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深入探究短视频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观看短视频的时间与频次、线上学习的实际情况与成效,以及观看短视频对学生专注度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潜在影响。课题组对来自不同高校的104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短视频已成为学生广泛使用的媒介。然而,当每日观看短视频的频次和时长超过一定阈值时,学生的专注度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受到明显制约。为此,课题组建议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育资源的优势,同时规避其潜在的弊端。具体而言,高校应从创新授课形式、把控课堂节奏、优化课件制作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等多个维度出发,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短视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专注度;阅读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62-06
随着应用软件的不断涌现,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学习、工作、娱乐及购物的重要工具。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手机及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微课堂、B站、抖音等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短视频教学资源,这些开放资源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界限,促进了高校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1]。 然而,这一趋势也对传统高等教育构成了挑战。课堂上刷手机、玩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便严格控制手机使用,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等问题依然存在。手机短视频、在线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兴起,对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因此,高校当前亟须探索如何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规避其弊端,科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原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效达成。
为深入探究大学生使用手机短视频进行学习与生活的现状及其对学习能力的潜在影响,本研究特设计问卷,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他部分高校2019—2022级学生进行了调研,收回本校问卷774份,外校问卷275份。
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手机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及思考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在校外问卷调研部分,课题组特别区分了学生所在高校是否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问卷内容除收集学生的年级信息外,主要聚焦于三大方面:一是短视频的观看情况,包括时间、频次及内容偏好;二是线上教学的现状、效果及学生的个人看法;三是观看短视频对学生专注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产生的潜在影响。
一、短视频使用情况
(一)短视频使用时长及频次
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049名学生中,超过92%的学生有观看短视频的习惯。具体而言,在“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学生中,10%的学生短视频使用时长不足1年,而高达61%的学生已使用超过3年。相比之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4%和53%,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学生群体在短视频使用习惯上的差异。
关于每日观看短视频的频次,本校学生中每日观看次数小于或等于2次的比例约为18%,而外校学生的这一比例约为14%,且外校学生中每日观看次数超过8次的比例高于本校学生。在时长方面,本校学生观看短视频的时长相对较短,其中25%的学生使用时间不足1小时,36%的学生超过2小时,而外校学生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8%和47%。至于观看时段,除极少数(10%以下)学生选择上课时间外,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午休、课间或睡前观看。此外,本校有41%的学生表示随时可能观看短视频,而外校这一比例则高达51%,这表明短视频已深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频繁在午休、课间或睡前等本应让大脑休息的时间段刷短视频,可能会干扰正常的休息,进而对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常用短视频平台及内容类型
问卷反馈结果显示,学生主要使用的短视频软件为抖音和B站。其中,外校学生使用B站的比例高出本校学生10%,这可能与B站比抖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关。针对“您使用短视频app时,经常观看哪种类型的视频?”这一问题,本校与外校的问卷统计结果分别整理为表1和表2。
根据表1和表2可知,无论是本校还是外校,网络热门话题均为学生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热点,其次是知识教育类内容,且外校学生中偏好知识教育的比例高于本校学生。接下来,按照占比排序,依次为综艺娱乐、电影电视剧、新闻资讯、广告宣传及其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观看短视频的内容偏好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校问卷中新闻资讯的关注度超过半数,而本校这一比例仅为37.47%,表明本校学生对社会、国家政策及新闻资讯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二、线上学习情况
(一)线上学习时间及效果
关于每日线上学习时间的统计,问卷结果趋于一致:超过30%的学生每日线上学习时间超过60分钟,约30%的学生线上学习时间不足30分钟,其余40%左右的学生线上学习时间为30~60分钟,表明学生倾向于将更多时间用于短视频娱乐,而非线上学习。
本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81%的学生在参与线上课程时存在刷视频、玩游戏等非学习行为。相比之下,外校情况更为严峻,参与线上课程时玩手机(包括刷视频、玩游戏等)的学生比例高达76.73%。在此情境下,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均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一点通过问卷中“您觉得线上学习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的反馈得到了验证。具体而言,本校仅33.85% 的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而外校满意度更低,仅为24%。
(二)线上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及答疑方式
关于“线上学习期间,您能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您是否能独立完成这些线上作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和外校学生按时完成线上作业的比例分别为66.8%和72.3%,而经常不提交作业的学生占比均为2.6%。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本校为57.49%,外校为52.73%,其余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关于“网上学习遇困时的求助对象”,极少数(6%以下)学生选择向老师求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使用学习软件寻求解答,另有约1/4的学生选择独立思考或向同学请教。
(三)线上教学态度
本校与外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有所不同,支持线上教学方式的比例分别为55.81%和45.09%,而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比例则分别为64.21%和57.45%,这表明学生更倾向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本校有46.64%的学生希望线上内容能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完成,31%的学生更倾向于课后进行线上自学并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分析来自“211工程”及“985工程”院校的173份问卷,结果显示,3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完成线上内容学习,而45.1%的学生更倾向于课后进行线上自学并完成学习任务,这表明相较于其他院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院校的学生展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意愿。
(四)课程内容学习的主要途径
为了解当前学生课程内容学习的主要途径,课题组汇总了校内外的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仅35.1%的学生完全依赖课堂听讲,34.5%的学生会结合线上资源进行自学,28.1%的学生完全依赖线上自学。
三、观看短视频对专注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课堂上学生难以复述授课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虽坐在教室中,表面看似专注听讲,实则并未真正吸收课程内容。这不禁让人对学生的专注度产生疑问:这一现象是否与过度依赖短视频有关?美国知名作家、思想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在《浅薄》一书中指出,互联网在赋予我们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专注力下降,思维易分散,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他援引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媒介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与思维方式。
2015年,微软公司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12秒,减少到了2013年的8秒,还不如一条金鱼。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指出:电子设备充斥的生活影响了人们的注意力,接触电子设备时间更长的加拿大人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将注意力放在长时间的活动上。如今,短视频的流行更是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趋势。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观看短视频对学生专注度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潜在影响。
(一)观看短视频对专注度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舒尔特方格测试法,要求参与者计时按顺序找出1~25的数字。经过筛选,本校剔除无效样本(即用时极端者)后,保留了602个有效样本,平均用时为30.7秒,最快5秒,最慢近4分钟。依据18岁以上成人5×5舒尔特方格测试标准(小于或等于13秒为优秀,14~16秒为良好,17~20秒为及格),平均用时显示学生整体专注度不及格:仅43.4%的学生能在20秒内完成,表明超半数学生专注度不足;更有67人耗时超过60秒,说明专注度较差。对比外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院校),其157个有效样本(已剔除无效样本)的平均用时为29.0秒。为更深入地研究观看短视频年限、时长及频次对学生专注度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如表4、表5和表6所示。
根据表4可知,学生开始观看短视频的时间早晚对其专注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当观看短视频年限超过3年时,学生的专注度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表5和表6可知,当学生每日观看短视频的频次超过8次或累计观看时间超过3小时时,其专注度会明显下降。
(二)观看短视频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为了探究观看短视频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课题组汇总了校内外共85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30.9%的学生认为经常观看短视频有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而28.8%的学生则认为这降低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余学生则认为无明显影响。进一步深入分析每日观看短视频的频次与时长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见表7、表8)显示:随着观看频次的增加,认为短视频对阅读理解能力无影响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认为阅读理解能力下降的比例显著上升;当每日观看短视频的频次小于或等于2次时,对阅读理解能力影响不大,但随着观看频次的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过多接触碎片化信息对阅读理解能力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在每日观看短视频超过3小时的学生群体中,有34.3%的学生表示其阅读理解能力有所下降,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每日观看时间少于3小时的学生,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长时间观看短视频可能对阅读理解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高校教学模式探讨
通过问卷分析可见,短视频在高校学生中普及广泛,已成为他们学习与娱乐的主要媒介。然而,过度依赖短视频对学生的专注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高校学生听课效率普遍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线上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进行在线学习时容易受到手机其他信息的干扰,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作业完成方面,约40%的学生存在抄袭行为。面对学习难题,学生更倾向于网络搜索答案,而非向老师求助,更有约28%的学生主要依赖网络资源,而非课堂学习,由此形成了上课不专心、夜间熬夜刷视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循环。此外,学生在浏览手机时更偏爱热点话题而非新闻资讯。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以下五点改进建议。
(一)合理利用线上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线上教学推广旨在均衡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将2013年定为中国的慕课元年。2019 年,国家启动了一流在线课程“双万计划”,在学习对象、慕课数量等方面都居世界第一。用好这批宝贵的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落地,是时代赋予的教学使命[2]。目前,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已经过万,其中线上课程有2970门,体现了课程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适教性,全面覆盖了所有学科门类及专业类别。然而,由于学生自制力、专注度等因素影响,线下授课的效果往往优于线上授课。当前,高等教育正稳步从以“直播+录播”为主的阶段性线上教学模式,转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新常态。在线下授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巧妙融入线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普通高等学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倾向于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线上学习环节,而非完全依赖课后自学。因此,授课教师应基于学情分析,精心规划课中与课后、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内容分配。具体而言,引导性知识可设置为课后的线上预习内容,课堂上再由教师进行深入的应用阐释。同时,应合理控制预习时间,建议不超过20分钟。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师可采取直接讲授或精选优质线上课程片段的方式,但需避免单一视频播放,应适时穿插讲解,并通过提问、习题、测验等手段即时检验学习成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课后应布置阅读任务,帮助学生系统整合所学知识,避免知识碎片化。
(二)控制授课节奏,适时进行课堂测试
鉴于当前大学生专注度有所下降的趋势,教师授课时应注重节奏的把控,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将课程内容细分为2~3个子问题,以工程实例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适时停顿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其积极回答。在讲解每个知识点后,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设置测试环节,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专注度,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从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此举旨在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打破学生上课分心、课后过度熬夜自学的恶性循环。
(三)课件设计应具教学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课件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其内容设计应全面覆盖所有知识点,并明确设定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内容需确保准确无误、逻辑严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避免知识性错误,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在呈现方式上,素材、动画及模拟内容应严格遵循科学原理,展现科学性,同时避免文字冗余及多媒体元素的过度堆砌,以适应高等教育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深度思维培养的需求。课件的视觉设计,包括布局、色彩、字体、动画及音效等,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追求简洁统一的艺术美感,而非单纯追求视觉刺激。
(四)建设线上精讲微课,突破“面授”局限
在高校教学中引入微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3]。鉴于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资源而非直接请教老师解决学习难题,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难点及典型习题,精心制作讲解视频并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和需求灵活观看。微课设计应融合案例式与启发式教学,摒弃“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试题练习,主动探索并自主归纳知识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入思政教育
微课堂、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问卷数据显示,网络热门短视频深受学生喜爱,但其中夹杂的不良意识形态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其健康习惯的形成[4]。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新闻资讯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学生中,仅有37.47%的学生关注新闻及时事政治。加强对新闻资讯的关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公民素养,还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作出贡献。同时,关注新闻及时事政治对于培养个人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大有裨益。在新媒体视域下,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蔓延使娱乐本质异化,如何争夺高校主阵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5]。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促进思政知识的传播,并根据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知识[6]。鉴于时政新闻的时效性,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大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此外,教师还可借助行业实例、技术挑战及优秀专家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进而增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总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究了当前高校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并重点分析了以短视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生活与学习产生的深远影响。当前,微课堂、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然而,长时间且高频次地观看短视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注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短视频中良莠不齐的热点问题及重复性信息推送易构成“信息茧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部分学生过度依赖B站、微课等线上资源,忽视了课堂教学,课堂上精神萎靡,夜晚则熬夜自学,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应合理利用线上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控制授课节奏,适时进行课堂测试,以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课件设计应具教学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避免文字冗余与多媒体元素的过度堆砌,追求简洁统一的艺术美感,而非单纯追求视觉刺激,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建设线上精讲微课,突破“面授”局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职业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有效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2] 孙慧,李玉蓉,谢萌.未来教育视域下高校新型混合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1):17-22.
[3] 张方方.“微课”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1-113.
[4] 王車琚,王仕葆.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优化路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193-195.
[5] 王佩秀,王滨.泛娱乐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思路[J].教育探索,2023(10):54-59.
[6] 周燕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203-205.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