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教材选文的文本语境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充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还能有效避免误设、误用学习情境的情况发生。《青蛙卖泥塘》作为一篇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创造了有趣的文本语境。下面以该文为例,探索借助文本语境进行学习情境创设的现实价值和实践策略。
一、借助文本语境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
1.避免情境脱离文本,以情境助力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
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是古诗词、小说、散文还是文言文,都是根据当代社会价值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特点来选择的,自身蕴含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基于文本语境创设的学习情境,方便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等语言训练的综合展开,有助于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以《青蛙卖泥塘》为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提取老牛与野鸭提建议的技巧,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后,便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小兔、蝴蝶、猴子等小动物,借助老牛和野鸭提建议的语言支架,分别给青蛙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提建议的过程也是训练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后再利用文本语境,设计学习任务:“青蛙不卖泥塘之后,如何向前来购买泥塘的顾客解释?请帮助青蛙写一封公开说明信。”并且提供书信支架,在关键处留白请学生补充完整。写公开说明信不仅需要回顾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2.增强问题驱动力,以情境赋予问题意义
情境不能等同或泛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场景或任务,其中必须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学习元素。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必然伴随问题,同时情境也能够带动问题并引发学生思考。
基于文本语境创设的学习情境由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构成。情境中的问题不能无缘无故地提出,每一个问题都应当有其存在的意义。以童话故事《青蛙卖泥塘》为例,借助课后习题所改编的“学校举办大型跳蚤市场,请同学们将自己不常用的物品进行售卖”的情境,设置了像青蛙一样吆喝卖东西技巧的问题,勾连了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富有意义。
3.防止情境流于形式,情境中渗透人文思想
基于文本语境创设的学习情境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思想的有力抓手。以《青蛙卖泥塘》为例,本篇课文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于:“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乐于接受别人善意的建议,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若教师在整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再直接讲道理,学生可能不会真正理解,只是机械接受,印象并不深刻。而倘若教师借助文本内容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一系列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老牛与野鸭说话的艺术以及青蛙一次次修缮泥塘的辛劳,那人文思想渗透的效果则大大不同。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人文思想渗透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二、借助文本语境进行学习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
1.基于文本联系现实,创设主题情境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文本内容创设连接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找准文本与现实的互通点和接口,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从想问题走向做实事,从看文本走向看世界,从而在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也能够将在文本中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现实世界。
《青蛙卖泥塘》一文叙述了小青蛙从卖泥塘到不卖泥塘的整个过程,其中出现了青蛙在卖泥塘时的多次吆喝。吆喝这个动作行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本课课后习题中也提出:“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由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笔者将课后习题进行巧妙转化,依据课后习题设置了以下情境:
近期观察到同学们的杂物太多,桌面太乱,因此学校下周将举办跳蚤市场,希望大家踊跃参与,将自己平时不常用的物品整理出来卖掉。因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平时并未亲自体验过商品交易全过程,且平时多为买家,而未曾做过卖家,更不会商品贩卖时的吆喝技巧,因此特通过学习课文向青蛙先生请教。
这一主题情境以商品买卖统领整节课的学习,通过举办跳蚤市场这个前置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课堂结尾时再次进行总结,请学生交流本课学到的吆喝技巧,分享是否能够像青蛙先生修整烂泥塘一样收拾自己的书桌,以及如何委婉地给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全部沉浸在具有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学习情境中,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2.图画再现内容,文本秒变情境
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构建学习情境可能会稍显单薄,且低年级学生身心较为活跃,好奇心强,对许多生动的事物往往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他们可能难以静下心来走进单纯的语言创设的情境之中,而若通过图画或画面来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学生学习往往更加主动、积极。
在《青蛙卖泥塘》中,泥塘前后变化很大。对此,笔者在设计板书时便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进行呈现。
在课堂开始之初,只呈现一只孤零零的小青蛙和一个简陋的泥塘。
随着课堂不断生成,小青蛙听取了许许多多小动物的建议,小青蛙的泥塘也变得越来越整洁、丰富、美观。在通过“请给青蛙提建议”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请学生上台以简笔画的方式和老师一起共同完成板书,画面逐渐丰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图画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文字。简笔画的绘制方法简单易行,只需要勾勒出轮廓的基本线条,就能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图像所表达的信息。随着文本的推进,泥塘逐渐变得丰富的过程也更加清晰与直观。笔者在设计此环节时请学生上台共同参与板书的绘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情境、感受情境、参与情境、创造情境。由此,学生借助画面不仅加深了对小动物们说话艺术的理解,而且能够切实感受到泥塘的不断变化,文本情境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生成。
3.文本角色代入,问题嵌入情境
教材中文学类文本占据半壁江山,若想深入探究文本中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蕴,便需要我们站在文本中人物的立场和角度上思考问题。因此,借助文本语境创设情境,采用角色代入的方法,使学生进入相应角色,将问题嵌入情境之中,请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情景剧等方式演绎文本、探究文本,文本情境也就自然而然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中得以逐渐创设。
《青蛙卖泥塘》作为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语言训练贯穿全文。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任务采用角色代入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
任务一:学习说话艺术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小青蛙是“怎么卖泥塘”的。(引导学生说出:一次又一次地吆喝)
(2)请学生扮演青蛙进行吆喝,感受青蛙想要卖掉泥塘的急切心情。(吆喝一次比一次大声,一次比一次响亮。先请学生吆喝,然后老师示范吆喝,最后全班一起吆喝。)
(3)吆喝之后,来了一些小动物,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青蛙是怎么做的?
①请学生扮演老牛,请两位学生分别演读
“这不就是个水坑坑嘛,连一棵草都没有”与“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感受二者语气的不同。
(让学生明白青蛙更愿意接受第二种提建议的方法,以及听了老牛的建议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请学生扮演野鸭,请两位学生分别演读“这个泥塘里的水也太少了吧”与“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感受二者语气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野鸭没买泥塘的原因,感受野鸭提建议的方式。)
(4)比较老牛与野鸭的建议,感受他们提建议的方式,探究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感悟说话的艺术。
明确:在给人提建议时,先说说人家的优点,再指出不足。
任务二:自由角色扮演
(1)学习老牛与野鸭说话的方式,假设自己是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看到卖泥塘的小青蛙,你会怎么说?
ZDVMjDawal0b2Mb9QShh8VCBqdwLMISIiaNWBJVtb7k=(深入文本情境继续探究,利用文本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此处教师提供语言训练支架:_____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_____,可是____。”
明确:
小鸟:这泥塘很漂亮,可是我需要在树上筑巢,这里没有大树太可惜了。
蝴蝶:这里有大大的草坪和清澈的湖水,可
是我需要采花粉,要是草坪上种些花就好了。
小兔:哇,这里环境好好,可是没有到城里的路,我喜欢在路上蹦蹦跳跳,并且有路通往城里也更方便呀。
小猴:这地方有花有草有大树,环境真不错,可要是有座可以遮风挡雨的小房子就好了。
(2)教师与剩余学生扮演小青蛙,如果接受建议,便以完善板书的形式改造池塘。
这样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的情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文本不断创设情境的同时有效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想象及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分析文本关注到了老牛和野鸭说话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即在说话的时候都是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中间通过转折关联词“不过、就是”进行连接。并通过对小兔、蝴蝶、小鸟、小猴、小狐狸的话进行补充,让学生迁移运用,想象说话,在愉快的文本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思维及语言能力。
4.文本内容改编,学生再创情境
在借助文本语境创设情境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创造力,借助文本内容与学生共同创设情境。角色依然利用原有文本内角色,驱动性任务依然来自原
有文本内容,但情境却是由原文本生成的崭新情境。
任务三:复述故事内容
青蛙不卖泥塘了,可如今整洁漂亮的泥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该怎么向这些来买泥塘的朋友们解释呢?请帮助青蛙给朋友们写一封信。
带领学生明确信中主要内容:道歉+解释之前卖泥塘的原因+朋友提出建议后自己的劳动创造+现在泥塘的舒适性+欢迎大家来做客。
随即教师提供语言训练支架: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_____,非常抱歉。我之前之所以决定卖泥塘,是因为_____。但后来_____,于是,我_____。现在,我的泥塘已经_____,我在这里生活_____。这么好的泥塘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所以_____。
你们的好朋友:小青蛙
5月20日
在教学实践中,此时课堂已经接近尾声。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十分熟悉,而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便是学生能够清晰流利地复述故事或是能够自己讲故事。因此,笔者便借助文本语境与学生共同创设了一个指向语言训练,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特征的语言运用情境。如果学生想要替青蛙写好这封信,那么就需要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青蛙从卖泥塘到最后不卖泥塘的原因。同时,因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完成书信等应用文写作较为困难,笔者设计了整封信的框架,让学生通过补充信件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并使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真正落实了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表达与交流的结构化学习流程。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