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生命为范本成全生命

2024-11-02 00:00:00林高明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0期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鲍伊尔先生回忆,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在心中默默数数。不过他不是数羊,而是把他的所有老师数了一遍,结果发现有三四个老师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就在追问:是什么使这些教师真正称得上“伟大”?最后鲍伊尔得出结论——关键在于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使自己的知识与学生联系起来,营造一种主动的学习氛围。他们是光明磊落、诚信可靠的人。他们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自己。

教育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许多时候不仅来源于教师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范本意义——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教师以生命为范本成全生命。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则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了造就一个人,教师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教师是学生心灵生活、精神生命的镜照。许多学生都在不知不觉间“翻译”并部分地复制教师的生命形象。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与自己作比较的人。”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决非靠语言来完成,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有一种人能够用目光、举止和清明的心境,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令人欣慰的气氛……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感受施与的双方往往都不知道。”教师常常就是通过这样的无声的语言、日常化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思维方式上,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学生们在若干年以后,对于当年教师讲述的知识也许忘得一干二净,但他们依然清晰地记住了教师对于知识的热情,对于学生的情感。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中谈到,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多年来,他习惯提着书包进教室,也许是受老先生们的影响。他的书包里放着全部可能利用的书和讲稿,还有《新华字典》,因为有不少字他不认识。学生问他某个字的声调时,他会说:“我没有把握,我查一下吧。”教师也是学习者。在学习上,教师首先要郑重其事,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若整天苦口婆心地宣讲要认真学习的道理,学生们不但无法感受到,而且还反以为教师啰唆、唠叨,让人烦不胜烦。而吴非先生则是以其自身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作为鲜活生动的注解,不事声张,不费口舌,学生们就会心为之动,思为之动,行为之动。教育家马卡连柯则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教师的“身教”作用阐述得更为明白到位:“你们自身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孩子的工作。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养着他们,甚至当你们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与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些许变化,孩子们都能感觉到。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能影响到孩子,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多年以后,我们一个班的学生总无法忘怀上初三时的数学老师杨炳威先生。同学们相聚谈论最多的、话题最集中的都是杨老师当时怎样对待我们。教我们初三时,杨老师五十多岁了,但他显得硬朗健康。他有两大特色:一是待人诚恳。他当教师几十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学生,都会主动响亮地热情与学生打招呼。二是说话朗畅。他一讲起课来,精气神十足,一句一句气韵充沛,声音洪亮而不刺耳,不嘈杂。每节课每句话,他都仿佛用全身心在演绎着。上数学课时,没有人打瞌睡,也没有人走神、开小差。因为每个人的耳边都充满了杨老师的清晰流畅而明亮的声音。每个人都感觉到杨老师正在注视自己,正与自己交流,每个人都感觉到杨老师的真诚、期待与用心。我们经常看他一进教室,一开口说话,自然而然地,活力就被激发了,什么疲乏、厌倦都被驱之殆尽。就连其他班级的调皮学生一见到他,都变得恭敬有礼。实际上,许多同学满怀崇敬地忆念他时,没有人在谈论杨老师教了我们什么几何定理,什么代数概念,什么解题技巧……几乎所有的人都想起杨老师的真挚与关爱。

课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正所谓用智慧培育智慧,用人性点亮人性,用善良培植善良,用生命启发生命。教育学就是人学,而人学则必须通过向“人”(心中的榜样)来学习。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教“学”,更是教“人”。同样,教师不仅是以“学”来教,更是以“人”来教。福建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就提出,“我即语文”,即教师以自身的人格修养、文化修为、思想风骨、学识才情作为一种范本意义,作为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在源泉。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华应龙指出,“我就是数学”,他就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生命体验、智慧理解行走于课堂教学之间,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获得提升与发展……正如张齐华老师在《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文中说的:“一堂成功的好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其多年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课程,而且教师是最深刻、最具有影响力的课程。

从学生角度而言,在学校不但要学“为学”,还要学“做人”。“做人”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不知不觉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梁漱溟先生提出,人感人的人教育,从有活力的人来感发旁人的活力。斯滕伯格发现,成功智力的第三大障碍是缺少榜样,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一生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对他极具影响的人,帮助他充分发挥潜力。这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和自己确立行动的榜样要比简单的知识传授与道德宣讲更重要。在课堂观察时,我们要关注教师的范本意义何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体现出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人文素养、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等方面是否堪称学生的表率?……

教育教学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精神气象来创生的:教师的人格取向感染着学生精神生活的走向,教师的心灵状态影响着学生对于人生的姿态,教师的内涵修养转化为滋润着学生的未来生活的美好营养。教育即生命的成全,而“成”人必以“人”成。教育的神圣使命与崇高的境界,就是以教师的生命作为学生成长的范本。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