上除良渚文化遗迹之外另发现有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水井、灰沟等遗迹,其中水井J1出土6件精美彩陶壶,以J1③:4构图最为复杂,为黑、红、黄三色绘制的两只相连编织纹卷尾鸟形象。

寺墩遗址是“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现证明它在崧泽和良渚文化时期都达到很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为揭示长江下游区域从崧泽到良渚阶段文明演进的过程、机制提供丰富详实的考古资料。(余官玥、于成龙、陈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