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研究

2024-11-05 00:00陈勇军邹桂艳
理论观察 2024年10期

摘 要: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说服人。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生活哲学和教学系统观,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受工具理性支配,其学习动机往往比较具有功利色彩,即出于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生活化教学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因而,是提高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面临高校思政课的教师素养、教学管理和评价观念等问题的制约,为此,需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力,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支撑体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A81;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0 — 0068 — 05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搞好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并再次强调“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也说明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纲领性指导和基本遵循,而且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难点。

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已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学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在宏观层面上,学界提出的对策包括:不断优化课堂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创新教学形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2];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UzAW/6EZWjAjfQMuWauEhg==切,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3];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案例启发,增强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4],等等。在微观层面上, 学界主要结合军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5]、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等主干高校思政课,应用教育心理学、政治心理学等理论,研究高校思政课对政治心态与倾向、政治情感等心理的联系,并基于此提出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对策。

学界的丰硕成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比如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与实效性亟待厘清。对策方法建立在经验之上,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撑。视域局限于狭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未能拓展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的评价机制。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本研究基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生活哲学和教学系统观,探讨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相关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理论逻辑

高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置于生活之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贴近生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融入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重要环节

“针对性”是指事物的指向性,强调指向事物的核心和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就是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高校思政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就会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首先,生活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根本旨归。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8]高校思政课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重要课程,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高校思政课乃是因人类生活所需而产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也将失去根基。其次,生活化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关键。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意味着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对高校思政课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生活化教学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展开教学,实质上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差异和个性特征展开教学,从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再者,生活化教学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指导价值。高校思政课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通常较为抽象。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9]要使学生掌握,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以生活实践为例或创造生活情境,运用理论对现实生活进行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引力最初源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而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则是指高校思政课本身所具备的能够唤起学生学习愿望的力量,让学生通过高校思政课的体验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热情愈发高涨,以及愿意投身其中的人数增多,都意味着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强大,反之亦然。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师素养、改善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并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首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近感。“与学生的成长成材需求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感染他们”[10]。生活化教学将文本教育转变为生活叙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让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再是单调枯燥的知识传授和空洞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生活化教学,大学生们能够更加亲近高校思政课,感受到高校思政课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此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得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直接因素。生活化教学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情感体验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视觉美感和情感体验中提升思想层次,使价值观和信仰建构得以升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高校思政课所传达的理念。再次,生活化教学实现“切实管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1]。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以理论关照现实。生活化教学围绕学生的生活所需、生活所惑,既有利于对生活现象作出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利于对政治理论作出了灵活的实践应用。因此,它能通过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和高校思政课的魅力。

二、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实践困境

当前,生活化教学因教师素养、教学管理和评价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这给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带来不少挑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力不强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他们深刻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然而,一些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方面的素养有待提高,导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调整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而,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个性化和吸引力。首先,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未能将教学目标置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他们过于偏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情感目标的重要性,无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一些教学方式与生活脱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背离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而过分注重形式的“表演式”教学也存在同样问题。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陷入“娱乐化”误区,以插科打诨的历史“花絮”、揭露社会阴暗面、揭示秘闻、倾注心思打造心灵鸡汤等形式为主,将讲授变成了综艺节目表演,这不仅远离了真实生活,还忽视了政治理论的根基,导致“热闹过后虚无缥缈”。再者,将“课堂唤醒”和“课后复习”取代了精神启迪和品格塑造,用纯粹的知识记忆测试取代了价值观情感体验,虽然符合一定的学习规律,却导致学生缺乏以具象方式诠释抽象理论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益演变为远离生活世界、远离生活、远离人性的‘玄学’”[12]。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评价理念缺乏

教学评价如同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它不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筛选、教学过程组织起着指导作用,也对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态度和重点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评价缺乏与生活的联系,这阻碍了生活化教学的推进。首先,以智育标准难以准确衡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成效。目前,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预习、复习、作业、课件、板书、师生互动等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从书本到书本的传授,与现实生活脱节。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式显得过于程序化、书面化,把大学生的价值观评估变成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然而,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是知行合一的,因此,纯粹的书面化考核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其次,教师评价和学生评教存在内在矛盾。目前,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具有权威性和单一性,难以被否定。这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一种困境,既要满足学校评教的硬性指标,又要降低各种教学要求以迎合学生的喜好。因此,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得不根据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将学生的课堂互动和期末表现作为主要评分依据,结果导致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观引领教育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生活困惑。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资源支撑不足

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支撑。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尚未能满足生活化教学的需求。首先,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材过于注重政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使得政治理论显得有些“高不可攀”,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基和源泉。这种疏离,增加了学生接受这些理论知识的难度。其次,高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有限。“高校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高校思政课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要强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利用。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博士毕业,与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至少相差9岁,在生活认知和生活体验方面有较大不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开发高校思政课生活化课外教学资源,往往是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这种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使得高校思政课资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与相关评价体系,不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参与开发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学资源未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终,往往导致生活化教学资源被闲置、浪费或低效使用。

三、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优化路径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4]。高校思政课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课程,生活化教学要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样需要在教学主体、教学评价和教学支撑等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乃是学生真心喜爱高校思政课的关键要素。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风格、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和问题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能力、情感、行为”相互融合且层级递进,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主体、情感是核心、行为是归宿。教师应避免空洞的叙述和死板的知识灌输,而应该立足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从生活体验中获取知识,唤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时事热情,触及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需加强生活化教学的知识储备。在给学生一杯水之前,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积累生活化素材,从社会新闻和日常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分析并积累身边的生活素材,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再次,教师应提升现代教学技能。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活泼的教学形式相结合,使理论与学生生活产生直接对话;加强生活化课堂设计能力,创造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理论解释能力,帮助学生联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加强生活化情境构建能力,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为吸引大学生提供最为重要的支持。为了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我们需要摒弃“考试成绩即为一切”的陈旧观念,而应建立一种更为“柔性化”和“人情化”的评价体系,实现从简单知识考核向行为表现评估的转变。首先,必须坚持将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与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估相结合。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不应仅仅注重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考察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其次,需要坚持统一标准的评估方法与个性化的评价相结合。高校思政课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是否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充沛的学习热情,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的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要坚持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进行他人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最后,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过去学习表现的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常常只注重学生最终的答案,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推理和形成答案的过程,容易忽略学生的进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努力和在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强化高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支撑条件

生活化教学的支撑条件是提高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保障。要通过知识资源的建设来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借助实践资源的建设来改善教学环境条件,并通过教师资源的培养来强化人员队伍的支撑。首先,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内生活化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本身就是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组不仅需紧跟时代潮流,还要通过社会调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分析自己亲身参与并发现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教学资源。“知识都是人的活动与一定情景互动的产物,人的学习亦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情景之中”[15]。为了让课外的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就要实现从课堂情境向生活情境的转化。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图书馆、科技馆等现成资源,通过学生的体验进一步转化为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挖掘出隐含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课外资源,如邀请优秀学长、知名人士等,交流大学学习心得和社会感悟。再次,要优化教师资源管理。学校管理环境是生活化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积极性和吸引力的外部保障,如果教学管理不科学,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管理要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进行多方面评价;要降低高校思政课教师压力,以便其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和实施生活化教学;要进行多种形式备课,推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要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高校的思政课不同程度地“漂浮”和“疏离”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为此,需要打破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日常生活的隔阂状态。生活化教学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赋能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需要高校自觉担起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新时代开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局面,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记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24-05-12(002).

[2]董扬.新时代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提升路径[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4(01).

[3]冯务中.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01).

[4]田训龙.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32-34.

[5]刘伶俐.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探索与思考——以“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1):3-9.

[6]张永刚.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04):139-144.

[7]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10]江燕,班高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51-53.

[1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4.

[12]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

[13]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15]刘雪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1(01):94-96.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