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漫溯在中国民间文学的长河

2024-11-02 00:00:00吴诗清闫学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8期

阅读版本:《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周益民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一、启读课:发现民间故事的秘密

启读目标:

1.借助目录发现本书编排的特点,了解“小锦囊”和“智慧谷”的内容及作用。

2.尝试借助“小锦囊”和“智慧谷”开展阅读,并解决阅读中存在的疑问,激发阅读兴趣。

3.迁移方法,制订阅读计划,完成整本书阅读,运用多种方式记录阅读成果。

启读过程:

任务一:交流民间故事,介绍阅读书目

1.交流印象。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民间故事题目和印象深刻的原因。

2.交流认识。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对民间故事有哪些了解?

3.提出任务。一起跟着《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去探究民间故事背后的秘密。

4.介绍书目。

任务二:观察目录,发现编排

特点

1.观察目录。

(1)浏览目录,说说发现了这本书在编排上的哪些特点。

(2)结合交流,相机指导:每一组故事的编排有什么特点?“小锦囊”和“智慧谷”都安排了什么内容?它与每一章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2.聚焦“小锦囊”和“智慧谷”。看看第一章“都是‘三次’”中的“小锦囊”和“智慧谷”部分,编者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说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结特点。这本书每个章节的小标题都概括了这一部分故事的共同特点,“小锦囊”是对故事在内容、主题或结构等方面的说明,“智慧谷”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阅读、思考。

任务三:结合特点,明确阅读

方法

1.提出任务。根据本书的编排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读这本书?“小锦囊”和“智慧谷”可以怎么用?

2.聚集“三次”。

(1)根据题目来猜猜其中的“三次”可能指什么。

(2)围绕故事的主题、题目以及同伴的分享,你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3)自读第30页的“小锦囊”,想一想你的哪些问题得到了解答。

(4)自读《范丹问佛》,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三次”,分别是什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注,也可以借助“智慧谷”中提供的导图理清楚。

(5)在“小锦囊”和“智慧谷”的指引下进行阅读,有什么作用?

3.聚焦“宝物”。

(1)猜猜这一组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2)自选一个故事阅读,交流故事中的宝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3)读了这一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4)借助“小锦囊”解疑,运用“智慧谷”中提供的表格梳理内容。

(5)读完一个主题的故事,再读“小锦囊”和“智慧谷”有什么作用?

4.小结读法。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标题猜猜故事的内容,还可以猜猜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小锦囊”和“智慧谷”可以在读这一章的内容之前读,带着初步了解和编者的问题去读故事;也可以在读完这一章的故事之后再读,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去思考编者提出的问题。

任务四:制订计划,开展自主阅读

1.制订计划。

(1)借助范例制订阅读计划表。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阅读整本书?怎样留下你的阅读痕迹?

(3)提出阅读建议:借助“智慧谷”中的提示,对同一类的故事进行整体的梳理比较;也可以自行设计故事地图或思维导图梳理比较。

2.拓展阅读。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寻找同一类型的故事进行分类记录、梳理比较。

二、赏读课:发掘民间故事的力量

赏读目标:

1.通过阅读计划、阅读痕迹的分享交流与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态度。

2.借助故事地图、思维导图等分享交流,进一步感受同一类型民间故事在情节、人物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点。在比较、归纳中了解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初步领会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结局的相似性反映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拓展阅读,迁移阅读方法,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与内涵,加深理解。

赏读过程:

任务一:交流评价,关注阅读过程

1.交流经验。

(1)分享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

成阅读的秘诀。

(2)分享小组如何分工合作与

如何分步完成阅读痕迹。

(3)完成自主评价。(见表1)

表1

2.展示成果。投屏展示阅读痕迹,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发现。

任务二:研读文本,认识民间

故事

1.提出任务。探秘民间,看看这些故事背后还有哪些秘密。

2.了解类型。

(1)快速浏览《叶限姑娘》,你想起了哪个和它有相似之处的故事?有哪些相似之处?

(2)像这样女主人公受到后母

虐待,在魔法帮助下参加舞会留下某一物品,最后嫁给贵人的故事,被称为“灰姑娘型”故事。据学者考证,《叶限姑娘》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型故事。

(3)讨论:为什么很多民间故事具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

3.认识人物。

(1)不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也有共性?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书中的一个故事,自读完成学习单后以“人物+特点”的形式,将大家公认的意见写在词卡上,并在黑板上板贴。(见表2)

(3)如果请你给这些人物分类,你会怎么分?

(4)观察几类人物,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5)小结:民间故事中的普通劳动人民以正面人物为主,而担当反面人物的则是那些贪官污吏与豪强。他们往往会产生冲突,甚至是对立,故事就在这样的冲突中展开。

4.辨析写法。

(1)交流:民间故事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两类人物形象?故事想借此表达什么?

(2)共读《一幅壮锦》中写三仔勒惹坚持拿回壮锦经历考验的片段,和《渔童》中写县官和洋牧师强抢渔盆的片段,说说最打动自己和最让自己气愤的部分。

(3)小结:人们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内心的满足。

(4)除了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哪个部分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与向往?借助目录回忆故事的结局,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5)讨论:为什么民间故事的结局总是比较美好?

(6)小结:在民间故事里,弱小能够战胜强大,善良终会战胜邪恶,穷苦的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的结局也在无声地表达着人们对勤劳、善良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任务三:拓展阅读,丰富阅读体认

1.推荐书目。推荐以下两本书进行自主阅读:《西湖民间故事》(浙江摄影出版社)、《田螺姑娘》(人民教育出版社)。

2.明确方法。

(1)交流:怎样做可以使阅读更深入?

(2)阅读时想一想哪些故事的类型和我们读过的故事是类似的,找一找其中的相同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结局,有没有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些特点。带着问题和思考去阅读,阅读才会更深入。

三、创读课:生发民间故事的传承

创读目标:

1.围绕“民间故事我传承”主题活动,多形式进行活动成果汇报,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民间故事,乐于参与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

2.借助阅读评价单与阅读反思单对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阅读经验。

3.制订延伸阅读计划,继续阅读中外民间故事,在比较归纳中继续丰富对民间故事的认识。

创读过程:

任务一:定制成果,感受故事魅力

1.创设情境。学校小剧场开展以“民间故事我传承”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同学们以不同的形式传承民间故事。

2.明确任务。自读活动项目清单(见表3),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交流。

3.汇报形式。“故事集”“故事文字稿”“新编故事集”活动成果在班级指定区域进行展示,其余活动成果录制成视频,以线上形式进行展示,师生、家长等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见表3)

4.制订计划。

(1)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自选平台上选择一至两项任务。

(2)围绕活动内容,明确分工,制订活动计划。

任务二:评价反思,总结阅读经验

1.开展评价。借助阅读评价单,结合阅读活动全过程,从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选择一位同学进行评价。

2.反思交流。

(1)完成阅读反思单:

整本书阅读与交流中,我做得最好的是:

我还可以改进与提高的是: 。我准备这样做: 。

(2)四人小组交流阅读反思,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3)说说通过他人的分享,自己获得了哪些阅读经验。

任务三:延伸阅读,丰富阅读体会

1.总结策略。阅读民间故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讨论交流。

2.方法延伸。阅读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说说想到了中国哪个民间故事,两者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

3.阅读延伸。

(1)出示一组外国民间故事题目,猜猜会有怎样的故事。

《林中睡美人》(欧洲)

《爱听吹捧的乌鸦》(欧洲)

《谁最先说话》(非洲)

《南十字星的由来》(非洲)

(2)推荐欧洲、非洲与亚洲民间故事作品集各一本,学生说说自己愿意读哪一本,为什么。

《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老人的智慧——非洲民间故事精选》《亚洲民间故事》

(3)制订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安排,以及比较的角度与方法。

教学评析

一直以来,民间故事似乎主要游走在“民间”,在儿童阅读领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间故事始终都不是“主角”,相关阅读经验也相对较少。而吴诗清老师关于《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不但从内容、方法和策略上呈现出阅读民间故事的基本框架和路径,也帮助我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民间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学生对民间故事并不陌生。哪一个学生没听说过“牛郎织女”,哪一个学生不知道“小红帽”和“灰姑娘”。无论阅读教学领域是否重视,这些民间故事都已经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感受文化、丰富体验、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重要媒介。而那些闪耀着中华文化色彩、氤氲着中华文化气息的中国民间故事,与欧洲民间故事、阿拉伯民间故事和非洲民间故事等共同构成了世界民间故事的宝库,成为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的宝贵财富。从民间故事的“民间”特性来看,今天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就是回到了我们的话语之乡,回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了乡土中国。

吴诗清老师围绕《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的阅读设计,包括了启读课、赏读课和创读课三个环节,从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和文化传承等不同方面,带领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秘妙,调动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民间故事的力量与现实意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精彩的人物”。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出自民间,在千百年来的民间口口相传中,这些人物形象个性愈加鲜明,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命运结局都打上了人民群众的情感烙印,因此,关注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背后表达的情感,是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内容。

吴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将不同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学生发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数量众多,但根据他们的行为可以大概划分为两类——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吴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这些人物的身份继续思考,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的劳动人民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而担当反面人物的则是那些贪官污吏和豪强,故事在他们的对立冲突中展开,其形象塑造、故事结局都爱憎分明,真实反映了底层人民朴素的情感,因而更加动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聚焦人物形象,不但可以充分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也深刻认识到民间故事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广为传诵的根源所在。

二、关注“美好的结局”。当学生领略了中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就不难推测这些人物形象的大致命运和故事结局。吴老师引导学生研究、归纳,发现这些故事的结局都很美好。于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为什么民间故事的结局总是比较美好?”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如果没有关注或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就无法理解民间故事的“民间”特性。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这些美好的结局里蕴含着强烈的民意,人们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弱小能够战胜强大,善良终会战胜邪恶,幸福的生活可以通过勤奋不懈的努力获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勤劳、善良等美好品质的赞美,都蕴藏在这些美好的结局中。对这一问题的洞察,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民间故事强大的生命力,也能感受到民间故事中涌动着澎湃的热情和根植在人们心中的希望,这也许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源头。

三、梳理“动人的情节”。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民间故事的流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结构规律,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也能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和蕴藏的精神力量,同时为学生后续自主创编故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都是‘三次’”“神奇宝物”和“故事里的姑娘”这几个故事板块,结合书籍中的“小锦囊”和“智慧谷”进行研究,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创编规律和情节发展有了初步认识:民间故事中的“三段式”结构呈现让故事层层推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记忆;民间故事的正面人物手中往往都有一个神奇宝物,这个宝物可以逢凶化吉,极为灵验,一旦失落到反面人物手中,则立即变成“废物”,而且还会带来灾难,成为“不祥之物”;民间故事里的姑娘们也都似曾相识,她们出身相似,命运多舛,但结局美好,好比是一个个流落民间的灰姑娘,这就是“灰姑娘型”民间故事……这些对情节、结构的梳理与提炼,增强了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趣味,提升了审美鉴赏水平,是一种高阶阅读能力的训练。

四、融汇“生长的力量”。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传承与弘扬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品格与希望,是我们今天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意义,但这一目标不能通过生硬的说教来达成。吴老师在创读课上与学生共同设计、实施了“民间故事我传承”系列活动,包括“故事我收集”“故事我记录”“故事我创编”“故事我讲述”“故事我推荐”“故事我研究”与“故事我表演”等,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从中选择一至两项活动任务来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成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展示空间包含了线上与线下,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丰富多样、形式活泼的创读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进行成果展示,进一步感受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喜爱阅读民间故事,领悟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些都汇聚成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巨大能量。

五、习得“可迁移的阅读策略”。吴老师的阅读课非常注重阅读策略的习得与迁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教师结合民间故事的共性和书籍本身的编排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阅读策略,在开阔的视野中,理解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故事结局,并在拓展阅读中迁移阅读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民间故事的特点与内涵的感悟。对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习得,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都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指导内容,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纵览吴老师的阅读设计,不论是启读课、赏读课还是创读课,都有对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这种对“方法”和“策略”的重视非常可贵。其实,不论是民间故事的整本书阅读,还是其他体裁的整本书阅读,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运用和迁移都应该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审美鉴赏水平才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