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技术纪元,文化“遇见”数字技术,媒介化的张力在自媒体场域风生水起,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视频化的自媒体形式,正在进行颠覆性技术革命,并以惯性存在的方式助力文化力量的进一步膨胀。以大连为例,深入理解自媒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与时代要求,从自媒体领域的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探析场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解决社会性视角下媒介技术的内容生产与新质生产力双向互塑的关键问题和具体方法,以艺术侵染科学系统,以期自媒体点点星星之火助燃数字文化建设燎原之势。
[关 键 词] 自媒体;新质生产力;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网络化、智能化是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本文关注自媒体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研究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生产力创新,紧跟“数字中国”建设的主旋律。
一、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思想启示。在传统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通常指单位时间内人们生产的物质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数量[1]。新质生产力是在社会日渐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生产力因科技创新加速、新型产业崛起而呈现的新形式和新质态[2]。自媒体是诞生于网络的媒介形式,自带高效能属性优势,在当前数字文化化和文化数字化趋势下,研究自媒体场域的新质生产力有两个圈层:一是按照詹姆斯·凯瑞将传播视为文化的观念,“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自媒体在颠覆性技术发展中形成的新型数字文化样态;二是数字文化建设的结果,自媒体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以再媒介化的形式加速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化数字化的通道。
二、自媒体赋“新”的理论逻辑
(一)新型文化关系:共享共建
探讨自媒体视域下的数字文化建设,在宏观上自媒体与文化的关系特征最为直接,共建和共享成为其最本质的特征。传统文化与技术在以流量为索引的话语权和互惠性上,共创分享的信仰。由创作者的意识对受众产生影响,又由互动形成文化活动的反馈,接着衍生下一轮的创作、再互动,裂变更多数字性交互空间,促进文化在数字社会交往中的传播和生产。低产高效的惊喜是普遍性固力下文化积淀而成的爆发,文化厚植成为优质自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的沃土。
(二)新型文化景观:虚实连接
祖克曼(Zuckerman)提出了“数字世界主义者”的概念,并解释了数字世界主义者日常生活中的数字连接如何运作,他认为数字化的互动和思想交流有可能创造和促进跨文化、跨群体的多样化网络[3]。自媒体成为数字与现实思想融汇的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它走过大众列奇的新鲜阶段,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手机先吃”“Vlog打卡”等日常现象以惯性存在的方式在数字世界形成对应的场域并获得认可,甚至形成超越现实世界的讨论,所以文化构建不能忽视自媒体数字世界。在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下,数字文化发生的脉络形成虚实连接的社会景观,观看与被看的充分必要条件增多,需要发展积极意义的空间和正向效果,以提效社会活动与秩序。
(三)新型文化消费:线上线下
自媒体场域的形塑是具有创新性的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的大众化表现,也是新时代文化生产、交换、消费等领域内具体延展的结果呈现。文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注重创新质量和效率,强化科技前沿引领和产业深度融合。新的质态实现能级跃迁,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业态方式支撑的水到渠成。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引领下,创新“自媒体+”形式高效能、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发展路径,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是有效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
自媒体作为现象级流量型数字文化传播形式、中国式数字化建设的具象表达,尤其是短视频形式已经是社会舆论直接的引导者和反映者,发挥着导向作用。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立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新”出发,创新生产内容与生产方式
1.内容深化,赓续文化精神
《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3)》中提到,短视频成为现在新质生产力的集体智慧,使编辑生产内容变成用户生产内容。大众化的生产方式在文化建设力量上不可比拟,这种内容生产极大地丰富了时代。自媒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以高质原创内容和表现形式颠覆引领未来,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大连为例,浪漫的海滨之城、丰沃的文化资源,为自媒体碎片化的生态图解提供了内容活源。
2.技术迭代,激活数字动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容生成方式,代表了生产力演化中的能级质变。由人工文案拍摄剪辑的传统生产模式正在逐步结合AI全流程技术产出。数字产品、数字场景通过VR技术、XR技术、SORA技术,演变出虚拟主播、数字人等虚拟模式。大数据、云计算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提供了精准运算支持与用户数据画像模型,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称,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400家,发展迅猛。技术边界的向外拓展,能悄然地改变生产关系,完成生产过程的去中心化。关注AIGC技术在自媒体领域的全线赋能及因地制宜的技术解读,迫在眉睫。
(二)以“质”立足,实践新质传播与新质融合
大众已经习惯随时随地拿起手机记录和分享,形成即时互动、参与、传播。对个体而言,已经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社会而言,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生产传播的建设者。随着数字技术与设施的普及,不仅带来数字文化建设保存与传播的革命,社会信息流动的智能化变革也使经济价值创造的范式在此基础上得以改变。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冰雪、大连港东五街的爆火,自媒体的力量得到证明。王毅,一名致力于在网络上推介大连的自媒体人,用普通大众的身份报道大连夏季达沃斯的盛况,受到全网的关注,可见“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基于城市营销的角度,如何将“流量”变“留量”,需要更好地深化媒介传播功能,升级“自媒体+”文商旅体产业融合。
(三)以“生产力”落脚,探索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与人才培养
自媒体的良性化发展是依靠大众又服务于大众的经济文化活动。全民创作与全民传播需要良好的公众媒介素养提供支撑,才能形成价值正向、艺术向上的文化社会化传播。宣传、奖励、监管机制与人才培养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此文旅蓄力之时,拓展数字文化基因存续的新场所,强化数字文化带来的海滨之城的文化归属感、地区认同感,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与人才培养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反哺地方文化图谱形成,可以为“数字大连”建设提供群众思想素质基础。
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现
内容创作首先聚焦AI智能生产。今年,中国新闻网中新AI实验室创作的《AI眼中的中国》系列作品在自媒体平台投放,利用AI技术生成祖国美景的静态图像。大连系列为地标性景色和代表性特产——黄渤海分界、海鸥逐浪、复古电车、海鲜、樱桃等,画面的质感逼真,是现实中难得出现的鲜活场景。利用AI智能生成的也有视频影像,数十家电视台联合探索《万千气象 AI中国》推出全国首个系列城市主题影像。此外,还有创作全线的AI尝试,宣传片《听AI唱辽宁》,作词、作曲、演唱均由AI完成。
短视频技术和自媒体社交平台普及降低了社会性表达的门槛,个体传播潜能激活,实现了从“赋能”到“参与”再到“赋权”的转变[4],短视频是自媒体视频化的形式,行业内新呈现出+AI、+5G、+微短剧、+国际传播、+产业服务等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为数字文化建设增添媒介新景观,焕发出“内容+技术+产业”新质生产力[5]。
按照本文自媒体新质生产力两个圈层的逻辑,创新实现对应两个圈层进行讨论。
(一)自媒体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创新实现
在自媒体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与开发,主要应抓住创作内容、信息传播、影响观众三方面所具有的正向效应的新生产力,注重调节个体创作生产关系,自媒体成熟期数字化编码逻辑在AI技术为基础的“提效升质”中具体实现,使创作展以“硬视听、软表达开展”。
1.普及智能技术,扩大使用层面
AI在自媒体领域的应用呈现自动化的特征,其依赖于大量的数据训练和算法模型,作为生产内容工具已经开发出数据收集与处理、文案生成、自动剪辑、特效制作等场景的实际应用。
智能文案撰稿:通过主题、文案类型、语气、场景、人群等关键词直接生成文案,对于高频更新的自媒体来说,大大减轻了传统手动撰写文案的工作负担或给予很多灵感,很多App还支持多种语言的转化,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AI图像生成:用户只需要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即可生成静态图片或动态影像,生成风格、效果、质量可以预设,还可以通过多次设定进行快速修改,使不同的使用人群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特别是在自媒体营销中可以创建预算过高、不好实现的场景。
数字人技术:目前,自媒体场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予以静态图像以生动的表情和语音,创造出高度逼真的动态肖像视频,结合音频和肖像图片生成视频。另一种是利用动作捕捉、三维建模、语音合成等技术高度还原真实人类,再借助AR、MR、VR等终端呈现出立体“人”,新闻媒体行业AI虚拟演播室、斑偶研究所打造虚拟人元宇宙娱乐数字平台都基于此项技术。
此外,还有智能回答、个性化推荐、AI客服等场景的便捷应用。
2.丰富视听创新,追求技术与美学的集成体验
在当下社交平台接受行为习惯中,视听因素仍然占比颇重,尤其是开端的“黄金三秒”,想要在有限的视觉空间和极短的时间内引发观者的兴致,充分调用视觉吸引、拓展听觉,制造在场的直观感受就尤为重要。其不同于传统拍摄或绘制,技术的迭代给予想象力和创意无限可能,生成式生产方式偏向理性的推理逻辑,所以要熟悉其运用方法。在极大地丰富视听感受“硬视听”的同时,仍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因为技术是为创作服务的工具,不能只被炫目的效果裹挟,追本溯源,创作仍是全感官与思想的联动。运用技术的首要仍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传播,形象、色彩、音效、文化,能指与所指的长效表达,点击、收藏、留言,都是参与式的成就感体现的行为。
z/VFHnSX3js1YPgn5sJkhA==3.重视学习型、知识型内容开发,适配用户诉求的软性表达
在自媒体形成的微文化中,趋向于利用短视频或是将短视频插入其他的媒介文本中充当其构成部件,短视频将图像、音乐、声音这些元素包裹其中,在穿透文化圈上成为一个“轻载体”。短视频已度过野蛮生长阶段,其日常化使人们获取信息除了娱乐域外还需要思想的满足,甚至是学习的需要。媒介化碎片影像在知识普及可以由广度构建深度。B站《鸟语·人言》的故事改编自《论语义疏》记载的“公冶长识鸟语”,讲述了公冶长借助鸟语想帮助别人,反被恶意诬陷,最后百鸟之王现身主持公道的故事,作品借“坚持良知”展开探讨,也由此引发了社会性的讨论。
4.诚心创作,数字技术创作中的合理艺术化
大众对AI的媒介态度从抵触、观望到接受时,人工智能赋予更多的个体执行专业质量的创意产出的能力,但新的问题伴生而来。一种是AI冒充传统手段,如AI绘画冒充数字手绘、照片,引起信息焦虑;另一种是借助AI美化但过于失真,造成信息混淆。所以,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仍然要遵循内心道德和法律规范。
(二)自媒体作为数字文化建设的新质生产力创新实现
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推动参与文化赋权的意义。
1.好内容双向奔赴,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依托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激发各地区数字文化的建设,抓住自媒体“新风口”,需要营造良好氛围。政府应引导群众生成城市公共意识,树立先锋带领作用,加强自媒体创作引导和优秀账号示范引领,推动题材、体裁创新;普及新技术应用,通过不断的创造热点、跟踪热点,大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优势。
2.供需双向匹配,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目前,文化产业存在“供需两旺”的市场特征,需要从顶层设计即政府部门建立数字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实时数据收集、分析、跟踪等技术手段,精准掌握并制定政策引导,有的放矢抓住代表性文化宣传机会,比如大连拥有达沃斯、服贸会、农博会、足球比赛等城市热点活动。同时,还要及时反馈文化市场的占有率和饱和度,合理开发一系列性移动文化、文创产品、文化服务等,积极探索文化和政商旅体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
五、结论
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传播,文明走过涂鸦、印刷、无线信号的历史,如今有幸见证诸方位感官联动的世界。我们置身于信息爆炸的高速运转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了我们的创造能力和生产的速度,我们在感恩数字化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媒介“双刃剑”的伤害。我们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正确对待媒介创造的价值,由非线性到线性的认知中审视媒介和大众的位置。自媒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群体性、社会性创造、活化,需要努力共建更高效、更智能、更有效的技术体系,进而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数字蝶变”。
参考文献:
[1]王满林.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生产力: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2021(3):24-29.
[2]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59-66.
[3]祖克曼.超级连接者[M].林玮,张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4]谢丹.数智技术解锁文化传播新场景[N].光明日报,2024-06-26(13).
[5]张腾之,高郑.短视频创新升级赋能融媒新质生产力:第四届中国短视频大会综述[J].传媒,2024(4):9-12.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