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立秋夜,突然天降暴雨。雨下得太急,才一会儿,我躲雨的小屋前路上便积起了水,淹没了脚跟。我能感觉到,这立秋之雨与夏雨有些不同,没了雨水也冲刷不去的燥热,明显清爽多了。直觉告诉我,秋天来了。
我突然记起清代乾隆帝在《即事·立秋秋孟朔》中诗云:“立秋秋孟朔,皆逢雨即晴。幸弗致霪霖,暴以秋阳晶。迩日率阵雨,旋霁浮云征。时若有如斯,或可期西成。今晓更爽凉,秋象益分明。筑场尚遥哉,虔巩戒满盈。”全诗皆是与秋雨有关的情境,那雨中的气象、雨后的爽凉,是立秋即景,也是诗题中的立秋即事。纵观全诗,他写出了立秋意趣,更写出了立秋的秋雨后那即事之景。
清代诗人额尔登萼在《立秋日陶然亭即事》中诗云:“郭门迢递寺嵯峨,落叶声中载酒过。地迥方知秋色早,亭幽倍觉好风多。”诗中的立秋,有落叶,有秋色,有凉风。事实上,立秋节气到了,自然界万物就由茂盛生长趋向成熟,逐渐萧索。可是立秋伊始,暑热并未结束,老人们常说“秋后加一伏”,还有“秋老虎”的说法,是指从暑热到凉爽有个渐变过程,那“秋暑之热”是立秋气象,与立秋的雨、风一样,皆可入诗。
立秋节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日子。因为立秋了,随之而来的秋季是一片丰收景象,稻田金黄,果实成熟,五谷丰登。秋收了,人们就会一年衣食无忧,丰衣足食,于国于家,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古代帝王就以隆重仪式迎接秋神白帝,祭祀土神,并在立秋时奖赏将帅,秣马厉兵,以更好地保卫疆土,守住丰收成果。那仪式上,白色的旗帜,在太阳里猎猎飘扬,庄严肃穆,安详宁静。
关于立秋仪式,唐代诗人司空曙在《和王卿立秋即事》中写道:“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九陌浮埃减,千峰爽气攒。换衣防竹暮,沈果讶泉寒。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高禽当侧弁,游鲔对凭栏。一奏招商曲,空令继唱难。”诗题中的王卿是太常,是古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之官,立秋的祭祀和礼仪与太常息息相关。在诗中,诗人向太常寺官员问秋,他们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历史。诗中的蝉、凉风、瓜果、寒衣构成了立秋的景象,秋气仿佛有了实体,荡漾在宫廷里迎秋的花鼓里,凝结在皇宫高架的承露金盘上。还有,秋气在天空的老鹰盘旋里,在水中的游鱼跳跃里,一切都在太常寺官员的口中,告诉你立秋之美,是岁月渲染的浓重色彩,也是说不尽的万象丰富,天地喜悦。
唐代诗人卢纶也在《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中写道:“绛纱垂簟净,白羽拂衣轻。鸿雁悲天远,龟鱼觉水清。别弦添楚思,牧马动边情。田雨农官问,林风苑吏惊。”诗中的绛纱、白羽、鸿雁、龟鱼、楚思、边情,还有“农官问”“苑吏惊”,都把立秋问秋、立秋仪式的秋景即事写得惟妙惟肖。
是呀,立秋了,农事繁忙,水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它还是春玉米的收获期,夏玉米的拔节抽雄期,夏大豆的分枝期等。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尽皆渐寒之意。我仿佛看见,微风吹动,白露降临,立秋后的树枝上,寒蝉鸣叫,酷暑将要过去,秋意渐浓,秋事渐喜,也渐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