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频导入,畅想童话的海底世界
师:同学们一起看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播放大海的视频)
生:我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了海浪声。我对神秘的海底世界产生了好奇。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童话中的海底世界,走近生活在海底世界的女孩——
生:海的女儿。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单元是童话单元。在读过的童话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童话有对话,《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中就有很多有趣的对话。
师:是的,《海的女儿》这篇课文更多是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但有一处是老祖母对小人鱼说的话,请打开课本快速读一读,找到这句话。
生:(读)“等你满了十五岁,”老祖母说,“我就准许你浮到水面上去。那时你可以坐在月光底下的石头上面,看巨大的船只从你身边驶过。你也可以看到树林和城市。”
师:你见过的树林是怎样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
生:树林是绿油油的。
生:我见过繁华璀璨、灯火辉煌的城市。
师:这些对人类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但是生活在海底的人鱼却十分向往。这不禁让我们好奇童话中的海底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评析: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畅想。再由老祖母的话激发学生对童话中海底世界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对童话文本的阅读期待。)
二、走进文本,感受奇妙的海底世界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你认为特别神奇的地方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课文、圈画句子,汇报交流。)
生:那儿生长着最奇异的树木和其他植物。它们的枝干和叶子是那么柔软,只要水轻微地流动一下,它们就摇动起来,好像活的一样……像是天空中的飞鸟。
师:枝干和叶子是那么柔软,
还能随着水波摇动,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生:把在枝叶中间游来游去
的鱼儿比作天空中的飞鸟,想象很奇特。
师:海底植物很神奇,想象也很神奇!
生:海里最深的地方有一座海王的宫殿。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屋顶上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开合。
师:有没有发现这座宫殿的构成非常奇特,有哪些让我们应接不暇的奇珍异宝?
生: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
生: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
生:屋顶上铺着黑色的蚌壳。
师:(相机板贴)可能还有奇妙的珍珠。看这样的宫殿,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生:与众不同。
生:富丽堂皇。
生:奇幻无比。
师:除了这奇幻的宫殿,还有一座奇特的花园。谁来介绍?
生: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燃烧着的火,枝干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沙子,蓝得像硫黄发出的光焰。
师:如果你在这座花园里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这地方也太美了吧,宛如仙境。
师:这里的花草树木和我们人类世界的有什么不同?
生:人类世界的森林都是绿色的树木,而宫殿外的树木是火红和深蓝色的。
师:颜色奇异,想象神奇。
生:我们陆地上的植物都是种在土里的,而这里的植物却是种在海底里的。
师:这么一对比,更显示出海底世界的奇妙。在课文的最下方有一行小字,谁来读一读?
生:(读)本文作者是丹麦的安
徒生,译者叶君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
生:故事是叶君健翻译的。
师:善于学习。
生:这篇课文原来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叶君健翻译成了中文,选入我们教材中有一些改动。
师:这篇课文只节选了故事的一部分,就让我们到原文当中去看一看。(出示句子,生读。)
生:(读)宽阔的舞厅里,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用厚而透明的玻璃砌成的。成千成百的草绿色和粉红色的大贝壳一排排地站在四边;贝壳里燃着蓝色的火焰,照着整个舞厅,照透墙壁,因而也照亮了外面的海。
师:你看鱼儿们都向水晶宫游来,(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人们可以看到无数大小的鱼群向这座水晶宫游来,有的鳞上发着紫色的光,有的亮得像白银和金子。
师: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你会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在这里建造一个家,在这里睡觉、玩耍。
师: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生活在这里非常愉悦,可以和鱼儿们玩。
生:这里太奇妙了,我想永远生活在这里。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不想住在这里,因为人类世界更有趣。
(评析:在对童话中的海底世界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畅谈童话世界中的花草树木等事物和人类世界的不同,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接着,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展阅读《海的女儿》原著中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走近人鱼,体会无限的渴望
师:在这神奇的海底世界,住着一位小人鱼,她最大的兴趣是听人类世界的故事。她是谁呢?一起喊出她的名字——
生:海的女儿。
师:来,好好地看看她吧。(出示小人鱼图片)
生:她有点奇怪,没有腿。
生:她美丽动人,脸上的皮肤吹弹可破。
师:这是你们眼中的小人鱼,书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描写有很大的不同哦!
生:她有蔚蓝色的眼睛,很神奇。
生:她的皮肤光滑柔嫩,像玫瑰的花瓣。
师:把皮肤比作花瓣,真是独特。(出示句子。板书:渴望。)
她们谁也没有那位最年幼的妹妹渴望得厉害,而她恰恰要等最久,同时她是那么地沉默和富于深思。
师:这位渴望人类世界的小人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一找,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她是一个古怪的孩子,不大爱讲话,总是静静地在想着什么。
师:她在想什么?
生:我觉得她可能在想我们人类世界会有哪些令人惊奇的东西。
师:因为她对人类世界充满了——
生:(齐)渴望。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到了她对人类世界的渴望?
生:(读)可是最年幼的那位却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圆圆的,像一轮太阳,同时她也只种像太阳一样红的花。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她要把花坛布置得圆圆的?她为什么只种像太阳一样红的花?
师:学贵有疑,很好!谁能解答他的困惑?
生:因为她对人类世界很渴望,所以想见见太阳。
师:她渴望太阳,所以你看她的花坛都是什么形状?
生:圆形。
师:这火红的太阳象征着什么?
生:光明。
生:她渴望光明和温暖。
师:(板书:光明、温暖)继续去寻找,在这花坛旁边有什么?
生:一个大理石像。这个石像是一个美丽的男子,它是用一块洁白的石头雕刻出来的。
师: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生:因为她想寻找爱。
师:(板书:爱。出示原著中的句子。)我们继续来读安徒生的原著,到整本书中寻找这追求爱的
真谛。
生:(读)每次当海浪把她托起来的时候,她可以透过像镜子一样的窗玻璃,望见里面站着许多服装华丽的男子;但他们之中最美的是那有一对大黑眼珠的王子。
师:初次见面,小人鱼就深深地记住了他。
生:(读)啊,那位年轻的王子多么美丽啊! 当音乐在这星光灿烂的夜里慢慢消逝的时候,他跟水手们握着手,大笑,微笑……
师:从此,小人鱼的目光再也没有从王子身上移开。
生:(读)夜已经很晚了,但是小人鱼没有办法把她的眼睛从这艘船和这位美丽的王子身上撇开。
师:王子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她不知多少次地远远眺望着。她和王子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可以去原著中继续寻找。
生:(读)不知有多少夜晚她站在开着的窗子旁边,透过深蓝色的水朝上面凝望,凝望着鱼儿挥动着它们的尾巴和翅。
师:她仅仅是在凝望鱼儿吗?她还在凝望——
生:她还在凝望光明。
生:凝望对王子的爱。
师:她还在凝望着那个让她难以忘怀的王子,她还凝望着远处万家的灯火,这神奇的充满想象的人类世界呀!
生:(读)假如有一块类似黑云的东西在它们下面浮过去的话,她便知道这如果不是一条鲸鱼在她上面游过去,便是一条装载着许多旅客的船在开行。
师:一艘艘的航船又让她陷入了无尽的遐思。
生:(读)可是那些旅客们怎么
也想不到,他们下面有一位美丽的小人鱼,正朝着他们的船伸出一双洁白的小手。
师:这小手伸呀伸,她伸向了——
生:伸向了正在航行的船只。
生:伸向了光明。
生:伸向了王子。
生:伸向了爱。
师:她的手伸向了她无比向往的美好的人类世界。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
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使小人鱼的形象具体化,由此进入到文学作品描绘的情境中,体验小人鱼这个人物角色,将小人鱼对人类世界、对爱和光明的渴望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接着,勾连原著中的内容,多角度体会小人鱼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入境,感受小人鱼对人类的渴望。)
四、升华体验,体会不灭的人鱼精神
师:我们再到原著中读一读奶奶与小人鱼的对话。(出示)
“等你满了十五岁的时候,”老祖母说,“我就准许你浮到海面上去。那时你可以坐在月光底下的石头上面,看巨大的船只在你
身边驶过去。你也可以看到树林
和城市。”
“啊,我多么希望我已经有十五岁啊!”她说,“我知道我将会喜欢上面的世界,喜欢住在那个世界里的人们的。”
老祖母说:“人类有一个灵魂;它永远活着,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
“为什么我们得不到一个不灭的灵魂呢?”小人鱼悲哀地问。
(师生合作读)
师:此时此刻我们知道,小人鱼真正渴望拥有的是——
生:不灭的灵魂。
师:(板书:不灭的灵魂)这光明,这温暖,这真,这善,这美,这爱,就是人类世界不灭的灵魂!同学们,译者叶君健是这样评价的:“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理想中的人的缩影,他相信拥有人鱼品质的‘人’一定能走向光明,并创造美好生活。”课后,请同学们捧起这本《海的女儿》,深深凝望,用心
阅读。
(评析:师生共读小人鱼与奶奶的对话,既与导入部分形成了前后呼应,又聚焦不灭的灵魂,让学生对童话体裁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推荐阅读完整故事,既延伸课堂,又调动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期待。)
教学总评
统编本教材为渗透文体意识,在三年级上册就编排了童话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可见,四年级童话单元学习的重点,已转化为在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基础上体会童话人物真善美的形象。童话类作品的阅读与表达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在联想、想象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人物形象呢?汤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关联生活,感受童话神奇
为了带领学生品味童话的神奇,汤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根据不同语段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品读海底花园中植物的奇妙时,引导学生找出奇妙之处,并谈谈生活在这样的花园里的感受;品读小人鱼外貌的神奇时,引导学生先看图片说神奇之处,再读语言,品悟表达的奇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从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两个方面体会到了童话的神奇。
二、联读原著,体会人物形象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阅读对象就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而应当以教材为切入点,拓展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本课节选自《海的女儿》的开头部分,童话中的海底世界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如何让小人鱼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丰满、立体呢?汤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小人鱼对人类世界充满渴望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入原著,紧扣小人鱼“凝望的眼神”和“伸出的小手”,带领学生朗读、展开想象,走进小人鱼内心,体会小人鱼对光明、对爱、对不灭灵魂的渴望与向往。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期待,进一步感知小人鱼善良、勇敢、高洁的品质,小人鱼“真善美”的人物形象也牢牢树立在学生心中。
学生理解、体悟童话中人物形象、精神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和赏读文化的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延伸阅读,感受形象,将课文与原著关联整合,既为体会人物形象助力,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探究对话,揭示童话之魂
很多童话故事中都会出现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本课中的人物对话只有一处,而这一处甚至都不能称为“对话”,只能说是老祖母说的话。为了最大化地发挥人物语言对理解童话、感受童话魅力的作用,汤老师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找到老祖母的话读一读,初步感知小人鱼对人类世界的渴望与向往,再提出:对人类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但是生活在海底的人鱼却十分向往。这种逆向思维方式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人鱼生活的海底世界的探索兴趣,打开了品读童话语言、感悟神奇想象的大门。当学生饶有兴致地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汤老师又再次聚焦人物语言,巧妙引入原著中老祖母与小人鱼的对话,通过合作朗读,深入剖析小人鱼的内心,体会小人鱼对不灭灵魂的渴望。这不灭的灵魂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也是童话独有的灵魂。
以对话引入奇妙的探寻之旅,在兴趣盎然中感受童话的神奇,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再以对话升华体验,体会人鱼精神并延伸阅读整本书,增进了学生对童话体裁的理解,也为学生提高文学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汤老师这节课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神奇、联读原著、体会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内驱力。本节课重在对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既符合童话的文体特点,又十分契合单元语文要素,课堂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区崇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