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玲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近年来,致力于“情趣语文”教学探索,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转瞬间,我已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三十余载。岁月已逝,容颜渐变,但我对教育的那份赤诚,对理想的那份追求,从未改变。
每每朋友聚会,同学会问: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没看你有什么才气啊,怎么就评上特级教师了呢?曾经的同事也会问:一起工作的时候,也未见你有什么才能啊,怎么就评上正高级教师了呢?
有时,我也会自问:究竟是命运的垂青,还是偶然的交错,让我从青涩的青年教师,蜕变为一名骨干教师?当我沉下心来细细回味,我就意识到,其中既有机缘巧合,也有同事们的无私帮助和领导们的深切关怀,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我那份始终如一的努力与坚守。正是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守,我在充满挑战的教育征途中,实现了梦想,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那些密密麻麻的摘抄,见证坚持阅读带来的魅力
阅读,是教师成长最快的路径。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天资并不聪慧。一直玩到八岁,我才入学,而且是直接就读一年级。我就读的学校,其实是一个教学点,两个村的孩子集中在七八间土坯房里上课。整个学校有四个年级,但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家的邻居李老师,另一位是五十多岁的民办教师张老师。他们两个人分别包教两个年级。老师上课的时候,先给一、二年级学生上课,让三、四年级的学生抄写课文五到十遍或写生字二三十遍,而后让低年级学生做作业,再给中年级学生上课。后来我读了师范,才知道这种班级叫复式班。在我的记忆中,课程表里只有语文和算术(当时数学叫算术),老师从没有教过一节音乐课、美术课。在那个书荒的年代,农家藏书少,学校藏书也很少,人们精神生活的贫瘠是显而易见的。我能读到的,除了课本,就是一些小人书;能听到的,除了我祖父讲的故事,就是大喇叭里刘兰芳等人的评书。读小学、初中时,我的理科成绩都比较好,其他学科表现平平。特别是语文,一直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一直到“中师”毕业,我都没有喜欢过语文,也没有读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书。在读书的数量和质量上,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营养不良”的孩子。
1992年,临近毕业,学校安排我们到各个乡镇实习,带我的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语文老师。实习快结束时,我的汇报课上的却是数学。那节数学课,受到了当时校领导的高度评价。我满心期待毕业的时候,能分配到乡镇小学任教数学。可是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了乡镇初中,而且校领导还偏偏让我教语文。仅一年时间,学校就被撤并了,我又被重新分配到乡镇小学,任教语文。刚教书的那几年,我的目光停留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我发现,仅凭阅读那点教参,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虽然个个正襟危坐,但明显是“身在教室心在外”。
有一年,我外出听课,回来后准备上移植课。恰逢县小学语文教研员要来学校听课,校领导就安排其他语文老师都来听我的课。原以为出头之日来了,我用尽浑身解数,全身心地备课上课,一心想得到教研员的肯定。谁知,评课的时候,教研员不仅一句表扬的话也没有,还把我批评得体无完肤,让我无地自容。这对于争强好胜、科班出身的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
此后,只要不上课,没有作业要批改,我都会到图书室阅读各类报刊。临走之时,我还会借阅一两本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回去读。夜深人静时,我研读着《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等期刊,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一个个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让我茅塞顿开。对于杂志上介绍的特级教师的先进经验或者教学实录,我都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渐渐地,我的课堂语言生动了,教学过程流畅了,学生上课也积极了。孩子们愉悦的笑声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我知道,孩子们开始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了。这是阅读带给我的收获。
在乡镇中心小学工作9年后,我被聘任到城区小学。每到周末或外出学习时,我都会去逛书店,挑选几本教育书籍。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王林的《作家和你谈课文》、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于永正的《教海漫记》等等,我都是那时开始阅读的。我不仅阅读,还养成了摘抄、做剪报的习惯。每每看到精彩的教学设计,我就原原本本地抄录下来;每每读到富有启迪的文章,我就将其中最有启示性的句子摘抄下来。有时,我还会将报纸上的内容裁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如果是杂志上的内容,我就先到油印室里复印后,再贴上去。阅读,让我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找到了快乐。阅读,成了我每天的功课,一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
三十多年间,我写下的读书笔记有几十本。当我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摘抄笔记的时候,我庆幸自己教了小学语文,倒逼自己阅读。正是由于大量的阅读,我的思想才得以更新,视野才不断开阔,表达能力才不断提升。我为此感到幸福。如果当初不是教语文,对于我这样一个木讷的人来说,真的很难想象,我现在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坚持不懈地阅读、阅读、再阅读,让我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人读书的深度,决定着今后思维的高度。我执着地阅读着,遇见了更有底蕴的自己。阅读,弥补了我的“营养不良”,让我的语文素养逐步厚重起来。回望来时路,撒下读书寂寞坚守的种子,却收获了成长的欣喜。那些沁着墨香的摘抄,宛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它们不仅记录着我的阅读痕迹,更彰显着坚持所带来的非凡魅力。如果重新来过,我依然会选择用阅读来丰富自己!
那些跌跌撞撞的实践,见证坚持研究带来的蜕变
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若想快速发展,不能只埋头教书,还要抬头看路,研究如何将书教得更好。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看到学校一位老师参与县教研员主持的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课题,心生羡慕。她不仅每周要上一节公开课给教研员和其他低年级任课老师听,还能经常参加县、市级教研活动,执教示范课。羡慕之余,我内心也期待着能参与课题研究。
1998年前后,县教育局要求各个学校都得成立教科室。校领导可能看我有工作热情,就将教科室的工作交给我负责。我心中窃喜,并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既然分管教科研,就要有可“炫耀”的资本,我得有一个课题!于是,我就东拼西凑了一个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课题,上报县教科室,结果毫不意外地“夭折”了!看来,搞课题要扎扎实实地、真真切切地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啊!
那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不会写作文。由于我自己从小就不喜欢语文,尤其害怕写作文,为了不让学生重蹈我的覆辙,我决定好好地指导他们写作文。我自费订阅了《作文报》《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等四五份报刊社,每周从上面精选优秀作文读给学生听,再鼓励他们模仿优秀作文的体例、表达等进行创作。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我就将其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展示,并让他们将这些作文誊抄到稿纸上,由我统一邮寄给报刊社。我还用蜡纸油印更多的学生作文,自办班报……这些做法,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写作。我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2008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征集课题,我就围绕自己开展作文教学的做法,撰写了“小学高年级创新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的项目评审书送交县教科室。没想到,这个课题竟被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了。由此我明白了,课题应该由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衍生出来。随后,我一发不可收:2010年至2013年,主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小学绘本阅读与写话教学实践研究”,获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至2016年,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构建‘跟帖式’评改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有效读写教学实践研究”,均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016年至2019年,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自筹课题“苏派名师思想下小学情趣作文教学指导策略研究”,获评教学成果奖……主持、参与课题研究让我明白了,教育科研一定要来源于一线教学实践,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教学,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我参加工作后的十多年间,却没有在大讲台上露过一次脸。每当看到年轻教师站在县级、市级、省级讲台上执教公开课或示范课的时候,我除了羡慕,就是自卑。由于我和同事一起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曹智勇主任决定在我校开展全市课外阅读研讨会,并指名要我上一节课。一想到能有机会在市级舞台上展示,我的欣喜激动之情无以言表。选择课例时,我将自己这么多年阅读的儿童读物,一本一本地筛选出来。《我要做好孩子》《淘气包埃米尔》《安徒生童话》等几十本儿童读物,都被我否定了。最终,我选定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这本书,我每次阅读都泪流满面。确定书籍后,我就一章一章地研读起来。我原本计划写好教案后,请本校老师和县区教研员来试听。但当时我在张家港实验小学跟岗学习,没有机会进行磨课。我放心不下,提前两天请假返校,临上课前一天下午,请了曹主任到校指导。当我试讲完后,曹主任二话没说,直接给了一句话:“明天就这样上!”吃了定心丸后,我又连夜阅读了一遍《青铜葵花》,细磨教案的每一个细节,心中憧憬着明天美好的课堂。第二天,等到上课时,我抛开了教案,与学生一起沉浸于青铜和葵花的友爱中,沉浸于一家人面对苦难的坚韧里……没想到,这一节课竟上了五十多分钟,台下竟没有一丝嘈杂。我的眼中噙着泪水,学生的眼角也噙着泪水,听课的老师也不时拿着面巾纸擦拭着眼泪……我知道,我成功了!而后,我被多个学校邀请执教此课例。有一年,新华书店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曹文轩教授到我们学校讲学。我依然执教这节课,受到了他的高度赞誉。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心的设计,精心的设计源于仔细的研读,源于多年的阅读积累和教学实践。如果没有之前深厚的阅读和研究积淀,我可能永远与成功的课例无缘。这么多年,在执着地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坚持用科研指导教学,在课堂上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简约质朴、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我注重将课题与课堂结合起来,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提炼出小学语文情趣化教学思想,形成了“情趣语文”教学主张。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的心态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刚开始,我只想着有个课题“装点装点门面”;而后,自己的课题能被立项,心中又不胜欣喜;再后来,研究中遇到问题时又觉苦恼,解决问题后又是一阵喜悦。有了种种体验,我才觉得课题研究很有意思,很好玩。在研究中,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品尝到了做语文教师的快乐!
现在回过头来,我当初迷迷糊糊教语文,随随便便做研究,虽然都是勉力为之,甚至还要花些笨功夫,但是那些跌跌撞撞的实践,见证了坚持研究带来的蜕变。
那些朴朴实实的文字,见证坚持写作带来的才情
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自从教了小学语文,指导学生发表了一些作文后,我就开始关注报刊上的小学生写作辅导文章,并尝试着写了一些写作指导方面的小文。我用稿纸工工整整地把这些小文抄写好,塞进信封,贴上邮票,虔诚地投进邮筒……就这样,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我居然有多篇“豆腐块”面世,还获得了一些稿酬。稿酬虽然不多,但我很开心。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也能写作。
我决心开始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是因为在一本书上看到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想验证这句话的真伪,便向家人承诺,我要用五年、八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每天坚持写千字以上的文章,看能否成为名师。
决心好下,实行真难!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而且就算我心中有想法,却不会用文字表达,有时还会出现提笔就忘的情况。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停止记录,我将写作看成跟吃饭睡觉一样,每天必不可少。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获县级奖,是在1999年,那时我已经毕业8年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是在2004年,那时我已工作了12个年头。至今我还保存着那张发黄的证书和那本泛黄的杂志。写作,让我充分领略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写作,真的是最经济、最普适的教师自我成长方式。它没有名额的限制,也不讲资历,不论长幼,只要有纸和笔就行!我最开始投稿,都是寄信。每一篇稿子,都工工整整地誊抄在稿纸上,并真诚地附上几句感谢的话,投寄给报刊社。但多数文章都石沉大海。2004年,我攒了四五个月工资,买了一台电脑。之后,我便在这电子平台上,寻找阅读和写作的快乐。别人是在电脑上看电影,我是在上面找读书网站、教育网站;别人上QQ聊天,我也上QQ聊天,只不过我是找教育专家聊天,找热爱教育的人聊天……
我写作的主题比较庞杂。我记录自己教育中的得与失,书写课堂教学中的优与劣,倾诉心中的苦与闷。我写教育杂感,写观课议课心得,写教学过程,写学生故事,写教学案例……实在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我就看一部电影,记录影片的故事情节,然后加上一些自己的点评。当然,我不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只要心中有想法,或是心情不快的时候,就拿起笔来记录。
语文老师,大多是要做班主任的。在学校里,我与其他语文老师一样,白天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数的文字,是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伴着时钟的滴答声,裹着被子端坐在台式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当屏幕下方的字数显示超过1000字后,我就有一种自豪感——今天,我没有闲过!写完后,再通读一遍,更觉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正是那些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不夸张不做作的文字,读起来才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动人。我将一些适合公开发表的文章投给报刊,再也不用担心文稿丢失了,再也不用为邮票和信封发愁了。就这样,那些文字相继在《语文报》《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一些散文随笔、教育故事汇编起来,取名《倾听花开的声音——我的教育教学手记》,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又将关于语文教学和作文指导方面的稿件汇总到一起,取名为《追求活的语文教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名小学教师能出版一本随笔和一本专著,发表几十篇文章,也应该算是小有成就了吧。
就这样,我边读书,边教书,边写书。慢慢地,我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名教师,再后来,被评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叶澜教授的话是正确的——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绝佳方式。
其实,教师写文章,应该是一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一直都在写:上课要写教案,课后要写反思,议课要写评价意见,学期结束要写教育教学小结和学生评语……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学生,他们会不时地“制造”各种各样的教育“故事”。这些是一名教师每天的原生态生活,更是鲜活的写作素材,如果用心去写,何愁无话可说?
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让我读懂了教育的真谛,更让我认识到,坚持写作能滋养出个人独特的才情。
我的从教经历平淡无奇,和很多同人没什么差别,可能也无法与一些优秀的教师相提并论。但是,我有可骄傲的资本——坚持的韧性。不管做什么,我都能坚持下来。我觉得,苦和累就是考验,坚持就是法宝。当然,选择教师职业,坚持阅读、研究、写作,也是我的本分。意志要靠磨炼,成功在于坚持。如果天赋不够,那就重复着来做。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翰林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