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024-11-05 00:00:00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巴蜀史志 2024年3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资源和开展四史教育是党史和地方志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以下简称眉山史志馆)是眉山党史和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平台,是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载体,是用好红色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眉山史志馆先后接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湖北省恩施史志研究中心、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南充市委编办等省内外146个参观团队,3678余人莅眉参观调研史志馆。眉山史志馆逐渐成为干部群众受教育受洗礼的精神家园,成为党史研究宣传的权威阵地和延续历史文化根脉的重要基地。

一、史志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2020年12月,眉山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建设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12月31日,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确定在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原图书馆基础上共建眉山史志馆,校地合作选址科学,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创新模式解决难题。2021年1月,眉山史志馆改建工程项目获批立项,眉山史志馆建设拉开帷幕。3月,眉山史志馆建设领导工作组成立,先后前往成都、广东、海南、北京、杭州、苏州、常州等地,认真学习各地史志馆建设的布展理念、空间布局、展陈设计等相关经验,博采众长求取“真经”,理清了史志馆建设思路。4月,市史志编纂中心同市城投公司签订《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改建工程委托代建代管合同》,项目建设正式启动。5月,赴北京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时任党组书记高京斋听取工作汇报并对史志馆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7月,来自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山东省方志馆、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广东省方志馆等的11名专家评审了史志馆建设和展陈设计方案。2022年7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建设专题会议,审定了史志馆展陈设计方案。

2022年4月,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晓晨专题调研党史阵地建设工作,精心指导,全力支持史志馆建设进程。2022年10月,省地方志办主任陈建春赴眉山专题调研史志馆建设,向眉山史志馆捐赠书籍2000余册,并安排省方志专家现场指导史志馆建设。2022年,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赴史志馆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史志馆人员、运行等具体问题。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先后12次对史志工作和史志馆建设作出批示和指示,50余名市级领导调研指导史志馆建设,为史志馆建设出谋划策、把脉定向。市史志编纂中心一班人员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建设,寒来暑往、风雨兼程,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市城投公司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史志馆建设顺利进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尽心尽力对史志馆建设提供支持,在工作人员用餐、场馆环境卫生和水电等方面给予保障。

2022年10月18日,眉山史志馆建成开馆。该馆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序厅、党史馆、方志馆、藏书馆、口述室、多媒体室等相关设施组成,集收藏、宣教、展示、交流、党史和地方志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

二、史志馆建设的经验

(一)争取领导重视是保障。在史志馆建设中,市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召开专题会议,支持史志馆建设。史志馆从立项建设到建成期间,省、市相关领导始终重视和支持项目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史志馆项目建设,多次深入施工现场,研究重点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强力推进建设工作。时任分管领导多次提出修改意见,亲自组织专家评审会议,审定史志馆展陈设计方案。2021年6月,市委编办同意,增核中心2名参公事业编制。市分管领导支持史志馆按购买服务方式,聘用3名工作人员,配备讲解员,优化了人员配置,保障史志馆正式运行。

(二)突出史志特色是根本。只有强化史志馆特色,把准史志馆时代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史志馆的平台和阵地作用。在展陈上,突出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作为首要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以党史和地方志书为依据,始终坚持党史姓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志,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弘扬角度出发,将史志馆定位为党史和地方志馆,主题定位“眉山史志史知眉山”,时代要求“追溯历史,探寻真理”。在场景设计中力求复原历史的相关场景,在多媒体构思中以故事形式反映党史和地方志书中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活动,力求全方位展示眉山的党史和地方志文化。

(三)梳理历史脉络是基础。史志馆建设前期,史志馆建设工作组赴广东省方志馆、广州市方志馆、苏州方志馆、常州方志馆、杭州党史馆、杭州方志馆、海南省史志馆、北京方志馆、成都方志馆、南充方志馆、遂宁方志馆等地考察,学习党史和方志馆的建设经验;组织人员查阅大量文献和史志资料,对2300多年的眉山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多次赴省市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理清历史脉络,以史志为证,让历史说话。展陈与其他专业展馆进行错位展示,有效避免重复展陈。在展陈内容上,更加突出眉山党史和地方文化的光辉时刻及各行业亮点。比如,在展陈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时,因竹编艺术已有展示馆,其展示的重点是在竹编的技术和艺术上,而史志馆是通过深入挖掘史料,确定按青神竹编的起源、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历史脉络和从竹编技术到竹编艺术提升的历史进程进行展示,重点突出了青神竹编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青神竹编面向未来的发展情况。

(四)珍贵馆藏征集是重点。史志馆展示的是眉山境内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和2300多年来眉山的历史发展情况,在布展中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馆藏少、历史实物少、图片资料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认真分析,制定出搜集、画图、复制相结合的解决办法。采取随文配图的形式,针对历史人物图片,组织人员多方查证文献资料,按各朝代文臣武将的服饰特点绘制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在实物展示中,结合各板块内容,在文化渊薮板块制作了“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挖掘中“西水赏功币”和明代蜀王世子专用金印的模型。在党史馆中,搜集了抗战时期的各类枪支弹药、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类武器、证件和其他物品。同时,向社会广泛征集反映眉山历史和文化的文献资料,深入文化部门、农户家中、地质部门、各类企业、农林部门等,搜集到文学作品、秧马、矿物质、药品、玩具、各类粮食种子等一批实物,对眉山特色产业产品进行实物展示,增强了观赏性。

(五)布展形式多样是亮点。在布展中,坚持传统布展方式的同时,适当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增加展示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提升了参观效果。在多媒体设计上,设置2个多媒体视频,一个是介绍眉山基本情况,让参观者几分钟之内就对眉山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一个是以《地方志:镌刻历史的文化表达》为题,记叙中国人对历史独有的传承与表达,介绍眉山地方志工作的发展。视频以较强的视觉体验、震撼的观影效果,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观看,赢得一致赞誉。注重对细节的把控,除上墙的文字和图片外,重点对场景图画、人物雕塑、多媒体影片设计、展示区灯光效果、展品复制等细节的把控。比如,对红色西山革命武装暴动的场景画、上川南联席会议的场景画等,每幅场景画反复修改20余次,以达到还原历史场景的效果。在制作文化渊薮板块的三苏雕像和广场上红旗雕塑的过程中,多方查证资料,反复征求意见,真实还原当时的人物形象,突出了红旗雕塑的时代内涵,落实好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在灯光效果的控制上,先后对灯光效果不理想的10余处灯具进行更换或重建,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史志馆发展的困难

(一)机构设置不完善,未成立下属独立机构。为用好用活史志馆,发挥阵地作用,眉山市统筹安排,选优配强了工作人员,组织多轮业务培训,提升一定的能力素养。但是,由于史志馆由序厅、党史馆、方志馆、藏书馆及相关设施组成,集收藏、宣教、展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其全方位的功能要求对史志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实际上馆内只有2名正式人员,其余3名均为聘用人员,专业水平不够高,解说员培养困难,且流动性大,很难承担史志馆的专业性工作,不利于史志馆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不齐备。史志馆的地理位置和展陈面积也存在一些缺陷,地理位置离城区较远且位于高校之内,难以满足大批群众集体参观的要求,难以完全实现党史学习和地情文化宣传的目标,史志馆应有的社会职能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展陈面积有限,展陈物品不多,对地方党史和地情资料的挖掘力度和深度不够,也制约了史志馆功能的发挥。目前史志馆从整体上看,无论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史志文化研究水平有限,解读诠释史志文献和珍贵藏品水平不高。

(三)馆藏利用不够。党史和地方志书籍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可以在党史和地方志书籍中查阅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存史、育人、资政”是党史和地方志的独特优势。眉山史志馆藏书10万余册,有全国各地党史读本、各类志书、综合年鉴以及收集的各地地情资料书(图册)等。但在纸质媒体逐步萎缩的今天,除了少数的史志爱好者和史志工作者外,让普通读者抱着一本本大部头的党史读本、志书、年鉴来阅览显然不合时宜,这就造成绝大多数史志文献资料束之高阁、鲜有问津,存在受众面不广、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四)功能发挥不全面。一方面,史志馆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史志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上,尚未建立真正适合新时代青少年历史教育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史志馆的展览内容和形式不够活泼,史志馆组织的教育活动单一,既没有配套的文化产品,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策划,教育服务功能不完善。一些展陈内容存在着泛艺术化和视觉化的倾向,有些展陈形式与内容不协调,忽视了对展陈内涵和主题的发掘及展示,不能发挥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外宣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史志馆对外宣传办法不多,效果不突出。特别是还存在连本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历史的情况,这说明眉山历史和文化宣传上的缺失。在发达地区,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娱乐场所都能看到当地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宣传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有各式各样的宣传片,广泛宣传史志文化的信息;史志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提供给观众,史志馆都会展出并出售各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精美纪念品和宣传品。史志馆文创产品研究滞后和短缺,不利于史志馆的对外宣传。

四、史志馆发展的思考

(一)坚持开放办馆,将史志馆办出眉山特色。史志馆作为全面展示本地党史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场馆,应具有自己的定位和优势。然而,在很多人眼里,史志馆就是存放党史书籍、市志、县志、年鉴之类书籍的地方,与图书馆、档案馆功能作用大同小异。实际上,史志馆的功能与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虽存在一定交叉和重复,但有着根本的不同。史志馆包含党史和方志两方面内容,不仅有党史的介绍,更是分门别类地介绍本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民俗等情况,同时集收藏、宣教、展示和研究等多XTzp/xLxf5MAzhLXvNqpIg==功能于一体,是展示一地党史情况和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场馆,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这是其他场馆不可取代的。因此,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就要求我们增强历史意识,坚持开放办馆的理念,加强与市内各级部门、学校和各类场馆的合作,注重融会贯通,在充分认识史志馆在众多场馆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吸收众家之长,吸收其他场馆的办馆理念和成功做法,并结合史志馆自身实际,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史志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强化史志资源开发,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史志馆馆藏资源开发是史志工作中的最基础性工作,务必抓好。目前,史志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主要是党史书籍、志书、年鉴、家谱、地方史、其他各类历史文献和地情资料,这是史志馆最重要的资源。做好史志资源开发,建设数字方志馆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研究眉山历史和文化最迫切的需要。适当扩大收藏范围,丰富馆藏资源形式,既收集实物书籍,又收集影像资料,使之最大限度地丰富馆藏资源。随着馆藏实物书籍的增多,建设数字史志馆,实现数字史志馆与实体史志馆协同发展,更好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服务社会已成为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数字史志馆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党史内容、地情信息、志鉴书籍、研究成果、地情展示等向社会各界提供查询、利用服务,特别要把数字资源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实现党史和地方志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分散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党史和地方志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密切协作,使普通群众和专业研究人员、政府与企事业相关单位、网络上的访问者,都能快捷、高效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目前,眉山市已完成部分县(区)志书、综合年鉴的数字化工作,后续将完成全市各类党史和地方志书籍、部门志、乡镇志及地情书籍的数字化工作,逐步将馆藏资源转化为具有可供查询及检索功能的PDF格式,方便查询和利用,并适时建设史志馆数字资料查阅平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三)开展史志文化活动,扩大党史和地方志影响力。史志馆按照“眉山史志史知眉山”的主题定位和“追溯历史,探寻真理”的要求,不定期举办史志馆研学、史志大讲堂、党史知识竞赛、方志特色展等一系列史志文化活动,引导各个年龄段的民众深入了解眉山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眉山历史沿革、地理物产、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提高群众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本地历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不断激发民众热爱家乡和奉献眉山的激情。让广大群众通过史志馆系列活动去挖掘眉山的历史渊源,探寻眉山的历史智慧和真理,传承红色基因,赓继红色血脉,讲好眉山故事,弘扬眉山文化。同时,积极申报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情展示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教育基地,将受众面由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扩大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进一步提升党史和地方志的影响力。

风劲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将始终坚持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传承红色精神守护文化根脉”为己任,激扬前行动力,涵养浩然正气,建好用好史志馆,打造人民群众喜爱的史志文化会客厅,推动史志工作从“一本书”向“一项事业”转变,让眉山史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提升,让波澜壮阔的史志画卷记录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和眉山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