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质疑求解精神,促进识字教育科学化

2024-11-02 00:00:00金文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8期

一、科学是什么

自199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戴汝潜研究员提出“识字教育科学化”后,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同仁的赞成,其实践效果显著。现在,如何使这项研究更加科学化呢?多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深入理解“科学是什么”,明白科学的内涵,这样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发挥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使这项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科学是什么?当前国内外科学界的主要观点是,科学具有三要素:科学目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目的是要发现各种事物的规律、探究事物背后的道理,这不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等各种领域,因为科学的本质是相同的。科学精神包括求真、创新、质疑、独立、唯一。科学方法主要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科学精神中的质疑精神最为重要。质疑指“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汉语大词典》释义)。识字教育中有着大量的不明现象,我们如能有心质疑,不停探究,刨根问底,必能求得其中的许多道理,寻得汉字规律,掌握汉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科学素质。

二、质疑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识字教学疑惑多

识字教学中的问题很多,比如:国家规范的部首共多少个,有哪些特点?常说部首是表义的,为何“魔、磨、糜、靡、摩”等与部首“麻”(大麻)的意思无关?我们常用“老六书”分析汉字,可是,“乐、书、专、东、农、为”等独体字是象形字还是指事字?“项、江、艰、买、风、凤、应、前”等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教育界常说“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规律”,那么,汉字规律主要有哪些,如何运用于教学?……

问题都关涉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值得我们质疑、探究、解答。

2.求解应学汉字学

质疑是为了获得科学的解答。问题是,我们一线教师怎样获得解答呢?去专门研究汉字吗?限于时间、精力和科研条件,难以做到。不过,“君子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老师们应该到汉字学中寻找答案。因为汉字学(包括传统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是一门研究汉字的学科,不仅揭示汉字的产生和演变,汉字的形、音、义关系等规律,阐述了汉字知识,还针对识字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制订了种种文字规范文件,如《通用规范汉字表》《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汉字折笔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我们认真学习汉字学的有关知识、理论、规范文件,就能解决疑惑,做好教学。试选上述问题为例说明。

3.质疑与获知同行

(1)掌握据形部首。

“麻”部首为何不表义?现代汉字学告诉我们:当今的汉字部首主要有两种,一是《说文解字》据义立部的表义部首,一是当代据形立部的据形部首,是为了方便人们检字而设立的。以前,人们用表义部首查检生字,常因不明字义而难以选准部首。比如“膏”从字形上看,有“亠”(音tóu)、“高”、“月”三个部首,很多人不知道查哪个部首,只好从上到下依次查检,第三次查到“月”部才找到“膏”,本义是脂肪,所以归月(肉)部。这样检字,费事费时,北宋文字学家徐铉感叹道“寻求一字,往往终卷”。为了提高检字效率,1983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统一部首查字法工作组”,不久就推出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这就是据形部首,也叫“检字部首”共201个,数万汉字都根据字形归到各部里。该部首表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调整,2009年1月12日,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了《汉字部首表》《汉字部首归部规范》,定于当年的5月1日实施。

据形部首的突出特点是,一个字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部首,就根据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原则确定该字的部首。“膏”的字形上部是“亠”或“高”,而“高”是音符,人们容易理解,就定为“膏”的部首。又如“项”,从页(头部)工声,本义是后脖子。《说文解字》据义归“页”部,但“工”也是部首,处在字左,于是“项”归工部。由此而知,虽然“魔、磨、糜、靡、摩”的表义部首分别是“鬼、石、米、非、手”,“麻”是音符(以声母m提示读音),但因“麻”处在这些字的上部而成了部首。

理解了据形部首,我们不禁追问:很多字的音符成了部首,那么,表义的部首是不是少了很多?看《汉字部首表》可知,表义部首是少了一些,但仍然是大多数,因为很多表义的部首处于字的左、上、外的位置,如常用的“氵、扌”在左边,“艹、宀”在上部,“辶、囗”在外部。表义部首便于人们理解字的形、义关系,现在又有很多的表义部首便于检字,作用就更大了。

质疑继续:新定的据形部首是不是产生了表义和表音两种部首?不止,有少数部首在字里既不表义也不表音,汉字学把这种字符称作“记号”。比如“亠”部首在构字中作字头,就是无意义的记号,许多字因不易分清部首,且第一、二笔是点、横,就归此部,如“六、亡、亭、夜、哀、帝”。再如“又”是汉字的一个简化符号,作部首在“双、鸡、邓、观、艰”等字中不表音、义,是记号部首。所以,据形部首有表义、表音、记号三种。我们教学时要辨析清楚,指导学生明白部首知识,发挥部首在识字、检字中的重要作用。

(2)重新理解“老六书”。

为何现在很多字无法用“老六书”解析了?现代汉字学告诉我们,“老六书”本指汉字的几种造字方法,解析古文字比较合适。但汉字从甲骨文演变至今已3000多年,形、音、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字自然难用“老六书”解析了。比如象形字,本是描摹实物之形而造的字,如甲骨文的 “车”()是马车的车轮形、“女”()是跪坐女之形、“月”()是半月形,人们见字形易知字义。但到楷书、简化字,“车、女、月”曲折的线条已是横平竖直的笔画了,如果不参考古文字形,有几人能看出它们像什么呢?放眼现代汉字,又有几个象形字?难怪汉字隶变,鲁迅称为“不像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指事字也如此,虽然楷书的“一、二、三、本、末、刃”等字还能表现出指事关系,但是“寸、亦、朱”有几人能看得出指事符号和指的事呢?由此探究简化字“乐、书、专、东、农、为”,它们分别由繁体“樂、書、專、東、農、爲”草书楷化而来,与象形、指事的造字法毫无关系,“老六书”怎能解析它们呢?综上所述,“月、车、女、寸、亦、朱、乐、书、专、东、农、为”等字,因字形上看不出与字义、字音的关系,汉字学界称其为“独体记号字”。

相对于独体字,合体字的变化更大,特别是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本文仅以形旁说明。形旁表义主要指用象形字、指事字作偏旁表示全字的意思。问题是,形声字演变至今,曾经的形旁几乎都变成了表义符号或记号,仍称其为“形旁”合适吗?比如,楷书“轮、轧”“妈、妹”的“车”“女”已不像形了还算形旁吗?科学研究需要符合客观实际,重实证。

以“月”为例更能说明问题。“月”作形旁在“期、朗、朦胧”里表示月亮、月光,在“肌肤、胡、背”里表示肉体。这两组字的“月”像月还是像肉呢?如果我们梳理与探究“月”系统的字,就会发现,“青、服、朕、腾、滕、胜”等字的“月”,造字时并非月、肉而是其他字。“青”的金文“”下部是“丹”,表示颜色。“服”的甲骨文“”左边是“凡”(盘),与右边的“”(fú,像一只手控制着一个人之形)合起来,以人持盘劳动表示臣服,“”兼表音。“朕”的甲骨文“”左旁是“舟”,表示舟板的缝(后来“朕”假借表示第一人称“我”)。隶变后,三个字的“丹、凡、舟”都写成了“月”,无法表义了。“腾、滕”以“朕”作音符, “胜”的繁体“勝”也用“朕”表音,简化为“胜”,那么三个字的“月”都是记号部首。汉字学把已不像形仍能表义的字符称作“意符”,相应地,声旁称作了“音符”,把不能表义、表音的字符称作“记号”。北京大学张双棣等四位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总结道:“构成汉字的字符,包括三种:表义字符、表音字符、记号。”“月”在构字中充分体现了这“三符”(月在“钥”字里作音符),也说明了很多形旁变成记号、音符而使形声字大为减少。汉字学指出,形声字在古代汉字里占90%以上,但在现代汉字7000通用字里,约有3975个,只占56.7%。如此,很多曾经的形声字自然无法解析了。

(3)形声字应改称“意音字”。

既然“形旁”名不副实了,形声字还适用于现代汉字的称呼吗?现代汉字学认为,很多合体字由于形变、音变等原因,构成了现代汉字的五种类型。

意符能表义,音符不能表音成为记号,如“项、江”的音符“工”在古代表音,后来音变不能表音而成为记号。“者”的古音读“zhu”,以韵母“u”为“暑、署、赌、屠”提示读音,现在“者”读“zhě”,不能为这几个字提示语音而成为记号,但几个字的意符“日、罒、贝、尸”仍在表义。这类字叫“半意符半记号字”。

音符能表音,意符不能表义成为记号,如“服、胜”的音符“、生”仍能表音,“月”不能表义是记号。又如“养”,“”(羊)表音,“”是不能表义的记号。这类字叫“半音符半记号字”。

意符、音符都失去了功能成为记号,如前面提到的“艰、买、风、凤、应、前”等字,它们的各个部件都是不能表义、表音的记号。这类字叫“合体记号字”。

有些字的意符都能表义,如“尖、看、泪、森、库、雀”,这类字叫“会意字”。

问题又来了:一个字的意符能表义,音符能表音,如“鸭、鸽、鹏”的“鸟”是意符,表示禽类,“甲、合、朋”分别是音符。这样组合的字叫作什么?很多人会习惯地说成“形声字”。我们则认为从科学化的角度看,称作“意音字”比较合适。理由如下:

①科学研究一定要联系实际,重实证。古今汉字的变化很大,楷体汉字已不像形了怎能叫作形旁?称呼现代汉字的构形组合方式应该符合现代汉字的特点。

②汉字学界已把一些合体字解析为“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而不是“半形旁……”“半声旁……”;同时,会意字的两个字符一般称作“意符”,而不是“形旁”。为了概念一致和名称统一,防止“形旁”“意符”混用,称为“意音字”为好。

③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低段学生对“意音字”的直观感强,比“形声字”容易理解和运用,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所以,用“意音字”为好。

4.学到更多的汉字规律

汉字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符合汉字规律。汉字的规律主要有哪些?汉字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汉字的很多规律,比如字形上,有表义规律、系统规律、笔顺笔形规律、常用汉字趋向简化的规律等;字义上,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系统规律;字音上,有拼音的规律、古今读音演变的规律等。了解到汉字众多的规律,不仅令人眼界大开,也启发了我们识字教学创新的意识。本专题设计的四节课例就是综合了汉字的各种规律而成。

汉字的大小系统规律也引发了我们更大的质疑:大家都强调“识字要符合汉字规律”,那么,识字教学能否建设系统识字的新方法和教学体系呢?因为,这是符合汉字系统规律的识字方法。科学重视逻辑,如果认为系统识字不可用,那就与“识字要符合汉字规律”矛盾了。不过,科学更重实证,符合汉字规律的教法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教学实践的证明。实践不仅是检验教育科学化的标准,而且实践出真知,引导我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不断地促进识字教育的科学化。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