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进阶而教:“教学”向“助学”转身

2024-11-02 00:00:00陶金花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8期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从声、色、动、静、晴、雨等多维度感受江南春色。

2.借助注释、插图,通过想象画面、比较推敲、反复吟诵等方式理解诗词大意,感受江南春景的独特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独立研究板块:

研制学习单,助社会化学习的交往准备

本板块一般在课前,是社会化学习共同体成员紧密交往互动的重要前提和学习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学习单(扫描二维码查看)由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三个模块组成: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标学习的重要导向和引领,表达应清晰、易懂、易操作;学习任务是核心,任务与目标相匹配,应尊重教材基本内容规划学生学习路径,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加工保证学生独立研究;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目标达成的必要载体。基于此执教者设计了学习单。

(设计理念:紧紧呼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首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品析,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学习任务从读到写,到找出江南春天独有景物,到初步形成自己对江南春天独特的感受,步步进阶,并且提供了支架。)

组内共学板块:

提供工具箱,助社会化学习的基础建构

1.同学们,通过课前的独立研究,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根据目标的指引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并且提出了学习后仍想研究的问题,那接下来就是12分钟的组内共学阶段。请各小组展开学习,交流共享独立研究成果,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

2.在开展共学研究之前,老师仍然为大家打开工具箱,以备同学们在共学时选择使用。

工具类别1:互动要求

“放”中间

“凑”一起

“指”着说

“善”追问

“全”掌握

工具类别2:互动流程

工具类别3:互动语言

组长:谁来读题、谁来说一下自己的想法、谁来补充、谁来评价、谁有质疑……

组员:我来读题、我来说一下我的想法、我有补充、我来评价、我有质疑……

(设计理念:笔者从三个维度充分提供支

持,互动要求是教师对外部环境的营造和提醒:涉及座椅空间、肢体交流、眼神追踪等,确保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互动流程是教师对共学秩序和共学质量的规划,形成文本学习后的认知和建构;互动语言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参加学习过程搭建的阶梯,这样的语言范式根据不同角色、不同环节都有清晰的设计,保证了共学的高效。)

质疑深化板块:

抓住关键处,助社会化学习的跃迁进阶

1.八个小组在组内共学的最后都提出了本

组仍需研讨的问题,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下,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梳理圈画问题,并在课文相关内容处进行标注。

问题汇总:

1组:能把“千里”改成“十里、万里”吗?江南的美究竟体现在哪里?

2组:“烟雨”中的“烟”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组:四句诗是如何写清楚江南春色的?

4组:诗中的景物是从哪些维度来写的?

5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千里”是否准确?

6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千里”是否过于夸张?

7组:第1句中的“千里莺啼”,在千里之外真的能听见莺的啼叫吗?

8组:诗人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景,为什么这样安排?本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什么情感?

预设:问题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如:对“千里”的比较推敲,诗是如何体现江南春景的独特的?诗中的景物是从哪些维度来写的?这些问题都对应了学习目标中的关键词。

师相机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指向也确实是

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找意象、分维度、感悟诗歌的画面,同时对诗歌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比较的方法能为本诗内容理解和情感体悟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架。

2.顺势导入古诗学习:同学们,那就从大家聚焦的首句“千里”的品读开始。明朝学者杨慎也认为距离十里才听得见“莺啼”,才看得见“绿映红”。你们是怎么想的?(师相机推进学习)

(1)创设生活实际情境激疑:从南京到南通,大概是500里。表面看貌似不合理。

(2)比较不同里程的感受:五里、十里、百里、万里分别给你什么感觉?

(3)除了“莺啼、绿映红”,千里的江南,你还能看到什么?

预设:通过切身体验,体会千里江南的壮阔之美。

3.同学们关注到了“千里”,通过反复推敲比较,感受到了千里江南的壮阔之美。那么这首诗还有哪些词也可以换一换,比一比?

(1)烟雨:可否换成“风雨”“寒雨”“暴雨”等。

(2)酒旗风:可否换成“杨柳风”“温暖风”等。

预设: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江南烟雨蒙蒙的朦胧美,即烟雨江南;感受江南处处有酒馆,人们生活热闹的场景,生活中多了几分烟火气,即富庶江南。

4.回到同学们的问题,还有小组提出了古诗是从哪些维度来写景物的。其实第8组的提问好似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引导学生关注第8组的提问,继续请学生上台分享。教师捕捉时机帮助学生梳理维度。

预设:诗歌前两句写江南春景的明媚,是晴天,后两句是烟雨朦胧中的江南,是雨天,因此作者的维度之一便是晴雨结合;另外,莺啼、酒旗风是动态的,而绿树红花、寺庙又是静态的,这便是动静结合;莺啼除了动态外,还有声音,绿映红除了静态外,还有色彩,那便是有声有色;诗歌乍看都是景物,鸟、绿树、红花、酒旗、寺庙、烟雨,其实,酒旗风恰恰写的也是人,因此维度还应该有景有人。

5.同学们,对于第8组的问题,你们现在能回答了吗?为什么先写晴后写雨呢?小组内再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1)诗歌开篇开阔壮美,是全诗的基调,一下将读者的视角打开,充满遐想。(2)若先写后两句,会给读者留下突兀的感觉。(3)后两句放在结尾有一种意蕴悠长、余音袅袅的感觉,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6.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虽然还有一个没有明

确解决,但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已经有了答案,那

就是对于这样的千里江南、烟雨江南、富庶江南,作者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江南春天独有美景的热爱。

7.古诗的解读,因角度不同,读到的画面和情感完全不同。今天大家从一个浪漫的美景发现角度欣赏,看到了江南的独特美景。老师发现同学们课前自学时还有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从历史看今天,沿着这个角度去探究或许你们又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8.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习过程及所得。

预设:古诗通过多种维度的江南代表性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江南独有的春景,是完全不同于高原、草原美景的感受。同学们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紧紧回扣了学习目标,关注到了关键的表达,比如从“千里”“酒旗风”“烟雨”等处感受独特的江南春天风光,并且运用了目标中提到的方法。最终在心中油然而生对江南春天的喜爱。

(设计理念:质疑深化是社会化学习课堂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结合各小组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展开学习,是组际间的答疑、协商、深化学习。)

当堂检测板块:

闭环“教—学—评”,助社会化学习的反思完善

1.本节课大家研讨充分而热烈,认识深入而全面,最后5分钟,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的“学习评价”部分。先请大家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进行讲评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请组长带领组员纠正反思。若还不能解决,和老师一起商讨。

2.教师统计全班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当堂检测虽然是社会化学习课堂中最简短的一个板块,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教—学—评”的闭环。因评价题目设计简单易操作,是对核心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组长组织讲评和批改。若组内出现无法解决的情况由教师介入,教师也可借此反思整个助学过程,分析且评估社会化学习的课堂效果,以备后期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