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融合中发展核心素养

2024-11-02 00:00:00丁长征汪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8期

一、纵向比对,走进《从军行》

1.图文比对,创设情境

师:(出示关于沙场征战的图片)同学们,从图片中,你看到了

什么?

生:我看到了千军万马。

生:我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生:我仿佛看到许多将士骑行。

师:从图片中,我看到了一首词。(配乐朗诵《渔家傲·题塞外从

军图》)

(生鼓掌)

2.四诗比对,发现异同

师:(出示王昌龄《采莲曲》)考

考你们,三年级下册学的这首诗还会背吗?

生:会。

师:(出示王昌龄《出塞》)四年级上册学的这首诗还会背吗?

生:会。

师:(出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四年级下册学的这首诗还会

背吗?

生:会。

师:(出示王昌龄《从军行》)这

首诗会背吗?

生:会。

师:真会?那一起背。

(生背诵《从军行》)

师:你们是不是学过这首诗?

生:没有。

师:没学过,怎么就会背了?

生:我们之前经常诵读这类

诗词。

师:经常诵读就会背了。好极了,同学们下课。(师调侃)

生:(大惊)啊?

师:今天计划学习《从军行》,你们都会背了,还学什么呢?课还要不要上?

生:要。

师:要上,那我们学什么?

生:学习如何把古诗朗读得更好。

生:学习理解作者的感情。

生:学习理解诗词的意境。

3.字形比对,诠释诗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走进《从军

行》。(板书诗题)“从军”是什么意思?

生:参军。

师:把“从”字拆开来看,“从军”就是——

生:人人参军。

师:向往边塞,参军报国是每个人的梦想。诗佛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鬼李贺写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可见,向往边塞,参军报国,是流淌在大唐将士及诗人血脉中的基因。从注释中你知道“从军行”是题目吗?

生: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

(生齐读诗题:从军行)

二、横向对比,读懂诗家语

1.题材对比,学法迁移

师:从这四首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四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师:珍贵的发现。

生:都是王昌龄的。

师:都是王昌龄写的,诗人相同。

师:从题材上看,四首诗稍有不同,《采莲曲》是——(生:山水田园诗。)《芙蓉楼送辛渐》是——(生:送别诗。)《出塞》和《从军行》呢?

生:边塞诗。

师:我们在四年级上册的时候

学习了《出塞》,感受到其雄浑的意境和昂扬的格调。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美誉,今天我们就走进《从军行》,读懂诗家语。(板书诗题)(出示《出塞》《从军行》两首诗对比表,见课件。)如果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相信更有利于同学们学习《从军行》。

2.词句对比,寻言观象

师:谁能够把这首诗给大家读

一读?

(一生读)

师: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中,你能够像读

《出塞》那样,读出漫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吗?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辽阔的空间。

师:言之有理。

生:从“不破楼兰终不还”我读出了漫长的时间。

师:言之有故。

生:我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中读出了时间的久远。

师:你从这句话中如何读出了时间的久远?

生:从“百战”一词。“百战”说明战争次数很多。

师:所以你觉得战争时间——

生:很久。

师:这一句,你除了能读出战争次数之多,战争时间之久,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从“穿金甲”中读出战士们身经百战。

师:身经百战,将士们的铠甲怎么样了?

生:穿透了。

师:被什么穿透了?

生:刀枪。

师:谁的刀枪?

生:敌人的。

师:还可能是被什么穿破的?

生:还可能是黄沙。

师:敌人的刀枪穿破的,黄沙磨破的,还有可能是怎么破的?

生:风雪摧残的。

师:从这一句中你们读出了——

生:时间久远、战争残酷。

师:厉害,给你鼓掌。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再读。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他很会学语文,能从一个词中读出这么多的味道,这就叫会

学习。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从第一句中读出了空间辽阔,还从哪句可以读出来呢?

生:从“孤城遥望玉门关”可以读出距离之远。

师:再精准一些,从哪一个字读出了空间辽阔?

生:从“遥望”这个词。

师:再精简到一个字。

生:望。

师:怎么样叫“望”?我们这样做叫——(师拿起书本看)

生:看。

师:那怎样叫“望”?你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望”的动作)

生:往更远的地方看叫“望”。

师:那更远的地方,这句诗中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

生:“遥”。

师:会读书。前两句诗中写了哪几个地方?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师:如果从青海湖翻过连绵不绝、高大巍峨的祁连山脉,也就是诗中的雪山,到达玉门关,真有千里之遥。相隔千里的这青海、这雪山、这孤城、这玉门关,都定格、浓缩在 14 个字里面,多么高度的概括。你们脑海中能够想象出这几个地方吗?能想象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

生:能。

师:那要把“暗雪山”换成“像墨团”,你觉得行吗?

生:不行。

师:理由何在?

生:这是讲述边塞将士的,如

果改成“像墨团”的话,就失去了边塞将士的这种艰苦,以及路途的遥远的感觉。

师:本来“暗雪山”看起来是写景,如果改成“像墨团”,它依然是绘景,但写不出将士们的——

生:艰苦。

师:生活环境的艰苦。原来景语中也含着——

生:人语。

师:人语和感情。还有谁有其他的理由?

生:如果把它改成“像墨团”的话,就有点像现代的语言,而整首诗都是以古代文言的语言来描写将士的艰苦生活。

师:原来是古诗词换成“像墨团”有些现代化了。

师:同学们从诗句中的“暗”字

中读出了什么?

生:黑暗。

师:这黑暗的是什么?雪是什么颜色呢?

生:白色。

师:为什么雪山现在黑暗了呢?

生:因为天空黑暗了。

师:天空为什么黑暗了呢?

生:因为青海湖上方的云是暗的。

师:这是什么样的云?

生:黯淡无光的云。

师:黯淡无光的云,不是朵朵白云。这黯淡无光的云遮盖了——

生:青海湖和雪山。

师:遮盖了青海湖和雪山,所

以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有点压抑。

师:有点压抑。你说的有点水

平!掌声送给他!

师:感觉到压抑。浓浓的云不只遮盖了雪山,还压抑了我们的心情。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呢?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请看一段视频。(播放“青海长云暗雪山”的相关视频)

(生看视频,建构想象。)

师:齐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出示一篇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扫下列二维码查看。)这是一篇题为《记忆深处》的作文开头:“人生是一片沙滩,难忘的人犹如璀璨的明珠;人生是一组乐章,难忘的人仿佛动听的音符;人生是一个百宝箱,难忘的人好似珍贵的宝藏;人生是一片星空,难忘的人犹如皎洁的明月。记忆的深处,那个人让我无法忘却。”你觉得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猜猜王昌龄觉得这篇作

文写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

师:哎哟,厉害!你能够用这句话来回答。(出示)

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

——王昌龄《诗格》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所以青海长云“像墨团”就没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写得好。

师:如果我把最后一句诗改成“明月何时照我还”,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这个

“明月何时照我还”,我觉得有点闲逸,但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体现出边塞战士所处的环境恶劣。

师:环境恶劣,但是战士们依然——

生:战士们依然守护着边疆。

师:你从“黄沙百战穿金甲,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会感受到一点忧伤。

师:忧伤?将士们想的是什么?

生:想的是何时能回到家乡。

师:他想念家乡的谁?

生:想念的应该是家乡的亲人。

师:想的是亲人,想的是他的家人,想的是他的——

生:故乡。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想的是什么?

生:攻破敌人的防线。

师:打败敌人,保家卫国。国破家何在?如果边疆没有将士来守护的话,“明月照我还”又如何呢?两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情感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戍守边疆,保家卫国。

生:这一句能体现出战士保家

卫国的壮志豪情。

3.两诗对比,披文入情

师:(出示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昌龄《从军行》)有人说李益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边塞诗中最好的一首;有人说王昌龄写的《出塞》和《从军行》是唐代边塞诗中最好的,我们来比一比哪首好。

(生齐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师: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是看到的;第三句写声音,是听到的;第四句写想到的,描写十分细腻。你觉得这两首哪一首更好呢?

生:我觉得《从军行》比《夜上受降城闻笛》好。因为从李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一夜征人尽望乡”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情感。但是《从军行》这首诗中展现的是战士们守护边疆的壮志豪情和决心,我觉得要比李益写的这首诗更好。

师:《从军行》里的将士们想不想家?

生:想家,但是王昌龄没有写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而是写他们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师:虽然也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但仍然不失报国之志。这就是王昌龄《从军行》这首诗的——

生:妙处。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妙处。“青海长云暗雪山”,读。

(生齐读全诗)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能是将士们——

生:想的。

生:说的。

生:做的。

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传

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种豪壮,可以用动作,可以用声音,你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慷慨诵读,振臂握拳。)

师:这样一比较,就有了鉴别。王昌龄是怎样说的呢?(出示)

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

——王昌龄《诗格》

(生齐读)

师:这是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理

论。两首诗这么一比较,格局、立意,高下立分。王昌龄之所以被称为“诗家天子”,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太好了,凭借《出塞》《从军行》等边塞诗登顶诗坛。

师:读懂诗家语,其实就是读懂诗人的志向。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懂诗家语,就是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志向,怎么体会呢?读懂景语,读懂情语,读懂典故,读懂变形。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就有典故,“龙城飞将”是指谁?

生:是李广。

师:还指谁?

生:卫青。

师:更是借指众多汉朝抗击匈奴的名将。

师:《从军行》也有典故,你们从注释中看出来了吗?

生:“楼兰”是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师:同学们目光聚焦这里,你叫什么名字?

生:夏天。

师:你能够结合注释从“楼兰”中读出典故,厉害!这个春天因为你而格外温暖。夏天同学,你是我的朋友。你喜欢历史吗?平时读历史书吗?

生:喜欢读。

师:读史使人明智。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后被汉朝所灭。楼兰古国已不存在,王昌龄用楼兰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外族敌人。这就是用典。

师:刚才同学都说了,雪山怎么会暗呢?被长云遮暗的。这个“暗”字是词类活用。今后,我们随着学习更多的古诗词、文言文,会更多地接触到这种活用。我们今天走进《从军行》,读懂诗家语,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学习《古诗三首》中剩下的两首。

三、双线融合,统领单元教学

1.人诗融合,知人论世

师:王昌龄登顶诗家天子,引领盛唐诗歌,开启七绝时代,不负七绝圣手。他现存的诗大约181首,我们今天学的《从军行》是小学课本中四首王昌龄诗的最后一首。相信在三年级、四年级的学习中,你们对王昌龄已经有所了解。他出身贫寒,立志学道,27岁的时候投笔从戎,边塞留名。他30岁科举及第,但在41岁和51岁的时候遭受别人的嫉妒和陷害,两次遭到贬谪。第一次被贬谪时,他在送别友人辛渐的时候,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他 51岁遭贬谪的时候,好

友李白写了一首诗安慰他。(出示)

生:(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李白都为他发愁啊,可是王昌龄却用《龙标野宴》这样回应李白。(出示)

生:(齐)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师:他在告诉李白不要担心,他依然没有灰心,依然没有失望,他心中依然还有青山明月。遗憾的是:国清,才子才能贵;家富,小儿才能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756年,一片冰心的王昌龄59岁,辗转回乡,但京城长安已被叛兵攻破,他被迫停留在了安徽省的亳州,结果被妒忌他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一代诗家天子就此陨落。

2.诵默融合,情文相生

师:昌龄已逝,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依然激荡人心。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拿起你手中的书签,用你虔诚的态度,一起默写《从军行》,用像老师这样的格式来写。(配乐出示老师自己的竖排书法作品《从军行》)

(生默写,师提醒生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同学们一笔一画默写的是方块字,激荡的却是心中的那份情。

师:你左手都写这么好。真棒!

师:你要署上你的名字,像我这样“长征书”。你写“杨轩书”。

师:你写的是什么?

生:《从军行》。

师:表达的是什么?

生:表达的是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师:写得好,说得也好。能不能把你们的书签送给台下你最想送给的老师?

生:能。

师:大胆地去吧。

(生纷纷把书签送给台下观课的老师)

师:同学们,你送出去的是什么?

生:是诗人的一片豪情壮志。

生: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壮。

生: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同学们,你们送出的是什么?

生: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台下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吗?

(台下观课老师鼓掌)

师:同学们送的是情,送的是志,这是诗话。你们都是诗人,让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深情地背一遍。

(生齐诵《从军行》)

3.单元融合,触类旁通

师:戍守边疆,保家卫国。这份情、这份志,千年流传。正是因为这种情感、这种志向,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年、万年而不倒。也正因这份情、这份志,陆游才会这样的感伤。(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齐读)

师:杜甫才有这样的激动。(出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齐读)

师:毛主席在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时,依然能够这样说。(出示)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毛泽东

(生齐读)

师: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也同样因为有着这样的情,这样的志,刘伯承才这样对医生说。(出示)

11 军神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刘伯承

(生齐读)

师:当方志敏被捕,敌人想从他身上搜点财物的时候,方志敏这样说。(出示)

12 清贫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9encXj+nQN61Z+BFz1ut6XyTH1Qu2ink5zRhLPYmjP4=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方志敏

(生齐读)

师:言为心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和神态,来感受他的内心。诗言志,言为心声,一片报国之志,尽显一片冰心,这就是:苟利国家——

生: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所以我们要——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下课!

教学评析

这是一节“高大上”的课,“高”在文化意蕴的揭示,“大”在众多资源的融合,“上”在诗情画意的领悟。其文本解读深入,过程设计巧妙,课堂执行灵动,呈现出优美而舒展的态势。特别值得借鉴的是以下“三重”:

一重语言。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语言学习。语文课应有语言立场,有浓浓的语言味,并尽可能用语言的方式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这在本课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展现。课中的语言学习随处可见,特别是三个细节见精神:一是课上教师提出了“诗家语”的核心概念并具体指导;二是课中结合一学生姓名“夏天”进行了点赞和巧用;三是课上落实默写,让学生完成书法书签后送给观课老师,并在追问学生中,浑然天成地评价学生说的是“诗话”。显而易见,执教者有很强的语言意识。

二重鉴赏。本课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主旨是文学鉴赏,而鉴赏的重要方式是对比。课中先后进行了纵、横数次对比,如:题材对比、词句对比、与李益的诗对比等。对比是一种很好的鉴赏活动。有对比才有鉴别,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魅力。可见,本课执教者对对比与鉴

赏的策略是深思熟虑并运用自如的。

三重建构。语文学习是一个起始于对文本的“解构”,再到对文本的重新“建构”的过程。解构是分解与外化的活动,建构是运用与内化的活动。本课在初步解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有连带和结构的建构:一诗带一人、一首引四首、一诗导一世、一首诗连结一个单元……内容与背景、古代与当代、诗情与诗意、诗词与文化、读诗与默写等合理地建构起一个“行”的任务群。此课的这种巧妙建构真是妙不可言啊!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