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生活化,即将幼儿日常熟悉的事物与情境带入创作中,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主,引导幼儿在轻松熟悉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相关教学案例,从开放、多元、启发三个角度探索幼儿美术活动生活化的具体教学实践方法,希望能够启发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进行创作表现,不断发散思维展开独有的艺术创新。
一、开放的主题:选材生活化
主题引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作方向。受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教师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可以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审美经验出发,打造开放性的主题,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
1.绘画主题源于生活
3—6岁幼儿的大部分经验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生成相关美术创作活动的主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作中。
比如,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想法,随机提取了几个关键词:秋天、树叶、拍照、玩耍、虫子……基于此,教师创设了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幼儿们兴致勃勃地举起小相机,探索与小树叶合照的各种造型和姿势,还用画笔为小虫子设计了各种藏身处,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意表现。
2.绘画主题活于开放
反观传统的幼儿美术活动,教师会习惯于事先做好作品效果的预设,准备好活动时需要的范画。这样一来,教师容易带入自身的主观意识,会让活动主题具有局限性,也会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失去自由创作的机会。因此,幼儿美术活动主题还要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兼具开放的性质,让幼儿的想象力活跃其中,更加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展开创作。
比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花草印记”中,幼儿在园所的各个角落中寻找拓染工具:积木、木拍、擀面杖、锤子等。寻找的过程就像在“挖宝”,幼儿的创作热情逐渐高涨,边找边思考的形式也启发了幼儿的创作思路。幼儿探索着用各种各样的花草在手帕、包、汗衫、扇子上随意组合拼搭,留下了大自然最生动的印记。
二、独特的表现方式:材料多元化
传统的幼儿美术活动多围绕绘画形式展开。当幼儿对传统的白纸和画笔失去兴趣时,教师可以适时打破常规,从生活中挖掘各类作画材料,与幼儿一起化“废弃”为“神奇”。
1.作画材料之笔类替代
丢掉画笔,解放双手。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各种作画工具:飘落的树叶、滚动的弹珠、拧下的瓶盖、普通木头等。许多幼儿用熟悉的日用品代替了手中的画笔,滚画、印画、创意手工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应运而生。
比如,在主题活动“木玩创意”中,幼儿选择用大自然中的木头替代画笔进行创意制作。幼儿对普通的木头如何能变美丽充满了好奇,先是用超轻黏土装饰,接着又在小木头上涂鸦,最后又用木头与其他辅助材料组合,进行创意手工……幼儿拿着几根木头,发散着创意,玩了起来,创作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2.作画材料之纸类替代
造型独特的梧桐树叶、蒲扇、丢弃的快递纸盒、奶粉罐、废旧洗衣液瓶等,都能够成为幼儿进行创作的基础材料。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个到组合,在新材料的探索与开发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无限释放。
比如,在户外创意涂鸦活动“我是小画家”中,幼儿利用手中的材料,摇身一变成了“涂鸦大师”。瓶子、树枝、雨靴、坛子、椅子等都成了作画载体,在幼儿的涂抹中变得五彩缤纷、创意十足。
三、启发性提示:组织游戏化
3—6岁幼儿以直观的听和看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加以渗透,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其在游戏化的轻松氛围中不断丰富创作体验。
1.语言性启发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故事、音乐等元素,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他们的注意。而在作画的环节,教师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创作,用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画前说、画中说、画后说,发散思维。
2.动作性启发
一张有趣的图片、一幅色彩亮丽的画作等,都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幼儿“乐于看”的习惯,用演示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作画的技能,用肢体的模仿拓宽幼儿的想象。
综上所述,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幼儿进行想象与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幼儿能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生活中的艺术美,用跳跃的思维创新生活中的艺术美,用灵巧的双手玩出生活中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