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4-11-02 00:00:00李宏
大学教育 2024年20期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教育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在要求,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内容。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用好、用活、用足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资源,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融起来”“传起来”,把历史讲深、讲透、讲活,使之合理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让改革开放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开放史;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10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题中之义。“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程。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深刻记忆,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的基础。“四史”教育是推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内容[2]。东莞从农业大县到“世界工厂”再到“创新之都”“生态之城”“幸福之城”的根本性变化,深刻回答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一、把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价值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3]生产力发展是社会的最大基石,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革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关键举措。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东莞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建立了不朽的伟业,在莞邑大地上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光芒和拼搏创新精神。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业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样板地,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生动展示了当代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功绩。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看见得与失、知道兴与衰,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反映当代中国巨变的一部形象生动的教科书。伟大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各项事业的又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从根本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通过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提高了效率、激发了潜能、优化了结构,让中国与世界拉近了距离、实现了全方位对接、共享了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让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再到更高品质的转变。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样板

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东莞人民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作出了卓越的重要贡献。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不懈奋斗和发展奇迹,更直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美、使命之重、初心未改,给中国人民提供了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强大力量。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东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锋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莞抓住当时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适时选择了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三来一补”并率先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开创了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成功道路。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要阐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个现实动力,更是一个发展目标。从落后到先进、乡村到城市、农业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一致,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开启的现代化、从局部的改革开放到全方位的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关键难题。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和竞争,说到底是社会制度的比较和竞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莞人敢为人先、奋斗努力,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世界工厂”,走上了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都”“生态之城”“幸福之城”的发展之路。

二、把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伟大觉醒”。实践证明,只有进行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发展中国,才能进一步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东莞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许多做法和经验凝练成为“东莞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智慧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东莞改革开放史,有助于为新时代的东莞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好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关乎民族命运、人民利益。始终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历史经验。一百多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历史、创造新奇迹、创造新辉煌,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始终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使命。从历史和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认识和探究,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东莞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村地区,发展到举世瞩目、参与全球分工的“世界工厂”,再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创新之都”“生态之城”“幸福之城”,这与东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密切相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铸就新辉煌。新时代必须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相关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东莞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坚持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动东莞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好时代精神是核心

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先导,从发展国家工业化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单一物质文明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是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必须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社会主义没有辜负莞邑大地、没有辜负敢闯敢拼勤劳勇敢的东莞人民。事实上,东莞并不是沉迷于“世界工厂”的美誉之中,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发展大旗,结合东莞的各类优势资源及与时俱进的改革,成功走出了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东莞的伟大实践离不开东莞人奋发有为的争先精神,东莞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抢抓发展的先机;东莞的伟大实践离不开东莞人开拓实干的拓荒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新的创新之路;东莞的伟大实践离不开东莞人稳扎稳打的钉子精神,东莞始终围绕制造业,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产业发展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好守正创新是前提

“守正”就是坚守根基、坚守根本,是要恪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要求,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是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持之以恒推进学位、医疗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五位”建设,将实事一件件、一桩桩办到群众心坎上,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4]。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主义也是一样,需要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与自我完善。历史不能被遗忘,历史也不应该被忘记。敢闯敢试的雄心壮志,是东莞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城市基因,是东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干实事、开新局的思想密码。新时代的东莞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的东莞既有变的发展性因素,也有东莞人不变的永恒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现在时,更是将来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独立自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道路对人类发展的创新性、文明性的贡献。

三、把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可行路径

现实是从历史走来的,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确认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立足点、出发点。用好、用活、用足历史资源,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质量,让东莞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形象生动地阐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开放的中国、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一)让“活起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

“活起来”就是激发事物的内在潜能,使之焕发新生机的过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留下了众多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的东莞实践同样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当更好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为我们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魅力,就是城市的内在基因和历史文化。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和文明探索,如何把我们巨大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价值优势,这是东莞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宝库,让改革开放的历史走进课堂、入心入脑。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创造的最宝贵的财富和智慧结晶,把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革事实、故事更好地融入课堂,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课题。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教育和社会变迁融合在一起也是构建 “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5]。

教师要把握好思政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一方面,把改革开放史讲活、讲好、讲透,让东莞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发掘好、研究好、利用好东莞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另一方面,把东莞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基于东莞的历史和文化构建改革开放史教育新格局。

(二)将“融起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

“融起来”,就是事物之间互惠交融,达到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让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这是学校有效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的客观需要。东莞改革开放历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利于促使改革开放史教育发挥更大效能。一方面,开设东莞改革开放史教育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让东莞改革开放史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作为“大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思政课成熟、完善的教学实施体系,实现改革开放史教育的有效开展。人是历史的产物,唯有懂得历史才能知进退、明是非、知兴衰。以史为鉴,就是要正确认识东莞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历史事实,就是要正确把握东莞改革开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叙述,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东莞改革开放中的规律性的历史意识。另一方面,把改革开放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有利于拓展通识教育的覆盖面和提高其有效性。充分结合东莞改革开放史教育相关内容,有助于更生动形象地阐明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讲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城市精神,进一步讲清楚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选择,进一步讲明白东莞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趋势。将东莞改革开放历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好东莞改革开放故事、讲清楚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力量,才能感受到东莞过去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今天发展的方向与脉络,自觉认同这座明星城市。

(三)让“传起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

文脉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及历史渊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历史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历史文脉焕发新的光彩。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树好中国形象的客观需要。了解一个城市、融入这个城市的前提,最关键的是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东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人口合力发展起来的城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成就是全方位的,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必然036d0bdfda2c9fdd309261fff34c7223也是必需。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事实,讲好东莞改革开放的最美故事,使学生深刻理解东莞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任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都意味着意识形态的新变化,我们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用工具,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崇高的信仰,坚定人生的奋斗方向和价值追求。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做到认识规律与运用规律相结合、探索方法与讲究方法相结合,深刻阐释蕴含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 参 考 文 献 ]

[1] 《人民日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5(4).

[2] 董彪.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2):69-7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5] 李玮.在思政课建设中发挥好“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3):31-3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