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问题目,引发认知冲突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什么?
生:(齐)“好的故事”。
师:什么是会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是会思考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会思考的人?就是会提问题的人。孙老师最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对于“好的故事”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好的故事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好的故事为什么是好的故事?
师:为什么是好的故事,不是坏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生:为什么课文要以“好的故事”为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这双眼睛,能窥视到这篇文章的灵魂。还有问题吗?
生:好的故事真的是一个故事吗?
师: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故事”。我们长这么大,听过刘胡兰的故事,听过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基本上都有情节,都有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是不同的形象。
师:他说了故事的两个特点。第一,故事是有情节的: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第二,故事是有人物的。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好的故事》中有情节吗?
(生摇头)
师:根本没有情节。《好的故事》当中有人物吗?
生:(齐)没有。
师:你叫得出他的名字吗?
生:(齐)叫不出。
师: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怎么能称为故事呢?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根本不是好的故事,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以后的中国会怎么样。
师:作者的一个理想。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作者做的一个梦。
师:给他掌声!就是写了作者做的一个梦。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题目改一改。(将板书中的“故事”改为“梦”)
师:(指板书)一起读!
生:(齐)好的梦。
二、聚焦第4自然段,感受“如锦如星”的梦境
师:我们长这么大都做过梦,是不是?你做的梦有什么特点?
生:有点模糊不清。
师:给他掌声!梦的第一个特点,模糊不清。梦还有什么特点?
生:梦没有什么逻辑。
生:梦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
生:梦和现实是有反差的。
师:梦和现实是有反差的,真棒,说得多好!梦是模糊的,梦是没有逻辑的,梦是虚幻的。对,这就是梦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走进鲁迅的好的梦,来研究研究鲁迅的梦好在哪里。迅速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话概括写了梦的特点?
生:第4自然段第一行。
师:请你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段,鲁迅用两句话写了梦的特点,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第一句话就概括写出这
个梦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关键词,一起说。
生:(齐)美丽,幽雅,有趣。
师:接下来用一句话具体阐
述他的故事美、雅、趣在哪里。这句话当中有两个比喻句,拿出笔来,圈一圈,找到的请举手。
(生圈画后举手)
生:第一个比喻句是“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第二个比喻句是“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师:好极了!两个比喻很重
要。鲁迅的语言要会品读啊,第一个比喻句,像什么?
生:一天云锦。
师:云锦,你们见过吗?(出示云锦服饰图)古时候的云锦很贵,一寸云锦一寸金。谁穿的?皇帝。你看,(出示皇帝龙袍图片)这就是皇帝用云锦做的龙袍,这龙袍看上去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看上去很精致,很美丽。
师:精致、美丽,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豪华。
生:柔软。
生:很有威严。
师:这云锦看上去是多么的华丽,多么的华美,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图案是那样的精美。这不过是一席衣裳,但现在鲁迅看到的是这么一点点云锦吗?他看到的是——
生:(齐)一天云锦。
师:整个天空看上去全像云
锦那样。这样的景象你见过吗?天空什么时候像云锦那样美?
生:黄昏时。
师:黄昏时,火烧云来了,那个时候是美的,那是通红的,是紫红的,是色彩变换的。但是鲁迅看到的是一天云锦啊。鲁迅看到的天如锦,(板书:如锦如____)还如什么呢?还有个比喻句。一起读。
生:(齐)“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师:鲁迅看到的此时的景,满天的星星在飞动。你看到过这样的美景吗?
生:(齐)没有。
师:孙老师记得,有一年在黄山顶上过年。晚上出去看星星,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那样的星空。但是,天上的星星并没有飞动。现在鲁迅看到的是什么?
生:(齐)万颗奔星。
师:我找了一个图,(出示万
颗奔星图)但还不能表达鲁迅看到的美妙的景象。如果说前面是如锦,后面是什么?
生:如星。
师:如锦如星。我们长这么
大,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鲁迅看到了。能不能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
生:(朗读)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师:给他掌声!尤其是“万颗奔星似的”读得很有情感,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三、细读第5自然段,感受“如诗如画”的梦境
师:鲁迅的语言是要细细品
咂的,不能囫囵吞枣。鲁迅看到的景如锦如星,美丽,幽雅,有趣。那么,我们就来走进他的梦,看看他描写的梦中的情景。(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第5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学生朗读不流畅。)
师:给他掌声!不容易,这段话读起来比较拗口。怎么会这么拗口呢?因为它的句子有长有短。这一段就四句话,但第一句特别长,长得朗读时一口气都喘不过来。这样的长句子怎么读呢?用缩句的方法。同桌两个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把第一个长句子缩成一个短句。
(生讨论)
师:压缩法,这是读长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指名答)
生: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
经过山阴道,看到许多景物,都倒映在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夹带着闪烁的日光,在水里和游鱼一同荡漾。
师:谁能压缩得再短一点?
生:我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时,看到两岸的景象,倒映在水中。
师:再压缩一下,就缩成了“两岸边的风景,倒映在小河中,一同荡漾”。我就觉得奇怪了,一句话写得那么长,把两岸的风景写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景,一会儿人,一会儿狗,一会儿塔,鲁迅写得太糟糕了。你觉得鲁迅这样写糟糕不糟糕?同桌两个人讨论讨论,发表你们的高见。
生:我觉得他写得好,因为他是在做梦,梦里面经常一会儿梦到这个,一会儿梦到那个,不会非常清楚。
师:给他掌声!这样写,正是写出了梦的特点。没有严格的逻辑性。你太棒了,你是鲁迅的知音。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他写得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是第4自然段“错综”这个词,正好对应第5自然段很乱的景象。
师:掌声在哪里?(生鼓掌)第4自然段有一个“错综”,“错综”就是许多事情交织在一起,许多景物交织在一起。真是火眼金睛!
师:许许多多事物错综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还有可能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在绍兴的河边看到的景物也是没有规律的,所以他这样写,符合梦的特点,符合错综的特点,符合自然景物的特点。我们来读读看,试试看能不能不喘气。我仿佛记得乘坐小船经过山阴道,齐——
(生齐读)
师:如果说鲁迅在第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妙,那么,第5自然段中的第一个长句写得也很妙,不仅符合河边景物的特点,而且符合梦境没有逻辑的特点。这就是鲁迅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咂。
师:第二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生: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的特点。
师:这是文中的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生:恍惚。
生:虚幻。
生:飘忽不定。
生:自由的。
师:是的,梦中景是动态的,是变化的。这是梦中景的第二个特点。那么,第三句梦中景又有什么特点呢?他看到的景都有什么?
生:都有自己的颜色。
师:不仅有颜色,还有什么?
生:形状。
师:当然有形状,还有什么?
生: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样子。
师:给她掌声!都有光。你看到的景物不一定都有光,鲁迅看到的却有光,镶着日光。如果鲁迅概括写的景是“如锦如星”。那么现在,他梦中的江南水乡的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板书:如___如___)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如幻如美。
生:如影如光。
生:如云如水。因为它的形状都是一直在变换的。
师:没关系,概括不出来没关系。我给大家看一首最美的诗,写的景跟鲁迅写的差不多。(出示《再别康桥》)一起读课题。 (师深情朗诵《再别康桥》,相机提示学生,徐志摩写的景和鲁迅写的景有不少相似之处:前有“云彩”,后有“云”;前有“艳影”,后有“倒影”;前有“青荇”,后有“萍藻游鱼”;前有“彩虹”,后有“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师:如果再让你来形容鲁迅所写的景,如什么如什么呢?再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再别康桥》是一首诗,又像一幅画。如什么?
生:如诗如画。
师:鲁迅写的江南的梦中之
景如诗如画,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画,你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吗?
生:水中日光画。
生:水中美景画。
生:水中奇景画。
师:好!这个景象确实是很奇幻的。水乡倒影图,是不是?鲁迅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个美学家,一个画家,所以他描写的景都有画面感。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一定要注意鲁迅语言中的色彩,色彩描写太美了。
四、品咂第7自然段,感受“如梦如幻”的梦境
师: 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的梦,一起看看第7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梦美丽在哪里,幽雅在哪里,有趣在哪里呢?一起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我从“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可以看出,它很有趣。
师:它趣在什么地方,你能不能说说看?
生:它会碎散,或者拉长,形状会不断变化。
师:(指现场摄影师)是的,我们看这位摄影师,你看到的摄影师是不会变的,但是鲁迅看到的摄影师,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小,一会儿又碎散,景物在不断的变换当中,好玩不好玩啊?这就叫趣!
生:我从“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感觉这里很梦幻。
师:很梦幻!一会儿红锦带织到狗当中,一会儿狗织到白云当
中,然后白云也织到地上的村女当中,你织到我当中,我织到你当中。多么的梦幻,多么的奇妙。所以,鲁迅这里也用了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是——
生:(齐)如缕缕的胭脂水。
师:孙老师是男的,不化妆,所以我感受不到什么叫胭脂水。我找了一幅图,(出示图片)这幅图就像胭脂在水里融化一样,胭脂水美吧?美轮美奂。还有一个比喻句。
生:(齐)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师:鱼从水里跳出来发出的声音,这叫“泼剌”;水在流动,叫“奔迸”。又跳又流的红锦带!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如胭,胭脂水的“胭”;第二个比喻是如带,红锦带的“带”。这样的景色如胭如带,更是—— (板书:如___如___)
生:我觉得是如梦如镜。
师:再换一个字,应该叫如梦如什么?
生:如梦如幻。
师:你织到我当中,我织到你当中,这样的景象太奇幻了。这是鲁迅的好的梦。一起读——
(生齐读“好的梦”)
师:为什么说他的梦好呢?因为他的梦——
生:(齐)如锦如星。
师: 因为他的梦——
生: (齐)如诗如画。
师: 因为他的梦——
生: (齐)如梦如幻。
五、关注独特表达,感受鲁迅内心
1.关注反复语句
师:这个梦果真好。我又有问题了,我们也都会做梦,鲁迅为什么把这个梦记下来,还写得这样美妙?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生:因为当时是1925年,社会很黑暗、很混乱,鲁迅就写了好的梦,和现实的黑暗、混乱形成对比。因为他非常渴望和平,所以我觉得这个梦非常好。
师:给他掌声!你又告诉我读鲁迅文章的第三个秘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那个社会太污浊,太黑暗。鲁迅希望他的生活就像梦中那么美,那么雅,那么趣。说话要讲理由,为什么说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课文中能不能找到有关句子?
生:在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行“是昏沉的夜”,还有第12自然段中的“在昏沉的夜”。
师:鲁迅的文章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很多。他有两个地方重复了,反复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师:反复出现“昏沉的夜”,他想说明什么?
生:现实生活是黑暗的。
师:现实是黑暗的,是昏暗的,是阴暗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反复之处。读!
生:(齐)“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师:鲁迅反复说,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他想表达什么?
生:鲁迅想表达我们的未来也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师:他希望他的梦是美丽的,
希望他未来的生活是美丽的,希望过上这样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都说,重要的话说三遍。是的,凡是说两遍、三遍的话,都是重要的话。所以读文章,读鲁迅的文章,要关注反复的地方。
2.关注结尾
师:鲁迅文章的结尾也比较难哦。他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师:鲁迅为什么要追回这个
梦?为什么要完成这个梦?为什么要留下这个梦?
生:因为他非常希望现实也可以像这个梦一样美好。
师: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他
的生活就像他的梦那样好,所以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并且说“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永远不能忘怀。
3.关注题目
师:让我们回到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鲁迅没有用“好的梦”当作题目,他用的是——(将板书中的“梦”改为“故事”)一个大作家,文不对题。
生:因为鲁迅希望他现在的生活也是这么美好的,并且也是一个好的故事。
生:对于鲁迅来说,这个梦就像一个故事一样。
师:他希望这个梦像故事,梦
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但是故事——
生:故事可以实现,他希望这个梦可以成真。
师:给他掌声!鲁迅希望美梦成真,能变成现在和将来的故事。所以鲁迅用“好的故事”当作题目。
六、回顾所学,总结提升
师:学到现在,你们总结一下,读鲁迅的文章要关注什么?
生:要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
师:好!像比喻句这样的关键句。
生:文章的题目。
师: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关注,
鲁迅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品咂。
生:还要关注文章的时代背景。
生:还有文章的结尾。
师:还要关注文章的反复之
处。有人说,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啊?鲁迅。为什么怕鲁迅呢?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深奥了,太晦涩了,太艰深了。但是今天我们学了之后,我相信你们以后不会怕了。你只要关注他的题目,好的故事是故事吗?明明是梦,为什么叫好的故事?你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关注背景,关注关键句,关注鲁迅文章中的反复之处,这就是读鲁迅文章的秘诀。下课。
教学评析
找准落点,提供支架,发展思维
在课堂上,究竟该如何诱发、支持、培育学生的思维呢?我想,答案就藏在孙老师《好的故事》这节课里。
一、找准思维的落点——明
确在何处思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学生共赴一场思维的盛宴?孙老师启示我们,应该穿越语言的丛林,捕捉那些最能引爆学生思维的语言点,在这些地方与学生一道驻足、品咂。那么,在这节课上,孙老师选取了哪些思维的落点呢?
第一是矛盾冲突处。文本中的矛盾点,往往集中承载着作者的写作情思,是作者写作时思维最活跃、最饱满、也最激荡的地方;扣住矛盾点、用好矛盾点,则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本文题为“好的故事”,但通篇描述的主要是梦境,以“好的故事”为题,显然是鲁迅有意而为之。因此,读懂了题目,就能读懂鲁迅写作的深意。孙老师在课始和课末两大关键节点上,均紧扣题目,启迪学生质疑、思索,由起始的困惑不解到最后的恍然大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思维行走的轨迹。
第二是关键语段处。《好的故事》全文共12个段落。孙老师并未逐段教学,而是重点聚焦第4、5、7这三个自然段,带领学生品咂、研究。为什么重点选择这三段呢?原因有三:首先,这三段集中表现了梦境的特点,第4自然段概括写梦境,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则具体描写梦境;其次,聚焦这三个段落,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梦境特点;再次,理解了这三个段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题目、体会鲁迅内心。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孙老师借助这三个段落,引着学生步入了一个如锦如星、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
美好梦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
第三是表达独特处。《好的故事》一文有两处反复,第一处是“昏沉的夜”,第二处是“美丽,幽雅,有趣”。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独特表达,接连启发学生思考:每一个反复处,鲁迅到底想表达什么?将思维的落点置于反复处,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反复语句的表达精妙,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思,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表象,走进语言的内核,感受作者的感受,思索作者的思索。
二、提供思维的支架——明
晰怎样促思
1.追问本体问题
如果换作我来执教这节课,我可以直接提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那么,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呢?然而,孙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引导学生质疑题目;第二步,追问“故事”特点;第三步,追问“梦”的特点;第四步,以“梦好在哪里”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梦境特点。四个学习步骤,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也经历了拾级而上的思维攀爬过程。其中,二、三两步是关乎“究竟是什么”的本体性追问,令人拍案叫绝。
那么,孙老师为什么要追问
这两个问题呢?看似普通的两个追问,一定承载着教师的别具匠心。一方面,追问故事的特点,学生就会以故事的眼光去审视课文,进而挑起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巨大的思维张力——题目明明是“好的故事”,却通篇没有人物、没有情节,这怎么能叫作故事呢?简简单单一个追问,不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也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另一方面,追问梦的特点,学生就能够以梦的视角走进文本,去触摸梦、感受梦、欣赏梦。学习第5自然段时,学生认为,因为这是梦,所以景物描写没有逻辑。试想,如果没有一开始的追问,学生怎能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呢?因此,在这趟思维之旅中,这两个本体性追问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架作用。
2.唤醒生活体验
晦涩艰深的用词,深邃含蓄的表达,无疑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拦路虎。如何扫清认知障碍,让学生的思维之旅更为畅通呢?孙老师启示我们,要紧贴着学生的生活来教学。比如,在学习“一天云锦”时,学生对云锦显然是陌生的,孙老师首先出示云锦服饰,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锦的华丽、精美。紧接着,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询问学生是否见过“一天云锦”的景象。其实,学生生活中见到最多的,是朝霞初上,是落日余光,何曾见过“一天云锦”的奇境啊?相较于生活中所见的真实景象,“一天云锦”这四个字构筑了一个奇妙梦幻的想象世界,学生在生活和语言、真实和虚幻间游走,不
仅感受到了梦境的绚烂华美,也体会到了鲁迅用词的精妙妥帖。
3.提供拓展文本
学习第5自然段时,学生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概括梦境的特点。在学生若有所思,却又词不达意时,怎样帮助学生疏通思路,准确概括呢?在这里,孙老师创造性地引入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一边深情诵读,一边提醒学生:徐志摩所写的景和这段话中的景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孙老师的深情朗诵中,学生感受着、体会着、领悟着,“如诗如画”的梦境特点,也自然地从学生口中迸发出来。如若没有高超的文本解读功力,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孙老师断然不会联想到这首诗,更不会想到将其作为学习资源引入课堂,支持学生思维。因此,学生的思必然以教师的思为前提,没有教师备课时的思,就没有学生学习时的思。这是孙老师给我的又一个启示。
三、把握思维的效度——关
注思得如何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习一定要有思维的基本功。孙老师也说过,好的课堂一定要有智力的挑战,有思维火花的不断闪烁。我想,好的课堂,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拥有了思维上的获得感。那么,在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从这堂课中获得了什么呢?
首先,他们获得了思维的深度。比如,在学习第4、5、7自然段时,孙老师反复以“如___如___”来引导学生概括梦境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直抵语言本质,方能准确把握梦境的特
点。试想,如果仅仅满足于思考“梦境好在哪里?”,学生必然只能寻枝摘叶,思维也必然只能在平面上滑行,缺乏深度。作为学生思维的支持者和训练者,孙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式思维,相继概括出梦境的三大特点:如锦如星、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躺着的文字变得立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因而深远了起来。
其次,他们获得了思维的广度。第一,向自己的生活打开;第二,向那个黑暗的旧时代打开;第三,向鲁迅含蓄深邃的语言打开;第四,向课外资源打开……好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拥有思维的自由,就是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就是要让学生立足文本,向四面八方瞭望,最终又回归文本。
最后,他们还收获了思维的方法。在这节课上,孙老师提醒学生,读鲁迅的文章,要关注题目,要关注色彩,还要关注反复语句,关注结尾;孙老师还说,读鲁迅的文章,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其说孙老师是在引导学生提炼阅读方法,不如说他是在帮助学生归纳思维的方法。阅读鲁迅的文章,到底在何处思?到底该如何思?我想,这是学生离开这堂课后,最重要的学习收获。
知难,行亦难,但更难的,是知行合一。感谢孙老师,以其一贯的鲜明主张和生动的教学示范,向我们揭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奥秘,也让我们看到了好课应有的模样。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
中学附属小学/江苏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