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林下的酌酒图

2024-11-02 00:00:00张夏
奇妙博物馆 2024年10期

当看到《蕉林酌酒图》的时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

乍一看,是不是吓一跳?里面的人物形象怎么这么夸张呢——八字眉、眯眯眼、大鼻头、小嘴唇,脑袋还都那么大!

不过仔细再看,场景和道具倒是浑厚而朴素,一种远古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恭喜你,你已经领略到了“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陈洪绶作品的艺术精髓!

热爱生活的天才画家

陈洪绶这个人,被认为是明朝最优秀的人物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可以直接和北宋的人物画大师李公麟相比。在陈洪绶还活着的时候,以传摹他的画作为生的人就有成百上千。可以说,“模仿陈洪绶的画”都形成产业链啦!

陈洪绶不仅对中国画坛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力还远播海外。日本不少画师,例如浮世绘的重要画师葛饰北斋、安藤广重等都曾学习、借鉴陈洪绶的画作,西方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凡·高、马奈、雷诺阿,甚至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陈洪绶作品的影响。

这样一位大画家,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有真性情的人。陈洪绶喜爱牵牛花,在杭州居住的时候,长桥湖湾附近有很多牵牛花。早秋时节的清晨,花草上挂着露珠,牵牛花花瓣细腻润泽,煞是好看。为了看花,陈洪绶每天天不亮必定出门,在长桥漫步、看花,吟咏赏玩半天,唯恐错过了牵牛花开放的最美时刻。他甚至还专门创作了一首《牵牛》诗,抒发自己的心情。

绝妙的画境

认识了陈洪绶,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幅《蕉林酌酒图》。

这幅画的背景是高高的芭蕉林,旁边有奇形怪状的假山。假山前面,有一张长长的石案。石案上有书,但收到了书函中;有琴,但放在了琴套里。石案被掏空了一块,上面放置了一个青铜酒瓮。

石案边,一位骄傲的文士正在小酌,他右手拿着盛酒的角状杯,高高举起,凝视远方,若有所思。画面右侧的树根“茶几”上放着青铜鼎。画面的左下方还画有竹石作为点缀,非常雅致。

画面正前方有两名女子,一名女子在煮酒,她手中捧着陶酒壶,目视青铜火炉,炉火正旺。另外一名女子坐在一大片芭蕉叶上,正双手把菊花倒到一个容器中……从画面幽冷迷蒙的色调可以看出,这个场景应该是在微茫的月光下。整个画面非常有张力。

该怎么准确形容这幅画的风格呢?古人早有定论:“高古奇骇!”我们不妨把这四个字拆开了说。

“高”是指这幅画的绘制技巧高。仔细看,此画的线条沉着刚劲、勾勒精细,我们甚至能看出篆书的笔法。

“古”指这幅画的味道古。看着画,我们仿佛面对一件刚从地下挖出来的、来自几千年前的文物。这幅画锈迹斑斑却又古雅浑然,富有趣味。

“奇”指这幅画的构图奇。其中的人物,头身比是缩小的,脸部趋于方正,头大身短、躯干伟岸,厚实而有张力。这种在传神基础上夸张变形的画法,表达了作者的情绪,也可以说是高古脱俗。

“骇”,顾名思义,指的是这幅画的效果惊人,让人一看吓一跳!但是,虽然有冲击力,这幅画却并不荒诞。

坚持原则的画家

那么,这幅“高古奇骇”的画作究竟表达了什么主题呢?

这里要结合作者作画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幅画创作于陈洪绶晚年,当时时局动荡,他为了躲避战乱,一度到山中出家为僧。

后来的日子,陈洪绶的生活非常清苦,只能在杭州卖画为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经常把自己融入画中,来表达自己苦闷的心情。

仔细品来,画面中坚硬的石头、易朽的芭蕉、锈迹斑斑的古旧青铜器和大片绿色、灰色的主色调融在一起,给人一种幽冷的感觉。然而在这片冷色调中,却又透露出希望。比如女子衣服的红色内衬、文士背后靠垫上的一抹红色、绿色芭蕉叶中的几瓣红花,尤其是那青铜火炉中熊熊燃烧的火苗,都让人在萧瑟悠远的古韵中生出一些希望来。

或许,画家只是从他生活的当下出发,在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同时,坚守自己内心角落的一抹清明,追寻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吧。在他的心中,芭蕉易朽、红颜易老,但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内心需要坚持的原则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数百年前的画家都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认准了就不要轻易更改,用心过好每一天,无论年少或者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