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2024-11-02 00:00:00王林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8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当前,在践行课标精神、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老师们非常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创设学习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很多教师时常会步入误区,耗时多,但成效却不明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如何有效创设学习情境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情境创设模式化,缺乏新鲜感

课堂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创设了如下情境:

同学们,我们班最近要召开一次童话故事会。在我们即将学习的第四单元中,会读到好几篇童话故事,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这些童话故事都非常有意思,我们不仅要读童话故事,还要编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等这个单元学完了,我们就召开童话故事会,大家不仅可以讲你读到的童话故事,还可以讲自己编的童话故事,看看哪位同学在班级童话故事会中的表现更出色。

创设好学习情境后,教师设计了本单元的五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童话故事我会读

任务二:童话情节我了解

任务三:童话角色我品评

任务四:童话故事我创编

任务五:故事大会我参与

误区分析:

以上情境创设及相关的学习任务设置,乍一看是非常不错的:召开童话故事会,学生应该挺感兴趣的,从读好童话故事,到创编童话故事,再到讲好童话故事,似乎也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不过,我们仔细想想,似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天教学的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是童话故事,可以召开童话故事会。可是我们知道,一、二年级的课文中,童话故事编排得很多,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时,要不要开童话故事会?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蜘蛛开店》《大象的耳朵》《青蛙卖泥塘》《小毛虫》时,会不会开童话故事会?我们再往后看,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时,要不要还开童话故事会?

统编本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童话故事,还有寓言故事和民间故事,要不要都召开故事大会?

我们会发现,当前的学习情境创设,似乎“开大会”成了万能膏药,只要遇到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文体,不好创设情境的,那就召开相应的大会吧。虽然说开各类大会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当大会接连不断时,会不会没有了新鲜感,缺失了吸引力?

对策探究:

教学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文体时,适度地组织相应的故事大会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逢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必开大会。很多时候,即便是同一种文体,每一课也都特色鲜明。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文体特征,以一篇课文为单位,创设更具针对性的任务情境。

如,《自相矛盾》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时,我们不妨根据课文内容来创设情境:该如何帮助楚人走出窘境,卖出他的矛和盾?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链接已知,简述寓言故事大意

任务二:创设情境,读中再现叫卖场景

任务三:合理推测,还原人物思维过程

任务四:深度思辨,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要想帮助楚人走出窘境,卖出他的矛和盾,就必须读懂这个故事,知道矛和盾不可同世而立。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可以引入其他兵器,如刀、斧、剑、戟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两种兵器真的不能同时卖出吗?矛和盾不可以,那么刀和剑呢?戟和斧呢?是的,只要不矛盾就可以同时卖出去。那矛盾了怎么办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换时间、换地点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就想到了在甲地卖矛,再到乙地卖盾,或者今天卖矛、明天卖盾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也充满了挑战性,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学生需要开动脑筋,激活思维。进入了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帮助了楚人,满满的成就感会让学习充满乐趣。看来,即便是以一课为单位,我们依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当我们把这些根据这一课内容创设的各具特色的情境,与各类故事大会穿插起来时,故事会也就有了新鲜感,也就更具吸引力了。

二、情境创设随意化,缺乏可行性

课堂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播放音频)号外号外,特大惊喜!特大惊喜!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导演,要到咱们学校选小演员了,哪些人会被选中呢?当然是那些表演出色的同学。今天,他委托我在学习《将相和》这一课的过程中,帮他选几位优秀的小演员。《将相和》这一课中有几个角色很重要,比如廉颇、蔺相如,一会儿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找几位同学来扮演角色,演一演“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几个小故事,看谁演得最好。

下课后,有几个在课堂上进行了表演,而且还演得非常不错的学生问道:老师,我的表演还不错吧?会不会被导演选上,什么时候才能去演戏啊?

误区分析:

我们可以想象,在面对学生的追问时,教师会有多尴尬。天真无邪的孩子相信了老师的话,努力地表现着自己,以为会被导演选中,成为小演员,甚至实现自己的明星梦。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所谓的导演根本不存在,这一切只是个情境而已,而且是一个非常不真实的情境。这样有承诺、无兑现的情境很可能伤害到学生,影响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形象。

的确,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工夫最多、最伤脑筋的不是这一课的教学环节如何安排,这一课的朗读指导如何设计,而是如何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为了出新,于是,今天学生当演员,看谁演得好;明天学生当导演,看谁导得好;后天还得当侦探,看谁能够破案。老师好忙,学生好累,形式是挺新颖,但信口就来的承诺能兑现吗?我们不能为了求新求异就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要创设的是“真实”的情境。

对策探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为人师表,为学生作表率,教会学生做人。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学会交流,学会做人。

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在进行本次习作指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创设任务情境:

同学们,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即将拉开帷幕。听到这个消息,相信大家一定都很高兴,因为每一次的科技节上,大家都会深度参与相关的科技活动,去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去体验科学实验的魅力。今年,我们的科技节想进一步凸显全员参与的理念,到时候会请一些家长志愿者和同学现场做小实验,还会请一些同学进行现场讲解,这样的呈现方式,相信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会更喜欢。同学们,你们愿意参与其中吗?

这样的学习情境很有吸引力,同时,这样的承诺是可以实现的。学校一般都会在春季及秋季学期分别开展科技节的相关活动。在进行习作指导前,我们可以先了解学校科技节的计划,跟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从而让承诺能够兑现。以我校为例,在今年的科技节上,就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有亲子共同完成实验展示的,也有中高年级的学生演示实验并为一、二年级学生讲解的。我们可以结合本次习作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写小实验的介绍内容,选出优秀的习作在科技节上进行展示,并为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做到了有承诺,并且能兑现,很好地避免了开空头支票,避免了随意性。

三、情境创设标签化,缺乏持续性

课堂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今天我们就去河北省赵县看看那里的赵州桥。现在,你们就不再是小学生了,大家将变身为一个个小导游,希望你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还能向他人来介绍赵州桥。各位小导游们,大家做好准备吧!(高铁报站声响起)走,我们出发了!

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开始上课。之后的教学环节再也与导游无关,之前创设的情境戛然而止,教学与往常无异。

无独有偶,这之后/Zf8mWJ10J9wKYm+VnLkyA==不久,我担任一场课堂教学比赛的评委,连续听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课的教学。开课时,老师们都很用心地创设了情境,明确了今天学生要读故事、讲故事。但很可惜,开课板书课题后,所创设的情境便没有了踪迹,教师的教学又回归到了以往的环节:说说这个字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这段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文言文教学始终难逃翻译的境地。

误区分析:

上面的教学场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十分常见,要体现2022年版课标精神,自然不能忽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很多教师一上课又是运用各种教具,又是借助多媒体,又是通过语言渲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不到5分钟的时间,情境便随着导入环节的结束而消散了,教学又回到了老路上。

我们必须清楚,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目的、有意义地进行学习。一堂课不是5分钟,而是40分钟,仅仅在开课时营造氛围,学生就逃不开三分钟热度的魔咒。要想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我们就得在维持兴趣的同时,开始又一轮的兴趣激发,环环相扣,让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已经来袭,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对策探究:

教学中,我们在开课时创设了学习情境,一定要想办法让情境延续下去,贯穿于整节课,做到有始有终。比如《赵州桥》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编排的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创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赵州桥》一课的第二题为:“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课后习题,我们可以这样创设学习情境: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它们独有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让我们当一个小导游,向更多的人介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吧!

创设学习情境很重要,更重要的一定是将这样的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中,让学生时刻沉浸于情境中,有角色感地进行学习。这节课我们创设了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赵州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那就应该将这一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层层递进地进行介绍。如:

小导游的第一次介绍教学。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写赵州桥特点的关键句。学生在读关键句“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可以从中提取出关键词——“雄伟”“坚固”“美观”“智慧和才干”,这时学生就能借助关键词对赵州桥进行第一次的介绍。

小导游的第二次介绍教学。学习第1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读并借助这些词语来介绍赵州桥的相关信息:河北省、赵县、洨河、石拱桥、安济桥、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当学生能够熟练地介绍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请学生在没有关键词提示的情况下,根据课文插图来介绍赵州桥。

小导游的第三次介绍教学。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学生了解到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后,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如:当时的马车宽约1.26米,如果两旁走人,分别需要留出1.5米,那么,9米多宽的赵州桥最多能并行几辆马车呢?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数字4,于是,就可以进行表达了: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可以并行4辆马车,两旁还能走人。这样,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这样进行教学,我们不仅创设了学习情境,而且让情境贯穿于整堂课中。借助层层推进的学习任务,学生始终沉浸于小导游的角色中,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