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概念
语文社会化学习观照学生身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问题,通过学习共同体组织并展开组内、组际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它面向全体,强调全体、全程的社会性交互与协作,即围绕真实问题撬动的结构化学习任务,全面展开多边多层次的合作与对话,协商与建构,最终获得语文学科素养和社会性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开展语文社会化学习,至少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学习者的身份感、社会性交互和社会化协作。
学习者的身份感。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作为个体身份参与,也作为一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展开。主张学生成为一个学习者的社会身份,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做人,并由此身份驱动主动、深度的学科学习,与共同体成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拥有归属感,形成共同体意识。在
语文社会化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主体地位,都可以逐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文化参与者。
社会性交互。这是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根本特征,它强调语文学习是一个参与多种文化实践和共享的学习活动过程,强调学习共同体中基于真实问题合作探究的社会性互动作用,而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换言之,在语文社会化学习过程中,来自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问题或问题链,会释放强大的推动力,使得共同体内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产生深度联结和深远影响,有利于将个体差异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学习成员之间彼此联系,互相依赖,具有社会界限。
社会化协作。强调每一个学生和共同体之间共享目标、意义和实践,彼此之间具有社会协商的意义。基于真实问题的积极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和实施,学生在组内和组际的互动中有效交流,积极协调、协商,在语文学习的进程中明晰自己的认识、观点和问题,或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意义建构,主动积累、梳理并整合,从而促成每一个主体语言经验的螺旋上升。
二、语文社会化学习的价值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突出语文学习的社会化。这是遵循了学习者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的,也是与语文课程育人方式高度契合的。可以说,语文学习社会化,正是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共同体的组织活动中实现学生的
主体性。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师常常是依赖学生的眼神、表情,以及“明白了吗”类似这般的提问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课程社会化学习,重视组织变革,通过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深化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参与、发展,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走向积极建构。
其次,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可能路
径。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比较多见的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状态,学生的积极思维、独特见解等往往处于隐含层次。语文社会化学习关注学生深度思维的真实发生,重视语言学习与运用,并通过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建构学生个体的知识与意义,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意义协商,从而让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语文素养发展与提升成为可能。
最后,促进语文课程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
能。语文课程具有育人的根基性,强调学生要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精神谱系。而语文社会化学习正是关注了语文知识的情境脉络、学生需要的学习支撑以及语文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教师或某领域的专家等的关系等方面,也就是说,语文社会化学习充分重视学生真实的学习问题、探究语文世界的困惑以及感兴趣的话题,是一种合作构建并积极解决问题、探究感兴趣的话题的学习过程,并以此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三、语文社会化学习的实践路径
语文社会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助长理论和翻转课堂理论的理论成果。社会化学习,作为语文课程育人方式的新实践,其路径主要依赖于三个语文课程学习系统的建构:以真实问题与问题链建构的动力系统,以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支持系统,以群体性评价建构的评价系统。
1.以真实问题与问题链建构的动力系统
语文社会化学习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课堂模块:课前自主研学,提出问题;组内共学,梳理提炼问题;探究深化,问题驱动实践;验学延学,反思完善所学。课堂的四个阶段:社会交往准备期、社会建构期、社会协商期和反思完善期。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动力的系统正是依赖真实问题与问题链建构起来的。
首先,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在很长时间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较多,尤其表现在师生一问一答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表面看似热闹,但学生对教师问题的积极回应其实不一定是他们的真学习。社会化学习第一大显著特征就是,语文课堂学习起点在学生的真实问题这里。学生带着在课前独立学习提出的问题进入组内共学,并和组员一起筛选、研究,提出有价值的、需要共同深化学习的问题。如此,语文课堂学习变成了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也就被确立起来了。
其次,可以保障学生持续的深度学习。过去,教师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对象定位为语文知识,主要的工作是用适当的方式呈现语文知识,教给学生。而社会化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师的任务则是敏锐地判断学生探索活动的每一个生长点,推动学生深化探索,并适时给予必要支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全程处于解决问题的情境脉络中,处于由真实问题结构化后的问题链之中,从而获得了一种深层次的持续的学习张力。
在社会化学习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绝不是点缀。语文社会化学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确保课堂中设置10~15分钟的组内共学时间,拥有解决问题的充分时间,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探索自己和组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同时,在社会化学习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开放、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语文学习进程,准确理解课堂中当前状态发生的原因,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将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构化,即组成问题链,把语文学习引向深处,给予必要指导,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撤掉教师的这种支撑。
在语文社会化学习过程中,动力系统是学生进行社会化互动的出发点,也是他们进行社会协商的持续动力来源。
2.以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支持系统
自然和谐、互助互利的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是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支持系统。构建共同体,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长期磨合。
首先是关于学生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帮助学生多途径地呈现个人对知识与意义的理解。这是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与做法。我们认为,教师只有在学生呈现自己的知识,表述自己对知识的意义理解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状况,判断并确定是否需要给予他们学习支架,以及需要提供怎样的学习支架。同时,学生个体知识与意义得以呈现,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学生呈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二是要重视将这样的做法贯穿于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全过程。我们在语文课程社会化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单这一工具的支持,引导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按照学习单导引,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工具的支持下要积极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基于此,社会化的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组内共学,每个学生的思维历程便有可能被充分表述。我们还强调在语文课堂学习全过程中贯穿这个做法,即在课前研学、小组共学、探究深化和验学延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知识与意义的理解。这些也正是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重要依据。
其次是学习共同体内的合作与互动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共同体组织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发挥,可以向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发冲突,从而达到促进他们深化学习的目的。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其他成员会从认知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在认知方面,表现为拓展或提升学习者的观点;在社会性方面,则表现为激励和友情体验等。因此,这种支持有助于共同体内的知识共享,有效促进成员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共同体成员共同分担思维责任,并形成恰当的互动、参与结构;有助于认知过程的显性化;等。
此外,共同体内的互动还可以引发冲突,仿佛催化剂一般,促进学习进程中的变化。具体讲,冲突有助于共同体成员处于被审视的状态,从而自发地要求自己将观点、感受和思考都讲清楚,或是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有助于在被其他成员质疑时,深度思考,不断自我完善;有助于了解到其他观点,并积极思考。
实践表明,共同体内的合作与互动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即成员个体对知识和意义的多途径的充分展示,是互动交流的有机组成,不可或缺;共同体中不同成员的展示过程,可以增进参与者之间的协商和意义建构。
3.积极建构群体性评价系统
传统语文教学的评价对群体性评价重视不够,教师往往会因为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与主观性较强,对语文教学评价有畏难情绪,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在语文社会化学习的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群体性和个体性评价的融合,在提升学生个体学习效能的同时,努力促进其社会情感与素养的发展。首先,师生要共同参与、设计学习共同体的群体性评价制度;其次,群体性评价工具可结合语文社会化学习的全过程研发,内容简明,便于师生使用;另外,在组织实施群体性评价过程中要定期反馈。
语文社会化学习的评价研究,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层面的深入探索:
首先是学生个体性评价内容的设计。以学习单为抓手进行设计和研究,学习单中的第一个板块学习目标,将语文学习评价前置,成为明确的学习导引;学习任务则是外化学生思维的一个设计,更多的是结合课后练习,以及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重点内容,用基础、简明的方式呈现;学习评价是通过精要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在共同体内,当堂检查个体语文学习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且有助于教师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检视、调整相应的教学安排。
其次是学生叙事角度的评价研究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质,我们团队通过正向激励,除了定量评价以外,还设计了学生叙事角度的语文学习评价与反馈。定期组织学生用叙事的方式反馈个体和学习共同体的语文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同时也引导他们积极关注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发展,主动看见他人。社会化的语文学习实验班级中,学生撰写自己的阅读、写作成长故事,或是关于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成长故事等。这种叙事角度的反馈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体与共同体的发展,维持学生自尊和自我肯定,增强团队凝聚力;还有助于教师践行增值性评价理念,在学生的具体描述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为学生适时搭建或撤离学习支架,努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社会素养协同发展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