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几期,我们介绍了古人耕种的粮食作物——五谷。除了主食,为了保证营养均衡,人类还需要其他的食物来源,比如蔬菜、肉制品等。中国是个美食之国,自古就有很多的美味,想知道农耕时代人们爱吃什么吗?古人和现代人的口味一样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美食殿堂吧。
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出土文物。可是,美食这种东西,即使特意保存,到了现代社会也无法再品尝到它最初的美味。这个时候,汉字可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
好吃的东西为什么被称为“美食”?这里的“美”可不是说这道菜长得好看,而是指口感好。古人认为什么好吃呢?我们可以借助“美”“鲜”的字形考察一番。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味道好,有没有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对了,就是“羊”。
“鲜”由“鱼”和“羊”组成,“美”则是由“羊”和“大”组成的,上面实际是一只没了尾巴的“羊”。古文字中的“美”还是一个完整的字形,甲骨文 的上半部分 是“羊”,下半部分 是“大”,合起来表示羊很肥大,因此口味就很鲜美。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羊肉是美食的代表。成熟的大羊是肥美,还没长大的小羊羔则是鲜美。
古代有一道以“羹”命名的菜,它的字形看似很复杂,但是拆分一下就很容易识记,上面是“羔”,下面是“美”。本来羊肉已经是很美味的菜了,再加一个“美”,看来这道菜在古人心目中,绝对是与众不同的好吃啊。“羹”是什么样的食物呢?如果你是个小小美食家,估计马上会想到很多以“羹”命名的美食,比如银耳羹、西湖牛肉羹、鸡蛋羹……
这些“羹”食有什么特点呢?除了鸡蛋羹,大部分“羹”都是有汤有水的。确实,古代的“羹”就是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汁的食物,所以有肉羹、菜羹之分。古代君主还经常把肉羹赏赐给官员,可见是道比较贵重的菜。“肉羹”之所以珍贵,首先是因为它的材料以肉为主。过去平民百姓是吃不上肉的,食肉的人一般都有权势和地位,因此古代以“肉食者”指称那些有地位的人。其次是它的制作要求比较高,无论是食材还是调料,各种配比都要求协调。对食材的切割也有尺寸讲究,比如肉要切得方正大小一致,葱要切得长短一致……
在肉羹中,有一道用驼蹄做的羹。现代人吃猪蹄价格也不怎么便宜,更何况是骆驼的蹄,可见其珍贵、稀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中曾记载了这道美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几句诗描写了当时巨大的贫富差距。权贵们吃的是驼蹄羹,水果也是多得数不胜数,经霜成熟的橙子压着喷香的橘子;而穷苦的人们却因饥饿与寒冷死在街头。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还经常听到“分一杯羹”这个词,它与刘邦、项羽有关。秦朝灭亡以后,楚汉争雄。为了让刘邦投降,项羽绑架了他的父亲,并派人告诉他,如果还不投降的话,就要把他的父亲煮了吃掉。没想到刘邦不但没上当,反而很平静地回复:“我和你之前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硬要煮了吃,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尝尝。”项羽的计划落空了,刘邦的父亲当然没有被吃掉。不过,“幸分杯羹”的故事倒是一直流传下来了,字面意思是分我一杯肉羹,后来表示共同分享利益。
与肉羹相比,菜羹的材料以蔬菜为主,在古代主要是普通百姓的食物。在菜羹中有一道“莼菜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很浓厚的思乡情。据说,晋朝时有位叫张翰的官员,他看到当时王室争权,朝廷不宁,便想辞官而去。找个什么样的借口呢?他灵机一动,说自己想念老家的莼菜羹、鲈鱼脍,想要辞官回家一饱口福。后来人们便常常用“莼羹鲈脍”表示怀念故乡的心情。张翰的故乡就是现在的苏州,莼菜羹至今还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如果你有机会去苏州,不妨尝一尝,感受一下古已有之的“羹”的美味。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