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咸宁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上,妈妈被一场名为“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及撰稿”的讲座深深吸引了,前来做分享的正是《发明与创新》的编辑。这次邂逅,也正式开启了我与《发明与创新》的不解之缘。
《发明与创新》促探究
第一次拿到这本杂志时,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其中的创意作品、探究实践和趣味科学知识,对于本就热爱看书、喜欢新奇事物的我来说全是惊喜,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天,我看到妈妈正在撰写《枫叶为什么会变红》的文章,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绿色的枫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红而不是变黄,甚至红过“二月花”?于是,我决定跟妈妈一起探究。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一起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这是叶片中花青素的“杰作”。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探究能力,还增长了我的生活常识。
在之后的学习中,我也多留了一个“心眼”。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产生质疑:为什么是鸭子先感受到水温的wQcdaHUTiOMzJ976TuHMbg==变化,而不是人类呢?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并以拟人的手法,撰写了《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文章。
当时,《发明与创新》正在开展“课本中的科学”主题科普征文活动,我和妈妈抱着忐忑的心情将两篇文章发送至指定邮箱。不久后,好消息来了:我们都获奖了!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次认真对待和倾力付出,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明与创新》伴成长
《发明与创新》拉近了我与科学的距离,让我感觉科学变得“亲切”了。在“课本中的科学”栏目中,我发现了《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趣味性,体会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特别之处。阅读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还培养了我的提问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总能提出几个“为什么”。我想,问题就像“海绵”,问得越多吸收的知识就越多。
最近,妈妈为我选购了一个钓鱼“神器”,但我认为这件“神器”并没有那么“神奇”。于是,我利用废弃的塑料瓶自制了一个更方便的“神器”,这个过程让我成就感满满,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现在的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积极思考并努力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在阅读了杂志上的创新作品后,我也会再次对其进行验证或改进。我能感受到,创新的种子正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我相信,在《发明与创新》的陪伴下,我的创新思维一定会碰撞出更多“火花”,这朵创新之“花”一定会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
《发明与创新》,我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