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器乐技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践体系的扶持。“亚历山大技巧”以其“新的人类科学”观点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此套技法通过自我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对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使演奏者可以获取更科学而高效的演奏体验。将“亚历山大技巧”中的一些理论观点运用在竹笛演奏中,能够启发竹笛演奏者有效避免错误的练习习惯与不必要的消耗,合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取得进益。
[关 键 词] 亚历山大;竹笛;演奏;技巧
在竹笛授艺的长期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将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理论化并应用于日常研究中,再用理论研究反哺舞台实践。其中,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1)如何科学地了解我们的身体并使用它;(2)如何科学高效地练琴;(3)如何适度缓解演奏时的紧张状态,以上三个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实际上在我国民族器乐发展体系化的百年历程中,从一开始的口传心授到学科体系化逐步形成,离不开科学理论的研究和佐证。科学化即高效化,高效练琴依旧是我们长时间以来追求的目标。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亚历山大技巧”中获得理论支撑和启发。这套技巧的核心观点在于当我们身体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提升个人意识,通过抑制习惯性反应和运用引导来做出符合自然反射的动作,最终获取身心的平衡与协调。最早提出这套技巧的是莎士比亚舞台演员弗兰德瑞克·亚历山大(Frenderick Alexander,1869—1955),他原本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却在练习朗诵的过程中嗓子发紧,最后无法出声,导致他中断了演出生涯。后来他遍访名医都无法找到病症所在,于是开始自行研究治疗方法,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被称为“亚历山大技巧”。这套理论常用于日常活动、体育运动、疼痛治疗和孕产护理中,随着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其在艺术领域里率先被用于声乐演唱中。
通常来说,由于演奏者对自我身体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在练琴过程中会缺乏训练意识。常见问题体现在:当演奏者想要贯彻“放松肩膀、放松手臂”这一提示时,得到的反馈往往是短暂的放松,甚至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松弛。松弛是一种很难达成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并未“开化”。亚历山大在研究中发现,在演奏的动态中,人的颈部、胸腔、心脏、手臂、面部、腿部等部位会因为无意识而造成肌肉用力的坏习惯。其具体表现为肩颈发硬、心跳加速、头脑空白、呼吸急促、四肢发抖等。亚历山大发现,在这种压抑状态下对人的感觉、思考产生阻碍的原因是对肌肉的矫枉过正,即过度控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演奏者越想要获得放松时,反而不得其法,他们越想刻意控制肌肉,越矫枉过正。亚历山大认为,“是自己制造的锁链将自己束缚住了”,是人类所持的矛盾知识在驱使肌肉紧张。这样一来就必须强化神经,深刻注意感情的变化与肢体的感觉,养成由身心双方面都能予以灵活运用的控制能力,使参与演奏的“身体”“意识”“精神”达成一致和协调,结合精神与身心的可能以实现自己在演奏上的最好发挥。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亚历山大技巧”在竹笛中的借鉴之处。
一、“重心”对于竹笛演奏的启示
端正舒展的演奏姿势是科学学习乐器的第一课。很多习艺多年的演奏者依然存在姿势不佳等问题,就是由于基础部分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和训练。笛子宗师赵松庭先生在《笛艺春秋》里提道:“风门正,笛身平,头要直,胸要挺。”任意一本竹笛教材在它的开篇都会以端正的持笛照片作为模版来启发学习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我们可以发现,在竹笛的演奏中仍然不乏因为没有找到身体的重心而出现一系列姿势衍生问题,如歪头、低头、探头等,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而无法控制自我造成的。“亚历山大技巧”将人的身体分为“头”“躯体”“足部”三个部分,“头”指示人行动的方向性,它是掌控重心时最重要的一个身体部分,如果“头”向前挪去,“脊椎骨”势必弯曲,肌肉受压缩压迫肩关节,于是本来可以自由活动的手部肌肉也被迫紧张,造成手指与手腕的疲劳,力量也因无法传导而衰竭。同理,向左或向右的歪头、低头,都会因为头部的姿势不佳而牵扯到身体其他部位。所以,看似是头部姿势的问题,追根溯源是重心的问题。我们常常用“头重脚轻”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失去重心时上下颠倒、岌岌可危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竹笛演奏中较为常见,不是身体过分地向前倾斜、探起脑袋,就是一味地塌腰、缩肩、驼背。在演奏过程中,因为重心不稳而导致摇晃,继而影响气息的运行和手指运动等演奏技能状态。因此,在常规的站姿演奏中,我们要找到身体的“中轴”与“重心”,控制头部、躯体以及足部的整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从而使身体处于一种相对松弛的健康状态。同时,肩膀微扩,两臂自然张开,挺胸收腹,两脚一前一后与肩同宽,双手大拇指和小拇指起到“拿捏”笛身的作用,其余手指弯曲成弧形;然后将笛身摆平,吹口勿用力压在唇下,轻轻贴住即可。在全身的“重心”调整得当以后,要让笛子跟着人走,而不是让人的肢体去迁就笛子——笛身及角度可以根据动态进行调整,重心不可随意晃动。由于生理先天的差异性,我们无法设定标准的精确角度来执行和规定,过分地强调某种姿态也未必是科学可取的,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心轴”和“重心点”,最适合自我的、最放松舒适的协调状态才是所谓的科学演奏姿势。
无论是器乐演奏还是运动项目,身体协调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协调意味着身心状态的统一,也体现了“亚历山大技巧”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即一种最本真的状态。亚历山大曾说:“正确时,事情自己就运作了。”其实这种状态的构成并不是由多么深邃的新知识组建,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一些最简单、纯粹、既定的事实——重新解读之前我们未认清自己已然具备的能力,用最接近自然的、本真的状态来审视技能的运用。
二、“核心”对于竹笛演奏的启示
气息的应用与掌握对于吹管乐来说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呼吸要领,赵松庭先生有一口诀:“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缓吹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自忙。急吹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声响。莫到无气才吸气,始终要有余气藏。强而不噪弱不虚,均匀呼气流水长。”简短六句将呼吸时各个身体部位的状态要点总结到位。赵松庭先生提到的丹田,是我国传统气功等国术中的固有概念,我们称丹田为核心,丹田所迸发出的所谓内力,应该就是核心力量。这一科学化、国际化的观念不仅仅在吹管乐器演奏中得以发扬,可以说所有关联“气”运用的学科都借鉴于此。竹笛演奏时常见的呼吸问题有杂声大、位置浅、吸气量少等,继而引发肢体僵硬。对此,我们可以先去感受核心的位置,身体找准重心点,丹田也就是核心部位向外扩张吸气。只有深呼吸才能触及核心的位置,如果气息仅仅充斥在胸腔的位置是会上浮且闭塞的,不能触及广而深的活动空间。我们可以通过感受置身大自然中闻花香的场景去精准寻找呼吸时的松弛状态,每一口呼吸都应是积极、主动、准备充分甚至享受的,这种自然流露的呼吸方法同样也可以借鉴睡眠时的呼吸状态。“亚历山大技巧”中用两种方法以启发演奏者的呼吸:第一种是平躺,平躺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肋骨随着吸气和呼气自由活动,让背部更靠近平躺时的平面,感受空气充满整个肺部的感觉;另一种放松姿势是半仰卧时的呼吸,关键在于身体能够完全被躺椅所支撑,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强调了核心支撑时的放松状态。我们在初期的练习阶段可以使用“亚历山大技法”中的这两种方法去找寻呼吸时具备支撑的状态,逐步练习直到离开外界支撑也可以具备自我找寻支撑点的能力。
气功中的“意守丹田”四字同样适用于核心位置的启发。“意守丹田”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进行气息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从而实现意气合一。这种观点同样也和“亚历山大技巧”中所强调的“精神”与“身体”不可分割的理念如出一辙。简单来说,在身体行动之前,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就已经先一步下达指令了。结合实际来看,很多演奏者明明花了时间练习却达不到效果,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虽然身体在重复练习动作,但缺乏意识的跟进与筛选,即练得多想得少。长期的麻木训练反而会养成错误的习惯,逐渐与正轨渐行渐远。所以,养成在意识上控制身心的习惯且了解身心控制,乃是艺术锤炼的必修课。
诚然,纯熟的竹笛演奏技艺就是要综合口与手指配合下产生的音色问题与影响音色的问题,表现出其中微妙的运动感觉,结合上文所归纳的“重心”“核心”等技术要点,达到一种对身体控制的平衡,使躯干和大脑在工作时更加协调。通过“胸腔打开”“腹部发力”“两脚抓地”等影响身体的专业语汇作为辅助的“语言控制”,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科学高效的练琴方式就是组织力、技巧相配合的身心精练度较高的练琴方式。大提琴家王健先生曾说:“有些方法一开始让你感觉很容易,但往往会成为前进的阻力;而有些方法一开始有点难,但可以帮助你走得更远。”技术的规范训练和体育运动训练一样需要具备“苦行僧”的精神,那些看似容易却无法长久坚持的练习方法,即意识与精神层面上的松懈带来一时的放松与享受,会埋下不良习惯的隐患,反而会成为演奏者艺术之路上绕不开的弯路。而那些与人的惰性相对立的训练方法,往往是通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必经之路。
基于对自我身体的了解,竹笛演奏者可以更好地消除一部分紧张状态。第一,对于管乐演奏来说,最重要的是呼吸,紧张时首先也体现在呼吸上。当我们感觉紧张时会觉得胸闷、气短,气息随时上浮,呼吸急促加重。我们需要稳定呼吸的状态,在日常的练习中养成一套恒定、科学的呼吸方式,以便于不会被紧张的情况所打乱。相较于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的空间更深而广,前者虽然吸气反应较快,但储气量较少,且更容易产生肩颈的压力,从而加重紧张;后者在呼吸时胸廓充分打开,各部分呼吸肌肉承担的负荷是比较均衡的,呼吸肌肉使用得更为合理且不易疲劳,触及核心(丹田)位置的启动也会使气息得到稳定控制而不易乱窜。因此,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获得了各界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拳术,乃至冥想、瑜伽、普拉提等着重于呼吸和心灵集中的训练都少不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使用。
第二,对肢体及肌肉的放松训练。对于竹笛演奏而言,肩颈部位尤为重要,它是缔结头部与髋部及下肢的部位。当演奏者微微张开双臂举起竹笛,只有相对松弛的肩颈状态才能使身体各部位的连接更为顺畅。肩部带动手臂,手臂关联手指,一松百松。在气息稳固的情况下,松弛的手指才能与之进行良好的配合。针对手指问题,在演奏前,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指练习来提高手指的能动性和灵活性。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演奏者紧张是由于平时练习时的状态过分松弛甚至走样而造成的,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每一次训练,高效地贯彻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三,认知和心态的把握。审视并分析产生过度紧张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单纯的演奏技艺不纯熟,还是心态上的消极、欠缺自信,抑或是练习方法不得当。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紧张”一词。笔者认为,演出前具有紧张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我们要合理地面对它。适当的紧张感有助于演奏者更加集中精神,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提高专注度,大脑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任务。反之,当演奏者没有丝毫的紧迫感时,容易造成过于松弛、思维不集中,产生忘谱、走神等情况。其实,只要在日常坚守上文提出的训练标准和要点,培养调整和把握自己身体肌肉的能力,就能建立起技术自信。不管是在任何场合以何种形式来演奏,都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度,沉浸在乐曲的技巧表现及内在表达中,“身心控制是艺术锤炼的必修课程之一”,意识、精神层面的集中专注是让我们更快进入音乐体验的敲门砖。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实舞台实践经验,结合每一次出现的问题作出总结,在下一次的实践中弥补以及克服,相信一定会积累属于自己的演奏经验,从而获得更好的艺术表现。
亚历山大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他的技巧理论给予我们更深层的启发和依托,使我们明白应该去追求“自然”的东西,像顺应自然生长一样去顺应自己的身体技能,减少不必要的自我束缚和坏习惯。虽然人生下来就会呼吸,但当我们将呼吸作为技术应用到器乐中时,似乎容易忘记呼吸最自然的方式,而被技法等一些表面形式所蒙蔽和干扰。“亚历山大技巧”旨在通过提升意识和抑制习惯性反应,帮助人们恢复自然的体态和动作,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以顺应科学的机能规律,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被更好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延长我们的演奏“寿命”,保护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姚广哲.亚历山大技法与小号演奏[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2]李美玉.亚历山大技巧在长笛演奏中的应用[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6.
[3]李仲璠.如何有效地缓解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舞台焦虑[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
[4]立川,李冷西.风行欧美钢琴教育界八十年的亚历山大技巧[J].中国音乐,1987(2):87-88.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