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让引子成为桥梁

2024-11-02 00:00:00陆志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8期

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个情境总是与本课或者本单元学习内容有关,比如“你去过黄山、葡萄沟、阿里山吗?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走进……”;有的既与内容有关,也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所联系,比如“春天来了,窗外春意盎然,作家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语文学习内容比如文本,几乎都是特定情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情境,可以称之为内容情境。学习情境与内容情境密切相关,但不完全相等。学习情境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当下生活联系起来、整合起来,杨向东老师称之为“桥梁”。他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 (《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30日)一文中说:“按照杜威的观点,情境是指与个体当前活动产生关联或交互作用的环境。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环境即是个体所处的现实生活本身。”很明显,学习情境并不是指内容情境。 “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可见,真实情境也并不是生活的现场,创设的课堂学习情境要贴近、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或者本单元内容的兴趣。 “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领域)学习之间的桥梁” ,而搭建这个桥梁的目的在于,“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使得学生实践反思与社会互动变得必要和成为可能”。

可见,搭建桥梁的目的,并不在于或者说并不只是在于导入学习内容,而在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遗憾的是,虽然上述两个例子中第一个情境等于内容情境,第二个情境体现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但是,还都只是一个导入新课的引子,导入新课之后就围绕文本分析去了。如果我们让学生设计一个游览黄山、葡萄沟、阿里山的路线图,做一个游览手账,再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如果我们让学生去找找校园内外的春天,想想自己在春天里的感受,学习描写春天的优美诗文,学习作家去观察、体验,读读、说说、写写。那么,我们就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整合起来了,架设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这样,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远离学生的存在,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语文。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022年版课标“以生活为基础”创设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 “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在“教学建议”部分专门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里也清晰地表述了学习情境作为“桥梁”的意义和目的。

关于情境,需要讨论的话题比较多,建议大家先改一改,且让引子成为桥梁。

(陆志平,研究员,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