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2024-11-05 00:00王春英孙广宗
理论观察 2024年10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导致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统一性割裂、隐性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疏离,以及教育主客体距离感与时代挑战相叠加等现实困境。因此,必须打破思政课教学、网络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战的“孤岛”状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领网络价值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将网络平台内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反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价值观教育成效,构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理论原则向度、以网络空间为真实价值观沟通引导向度、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检验向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内涵;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0 — 0063 — 05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在新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理论维度上创新理论课教学模式,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在网络维度上把握学生价值观动态,从“单调刻板”到“丰富精准”;在实践维度上优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度硬式”到“双向度互动”,打破各维度的界限,消除各自为战、沟通受阻、信息闭塞等现象,相互取长短,构建基于理论维度、网络维度和实践维度相联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的内涵阐释

在“大思政课”建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取得诸多成绩。但以往的协同育人体系更关注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对空间维度的协同育人关注不够。本文尝试在立体空间维度上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所谓三维,是指理论、网络与实践三个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空间领域。其中理论之维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本质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占据理论高地,在三维体系中处于统领、主导地位,对网络之维、实践之维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称其为“Z轴”,即竖轴,以彰显其主导高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网络世界二者本质上有所交织,这与三维体系中X轴和Y轴相对应。二者形成三维体系中的实践之维和网络之维,构建出学生思想行为的平面维度,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平面观测图,从中可以把握学生的价值观动态与理论认同程度,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中的理论维度。

(一)理论维度Z轴: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理论原则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其本质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体表现为弥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人们思想品德实际水平的差距。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要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从陌生理论到产生疑问,再到认识其形成历程与价值及本质,最终,形成理论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理论说服学生并得到学生内心认同,会推动学生自发由内而外地塑造正确价值观,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行。理论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维协同育人体系占据理论阵地可以有效统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网络阵地价值观塑造。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理论认同是三维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维度,即Z轴。其是三维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源头,从Z轴出发向另两个维度不断延伸,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维度及网络维度相交织。在网络维度中,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理论维度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网络事件与网络群体性言论,从学生自身出发引导网络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正确网络价值观“领袖”,塑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良好氛围;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指导,可以弥补日常实践活动所缺乏的理论指导的不足,提升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理论内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与网络维度三维体系中,理论维度架构于其80909d5fcfb64c3151a85444f283e03bc0e393bf261bcb72344ede69fad8968f他二者之上,奠定理论之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二)网络维度Y轴:以网络空间为真实价值观沟通引导向度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增强网络阵地意识,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加强网络价值观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抵制错误思潮,保持政治清醒和坚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利用网络空间,使其成为时代利刃,斩掉网络不良现象,消除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隔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活动具有隐匿性、迅速性和盲从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借助隐匿性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自主评论与发表言论。在网络世界中,如若学生发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群体,就会迅速融入到此群体中,形成“网络圈层化”现象,并且此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会迅速发酵。网络生活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上述挑战,但是,学生借助网络空间的隐匿性袒露自己真实思想观点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与新的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碍于自身与教师之间的严肃关系,抵触与教师沟通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任务完成,大幅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两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模式中的网络维度,即Y轴,利用学生在网络上言论发表的自由性与真实性,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网络平台的隐匿性去除教育主体权威气息,融入到学生网络圈层中,积极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引导网络社会思潮,纠正不良观念,并将教育主体在网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维度与日常实践教育实践维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实践维度X轴: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检验向度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在实践中必须证明真理性,即现实性和力量,亦即它的此岸性。”[5]这表明,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成效如何,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检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检验学生思想品德外化于行的根本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模式中的实践维度,即X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体现学生理论素养的外化状态,以及掌握学生行为发展趋势,从而,侧面反馈思想理论课的灌输效果,并根据实践活动的检验,使呈现出的问题重返课堂,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育、反哺课堂,形成闭环式教育模式。学生在网络平台的不良言行也可以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捕捉并给予改善,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看待网络现象与思潮,树立正确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这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协同机制、协同理论研究与教育主体协同意识等顶层设计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充分发挥了教育主体与教育机制的主导性,但在激发学生内心主动性、自发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等微观方面尚显乏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的局面。高校思政理论课多以知识灌输为导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学生表达主动性受限,内心对于理论知识的真实想法缺乏必要的表达渠道,阻碍了对科学理论的价值认同;网络信息平台存在的“网络圈层化”“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现象,导致学生内心思想观点与主渠道的倡导有所偏离,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待进一步强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致利己主义”“躺平主义”“利益导向主义”等现象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化“主动性被动”为“被动性主动”,摒弃思政课的以灌输为主导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被动”教育,融入学生网络圈层进行“被动性主动”教育,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空间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维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一)理论维度: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统一性割裂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科学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内容进行组织与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规律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授。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时,侧重于对教学方式与成绩考核的宏观设计。在微观层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缺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和规律性,理论性知识太过抽象、晦涩,脱离实际生活等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因素”[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机械性理解与背诵,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趋势和社会生活环境变化,对学生理论知识内化情况、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价值认同、日常行为变化关注不足,将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期待与日常需要。这势必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时代性价值,呈现出单维度静态教育趋势,造成“主动性被动”现象,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并经过实践检验,但如果其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特点相背离,那么,教育客体会对内容产生排斥,导致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相割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前提是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育人过程中始终要溯本求源,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本位,重视教育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回归与实现,摒弃片面强调教育工具性价值理念的单向度思维。全方位动态育人,全过程贯彻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教育,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真正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本质回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二)网络维度:隐性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疏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4年3月22日,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次,其中学生占比28.4%为最高,是网络的主力军。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网络参与人并不是虚拟的。现实世界的人通过网络的虚拟身份参与到网络世界之中,在原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上延伸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的偏离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欠缺,在网络中借助隐蔽性与虚拟性发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因忌惮规章制度与教育权威性所隐藏的隐性价值观,加之网络算法推送内容的传递性和迅速性的推动,极容易造成“网络圈层化”“信息茧房”“网络思潮”等现象,进而,形成“思想极端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社会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加剧“现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沟壑,最终,影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两个意识形态阵地”的离散,实际上是一种“负能量”的价值观现象,侧面表现出社会“隐性价值观”的渗透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弈和张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推进“现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重叠,保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力与认同力。

(三)实践维度:主客体距离感与时代挑战相叠加

日常思政实践教育主体在与学生的实践交流中由于主客体距离感与学生内心的胆怯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致使学生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思政教育往往充耳不闻或敷衍塞责。学生在日常主题教育型活动或者教育性实践活动中只是被动性参加,为完成任务不得已而为之,极大削减了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与学生需求对接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疲于表面应对与接受,内心难以真正认同教育主体传达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甚至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行为只是为达成任务呈现出的表象,阻碍了教育者对学生真实思想信息及行为趋向的了解,影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伴随着时代网络化、全球信息化、观念利益化的叠加,躺平主义、悲观主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潮甚器尘上,“泛娱乐化”向日常生活广泛渗透,容易使人们产生功利思想、佛系心态、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等消极层面的感性认识,进而,消解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理性思考和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建构。面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理论维度统领全局的前提下以网络平台为切入面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弥合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融入学生圈层中,强化学生理论认同、价值观塑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作用机理

20世纪70年代,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学理论基本概念:“它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三个维度中的要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应有序建构协同育人体系的系统结构,使其有序运行,发挥系统的整体最优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网络价值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政治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网络隐性教育渠道与风向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反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价值观教育成效,三者相互联系,呈合力之势,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的有序运行。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统领网络价值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之理论维度建立的依据和指南。理论维度的建立代表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意识形态高地。通过占据意识形态高地,理论维度便向网络价值观维度和实践维度辐射,形成点到面、面到整体的全方位、全过程三维协同育人空间,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成效。一方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一经入脑即向网络维度辐射,在网络世界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话语沟通为基,针对网络不良现象,不断完善内容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由内而外发力,捕捉合乎大学生思想认识接受特点的时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用网络法治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现象、分辨是非,引导学生成为自觉遵纪守法的网络公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另一方面,理论维度的教育成效也必然向日常实践维度辐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回应大学生现实关切和发展诉求并应时而变,优化内容结构。通过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透视,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纷杂的世界里廓清迷雾,提供靶向服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内容优化后的理论教育将有效指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全面看待社会发展趋势与国家所需,用自己所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网络空间内嵌于高校思政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渐次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网络虚拟空间吸引着青年一代聚集于此并建造全新的数字身份。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的隐匿性袒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最深层次的价值观,俨然成为一种新趋势,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被迫参与现象,处于弱势地位,对于袒露自己真实的理论观点心存胆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体在网络上成为主体,借助网络的隐蔽性,学生会主动、全力针对网络事件或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大潮,教育主体并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线上教学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手段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开辟了新渠道,教育主体也可以借助网络世界的“隐匿性”融入学生圈层并成为其中一员,通过信息收集、数据沉淀、行为记录和学情分析,精准定位和深入了解学生对理论内化情况及价值观的真实研讨,精准对焦学生不足之处,积极发表正确引导性或解释性言论,并努力成为网络圈层的带头人;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算法推荐形成学生的精准画像,制定和提供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认知规律的针对性教学活动和个性化实践活动,健全以网络平台为承接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反哺高校思政课与网络价值观教育成效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维度为学生的言行提供原则性指导,保证其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以网络沟通为基础的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灌输效果与网络价值观教育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日常行为的实践中,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反哺。在网络维度中,针对学生网络价值观的“偏离主轨道”现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推动学生在网络上自发反驳不良言论,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改变“网络圈层”中的不良现象,自觉成为网络“主阵地”守卫战的成员,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实践维度中反哺网络价值观育人功效。在理论维度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教师构成的实践指导团队,全方位把握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变化与价值选择,推动理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用教育团队的集群效应和辐射效应,借助人工智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多模态数据与分众化信息,发现学生内在本质性需求,在实践中实现“人”的回归,打造个性化实践活动体系;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同,由被动接受到知晓所以然、主动接受理论灌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成效,反哺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思政理论课、网络空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协同育人体系,可以推动教育主体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中,获取学生真实的思想信息及行为趋向,从而,真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需求驱动”替代“供给驱动”,推动思政理论课从“主动性被动”向“被动性主动”转化、从“理论硬性灌输”转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效果;利用网络平台“言论自由性”和“身份隐蔽600970638c9a83154de90bb85181d7d22dd3c6ef543e7bb5865c6481926532b1性”观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情况和实际行为动态,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日常实践中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自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理论知识和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形成共鸣。三者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呈现其三维协同体系育人功效,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5071b6a20d1c631591784b93a6afaaf0176aa5c88e435a42a4944a16ae31c6bc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7]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67-68.

[8]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05):228.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