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发现:徐氏亚洲暴龙

2024-11-03 00:00余娟
知识窗 2024年10期

在时间的尘埃中,隐藏着地球远古时代的秘密。2017年9月,一场意外的邂逅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沙河镇悄然发生。在建筑工地的轰鸣声中,科学家仿佛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

经过数年的精心挖掘与细致研究,2024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化石研究,确定了一种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它是我国东南部发现的第一种深吻型暴龙类恐龙。研究团队将这一新种恐龙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以此向长期致力于恐龙研究,并长期支持浙江自然博物院学术和科普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致敬。这个化石标本保留了近乎完整的头骨、尾椎、后肢骨骼,它属于暴龙科中最进步的暴龙亚科,与特暴龙、霸王龙关系较近。这些珍贵的化石不仅证明了徐氏亚洲暴龙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7 200万至6 600万年前)的存在,还为科学家提供了深入研究徐氏亚洲暴龙生理结构、生态习性及进化历程的宝贵资料。

暴龙类恐龙是一个大家族,被划为暴龙超科。暴龙类恐龙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纪,灭绝于距今约6 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而暴龙超科里的暴龙科恐龙,在恐龙时代的最后2 000万年里,一直是亚洲和北美洲的顶级捕食者。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部分暴龙科恐龙的头骨为深吻型,头骨前后相对较短,上下颌间距离高一些,看起来有点儿“方”,霸王龙和特暴龙的头骨都属于这种类型。徐氏亚洲暴龙的头骨全长47.5厘米,也属于深吻型。深吻型头骨赋予了徐氏亚洲暴龙更强大的咬合力和致命的攻击力,使其成为当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另有一部分暴龙科恐龙的头骨是长吻型,吻部狭长,这样的恐龙被归为分支龙类。

值得注意的是,徐氏亚洲暴龙的发现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沙河镇,此前并未有深吻型暴龙的活动记录。然而,在同一生态系统中,这个地方生活着体型更为庞大的长吻型分支龙类,如虔州龙。此次发现的徐氏亚洲暴龙虽然是未成年恐龙,但是已经过了快速的成长期,为亚成年个体,体长约虔州龙的一半,两者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和采用差异化的捕食策略,实现共存与繁衍。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恐龙时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为我们理解现代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徐氏亚洲暴龙的发现,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填补了我国东南部深吻型暴龙类恐龙研究的空白,为全球恐龙分类学、古生态学,以及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