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校内外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公开课上老师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非常棒”。甚至在一节四十分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执教老师竟然破天荒地说了四十次,平均一分钟一次。当然,准确地说,也不全是“非常棒”,她还有一些“变形”,比如“真棒”“太棒了”“好棒”“棒极了”之类。同时,她的语气、语调也有非常多的变化,哪怕就是一个简单的“非常棒”,在抑扬顿挫的语气加持之下,听起来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味道。
但是作为一个观课者,我在底下听着还是感觉有一些别扭。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我觉得这有很多不妥。
首先,这种“简单粗暴”的表达显示出了老师教学语言的匮乏。课堂上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及时而恰当的正面反馈是教师的常规操作,但如何呈现给学生,这既是技术,更是艺术,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既定流程。无论是教哪个学科,教师都应该修炼和精进自己的教学语言,不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而是让学生耳目一新、如沐春风。这既需要意识,又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以及总结,逐步建立带有个人风格的“夸奖语料库”。这样,教师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
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态度的敷衍。答对一个作者的名字是“非常棒”,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也是“非常棒”;快速算出一个得数是“非常棒”,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解题思路也是“非常棒”。问题有不同的难度,答案有不同的思维含量,而老师的评价却毫无差异、平常至极。那么在这里,老师有没有真正用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老师只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的教学进度上,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老师的消极态度必然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影响,因为教育教学不分家。当我们总是批评学生做什么事情不认真对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反躬自省过呢?尤其是在细节上,我们是如何率先垂范的?
最后,这对学生的正面激励作用聊胜于无。夸奖频次太高,学生屡见不鲜,就会有审美疲劳,从而“置若罔闻”。没有区别的“一视同仁”,学生会觉得老师不过是在“逢场作戏”,教育的意义自然大打折扣。打个比方,就像你每次发完一个精心设计的朋友圈,看到的评论除了一个微信标配的竖大拇指的图案之外,没有一句能打动人心的温暖话语,你失落不失落?遗憾不遗憾?得到的鼓励多不多?下次再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的想法强烈不强烈?答案不言而喻吧。
毋庸置疑,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但是具体怎么夸,是值得研究琢磨的学问。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师不能像爷爷奶奶夸自己的孙子一样,只要孩子表现尚好,就不假思索一味地用廉价的“你真棒”来“狂轰滥炸”,这谁听多了都会觉得腻。
课堂上的夸奖是一门学问,最重要的是用心,当然也有一些常规的办法可以借鉴使用。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可以“描述夸”:“你刚才的回答真的是逻辑自洽、严丝合缝,而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简直完美。”可以“感受夸”:“你的朗诵把我带到了诗人描绘的那个唯美的艺术境界里,让我久久不能自拔,我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羽化而登仙’了。”可以“对比夸”:“你这个思路我教了二十多年书都没有想到过,你的头脑太灵活了。”可以“预测夸”:“就凭你刚才和同学辩论时显示出来的专业范儿,我觉得你以后上大学参加了专业的辩论队一定会大放异彩,最佳辩手非你莫属!”……
教无定法,“夸”学生亦无定法。其实,真正用心、有创意的夸奖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再上一层楼,也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夸人的意识和技巧。因为夸奖他人,也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必修课”。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老师,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责无旁贷。
从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上来讲,“非常棒”一点都不“棒”,无论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而言,皆是如此。希望我们的课堂少一些敷衍式的、走过场式的“非常棒”,多一些真正用心、有创意的“花式夸奖”,让学生不会觉得索然无味,而是欣欣然如沐春风。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