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面临诸多挑战,如职前选拔机制不完善、职中专业化培养不足、职后保障机制不健全及教师流动现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构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模式、加强专业素养提升保障机制及促进体育教师良性流动等机制和实践路径,为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方案。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9-0051-0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和大学生健身锻炼的引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需大幅提升;《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1]。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探索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机制及其具体实践路径,成为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2]。
1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还需要掌握教育教学能力,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养,同时注重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保持身心健康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体育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
体育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效果。在当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技术技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需求和日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涵盖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3],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框架和指导原则。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还能帮助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案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尤其在健康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以这些理论为基础,设计出既能提升学生体能又能促进心理健康的课程内容,从而全面推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素养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需掌握专业的体育技术技能。无论是基础运动技术的示范,还是高水平竞技技巧的传授,教师都需要通过自身扎实的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动作指导和纠错方案。此外,随着体育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还需掌握并应用现代运动分析技术,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适应现代体育教学对高效性和个性化的更高要求。
1.2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实施与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还应融入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对教学情境的灵活应对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深入反思。高校体育教师需具备将体育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转化为具体教学方案的能力,这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展现出高超的课堂管理能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策略,营造出积极有序的学习氛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4]。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具备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践行能力。他们需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挑战自我,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需不断反思教学实践,通过同行交流、学生反馈等多种途径,收集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1.3 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技能教学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要求教师具备深刻的体育哲学理解和文化视野,能够将体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理念。
首先,体育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体育精神的内涵,如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等。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品德、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5]。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将这些体育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其在体育锻炼中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其次,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提升国际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1.4 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并通过系统的研究设计与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体育教育的不断进步。首先,体育科研能力体现在教师能够独立或合作开展体育领域的研究项目,项目涵盖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教师应具备从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的能力,能够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深入探讨体育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其次,创新能力是体育科研的核心驱动力。教师需具备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在研究中提出新观点、开发新方法、应用新技术,特别是在应对新时代体育教育挑战时,展现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2.1 职前选拔机制不完善
首先,体育教师的选拔标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各高校在教师选拔过程中所重视的体育专业能力、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比重不尽相同,导致选拔过程中的标准不一。此外,现行的选拔机制更多关注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和体能水平,而对其教育理论基础和教学能力的考核相对薄弱,容易造成选拔出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不完善的职前选拔机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6]。
2.2 职中专业化培养有待增强
在职中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系统性不足。现有的培训体系往往集中于短期的技能提升,而缺乏长期的、系统化的职业发展规划。许多教师在入职后仅接受过一次或几次零散的培训,无法满足其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化需求。此外,培训内容的实际应用性不强,教师难以将所学理论有效地转化为课堂实践。这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时,缺乏应对的能力,制约了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3 职后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保障机制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主要体现在职业健康、职业发展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缺乏。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较高的体能和持续的实践操作,但现有的保障机制往往未能提供足够的健康维护和心理支持,使得教师在长期高强度的教学环境中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此外,职业发展的支持体系较为薄弱,教师在职后的职业晋升和继续教育渠道有限,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4 教师流动现象不合理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以及职业发展机会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部分优秀体育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或条件优越的高校集中,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条件较差的高校,教师流失率较高。这种不合理的流动现象,不仅加剧了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均衡,也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流失问题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当地高校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
3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机制与实践路径
3.1 完善体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与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效果。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要求。体育教师队伍要想实现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就必须在教师资格制度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体育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严格的专业能力评估体系,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一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科目考试,涵盖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等关键学科内容,确保教师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二是设立体育技术操作考试,要求考生能够熟练示范多项基础运动技能,并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这一考核不仅要考察教师的运动技能熟练度,还需评估其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应用体育技能的能力。三是推行专业技能实习制度,鼓励准入教师须经过一定时长的教学实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能力评估,确保进入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人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其次,重视教师的教学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促使教师能够灵活应对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并推动体育教学的持续创新。一是在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增加情境教学模拟测试,通过设计真实的课堂场景,如安全事故、应急抢救等,考察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情境时的应对策略与灵活性。二是引入教学创新能力的考核要求,鼓励教师在申请资格时提交个人创新教学案例或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其在教学方法、内容设计、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3.2 构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模式
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具有独特的专业化发展需求。这种差异性要求在构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模式时,必须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专业化发展路径。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化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满足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模式应注重实践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构建基于实践的专业发展路径。与其他学科教师主要依赖理论知识传授不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和运动指导。因此,在构建专业化模式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学技能。对此,应在一般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实践基地网络,通过与体育机构、社区健身中心等合作,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积累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推行“教学反思与同行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教学反思报告和同行评估,帮助教师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模式应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构建以综合素养为核心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单一知识传授,体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掌握相关学科的跨领域知识,如运动心理学、营养学、教育技术等。因此,在构建专业化模式时,应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纳入教师的职业发展体系,推动跨学科合作与研究,鼓励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项目,探索跨学科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此外,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整合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
3.3 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保障机制建设
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专业素养提升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支持和保障机制。这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更是为了确保他们能够持续适应和推动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保障机制,必须针对其职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全方位、深入的支持体系。
首先,体育教师的保障机制应当重点放在职业发展路径的个性化支持上,针对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发展机会。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命周期具有更强的实践依赖性和体能需求,这使得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而在职业生涯中后期,则需要转向健康维护、教学创新以及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保障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度,根据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个人特长,提供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二是引入“职业导师制”,为每位体育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遇到职业瓶颈期时,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突破自我;三是定期组织“职业发展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帮助教师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的进展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职业发展计划。
其次,保障机制还应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健康与心理支持的建设,以应对其职业中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和心理压力。体育教师由于长时间从事户外运动指导和实践教学,常常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因此,保障其职业健康和心理状态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基础。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设立“职业健康保障计划”,提供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和专项健康保护,如关节保健、肌肉康复等,并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为体育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案;二是推广“心理支持网络”,建立由心理咨询师和职业辅导员组成的支持团队,为体育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压力管理和情感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三是实施“职业压力缓解活动”,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健康休闲活动和团队建设活动,通过放松和休息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这些健康与心理支持措施,将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促进体育教师良性流动
首先,着重激发教师的职业发展动机,创造有利于职业成长的环境。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常常受限于体育设施的条件和所在高校的体育资源丰富度。这导致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体育教师,难以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实现职业突破,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或离职倾向。因此,高校应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流动。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优秀体育教师交流计划”或“短期挂职锻炼项目”,让教师有机会到设施齐全、资源丰富的高校或体育机构进行短期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技能。这种流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建立健全的晋升和奖励机制,对在不同地区和高校之间流动的体育教师给予职业发展的支持和认可,确保他们在职业流动中获得实际的成长和提升。
其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解决高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育对场地、器材等硬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而这些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体育教师流动趋向于资源丰富的高校,而在条件较差的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流失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当地体育教育的发展。为此,应推动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资源差距。例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改善体育设施,提升体育教育的硬件水平。同时,鼓励发达地区的高校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教师交流和联合培训等形式,提升后者的教育水平和吸引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实施“教师支援计划”,鼓励和支持优秀体育教师到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任教,以实现体育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这种资源配置的优化,不仅有助于平衡教师队伍的分布,还能整体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温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内蒙古民族大学,2022.02.
〔2〕郝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5):86-87+90.
〔3〕殷和江.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09):112-113.
〔4〕赖荣亮.核心素养视界下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3):70-73.
〔5〕刘武军,刘晨.智慧文明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的多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53-56.
〔6〕田朝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体系构成框架研究——基于NCATE体育教师标准体系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6,3(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