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24-11-02 00:00:00范春梅温熙胜段青松
大学教育 2024年20期

[摘 要]文章以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为例,探讨面向水土保持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双协同”即课堂与课外协同、三层次学践协同,以此为核心贯穿“两翼一本”教学设计。其中,“两翼”中的“一翼”是指工程应用能力,另“一翼”是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一本”指以培养有品德的人才为根本。文章指出,可根据学情调查结果和学习反馈进行较为准确的教学引导,在学习“痛点”处开展深入的互动。基于上述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合作与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兴趣和目标、专业实践能力均获得了提升,该教学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OBE;“双协同”;“两翼一本”;教学体系;水土保持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41-07

针对一流课程的建设,教育部提出了面向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升学术承载度、学业挑战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持续改进的教学改革[1]。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改到难处、改到痛处的落脚点均是课程[2-4]。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获益的最直接关键点,包含知识、技能、态度三维度学习内容。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落地主要依赖课程教学,课程教学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5-9]。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是水土保持相关专业实践性较强的骨干课程之一[10-13],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积极落实课程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组(以下简称课程组)以OBE理念为指导,构建了一种“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的教学体系,并对本校水土保持等相关专业100余名学生采用这一教学体系进行了两轮以上的教学。

一、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教学体系的构建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教学体系是以培养有品德的人才为根本(“一本”),通过“双协同”[课堂与课外协同、三层次学践(学习与实践)协同]教学设计,以工程应用能力(“一翼”)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另“一翼”)“两翼”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见图1)。该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缺乏专业系统认知,缺乏专业兴趣和目标,学习态度被动,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学习精神和态度;二是部分学生学习时间投入不足、理论知识Pk1BBzBElJmBd83GYEzUCo1jJX4jD15+W9TZ9fecyYc=难以消化,教学模式与个人要求之间有差距,如何用好思政工具,帮助学生解决好自学时间投入不足、大量理论知识难以消化的问题,缩小教学模式和个人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双协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一)课堂与课外协同

1.概述

基于上述教学体系,课程组在教学中主动创新,推动“课堂革命”从“形似”走向“神似”,主要的做法是通过课堂辩论或分享汇报、课外调查或分享讨论来创新课堂与课外协同方式,让学习过程更主动、更生动有趣,同时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无标准答案的教师评价来创新考核评价方式,让学习过程更有动力。

2.“一体两翼三融合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组深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耕“立德树人”责任田,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针对本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围绕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基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立足课程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体两翼三融合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一体”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两翼”为“‘BOPPPS(导入+目标+前测+互动+后测+小结)+P(课程设计)’教学法以及合作探究与案例教学”;“三融合”为课程思政的三大融合点;“四提升”为课后“四维”提升作业(见图2)。

(1)课程思政融合点1:将国家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相融合

在绪论部分以及各章节相关案例的引用中,通过讲述“三北”防护林的规划实施、水保法的颁布、小流域综合治理思想的提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及智慧水土保持等重大工程的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还有水利水保行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深刻感悟水保人的责任与使命,震撼于中国水保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2)课程思政融合点2:将生态文明、职业责任、标准规范与工程规划设计相融合

在各章节措施规划设计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引用相应的标准规范条文,强化学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规范的意识;同时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发展观和职业责任,让学生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职业责任等。例如,在讲解边坡防护工程——弃渣场设计内容时,通过引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中的相关内容,指出安全性弃渣弃土对于防止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人为灾害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标准规范意识,另一方面指出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对于生命、财产、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和工程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职业责任。

(3)课程思政融合点3:将职业精神与工程质量和效益相融合

通过介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先进人物事迹以及典型工程事故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职业精神与工程质量和效益之间的联系,培养其工程意识、工匠精神与伦理道德。例如,通过“中国水保的脊梁”“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等多个话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素材收集、讨论思辨中感动于广大中国水保建设者的伟大事迹和贡献,感悟作为一名水保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

(4)课后“四维”提升作业

课程组凝练了课后思维导图、雨课堂讨论区分享观点、实践作业、“亮—考—帮”任务卡“四维”提升作业(见图3),帮助学生解决自学时间投入不足、大量理论知识难以消化等问题。

(二)三层次学践协同

第一层次学践协同是全体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选题均源于生产实践项目,过程评价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这“两翼”的培养;第二层次学践协同是课程组教师作为第一指导老师,鼓励学有所思、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申报创新项目以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近年来课程组共指导学生立项创新项目10余项;第三层次学践协同是课程组教师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共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获奖8项。

三、“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教学体系的教学设计

围绕本课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应用“BOPPPS+P”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围绕课堂与课外、学习与实践“双协同”方式,以合作探究发现为手段,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自悟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相关知识。同时以实际工程案例为教学载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讨论思辨为主要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见图4)。下面以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为例说明其教学实践。

(一)课前发布任务(复习与导入)

课前请学生复习前述课弃渣场设计(弃渣场设计的一般规定、弃渣场分类及场址选择、弃渣堆置、安全防护距离、弃渣场安全稳定计算、弃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置)的相关内容,并自主查阅“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相关资料,随后小组内讨论此事故对本节课内容——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的启示(一般5人一组)。

(二)课中(前测—互动与导入—目标与内容—案例分析与互动—后测—小结)实践

1.前测

通过雨课堂检测学生对弃渣场设计内容的掌握情况,展示测试结果。若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跟学生一同回顾复习弃渣场设计内容;反之,则进行下一步。

2.互动与导入

请小组成员集中就座,由各小组成员针对“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原因”讨论交流一定时间;随后随机点名让各小组学生分享小组的观点;接着通过雨课堂发放“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原因”测试题,展示测试结果;然后根据上述测试结果,总结分析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再引发学生讨论“该弃渣场事故给水保人什么样的警示?”,让各小组再次展开讨论,之后随机抽选各小组学生分享小组的观点,随后自然引出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的必要性。

3.目标与内容

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的内容及要求。

【能力目标】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

【素质目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自身出发,积极践行工程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职业责任,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接着从弃渣场的设置、选址、堆置方案、措施布设和数字孪生弃渣场选址评价探讨几方面介绍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的相关内容。

4.案例分析与互动

再次回到“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这一案例,请学生用本次课知识点从弃渣场的设置、选址、堆置方案、措施布设等方面分析讨论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之前存在的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强化学生对本次课知识点的理解。

5.后测

通过雨课堂发放“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重点内容”测试题,根据测试结果,与学生一起回顾弃渣场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6.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三)课后提升

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四维”提升作业,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助力思政育人预期效果和相关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四维”提升作业如下:一是绘制本次课关键知识点个性化思维导图;二是在雨课堂讨论区参与“弃渣场设计中水保人的职业责任和担当”主题讨论;三是实践作业——结合雨课堂展示的工程案例,完成该弃渣场的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评述;四是小组完成“亮—考—帮”任务卡。

(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评分规则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得分由小组得分(40%)和个人表现得分(60%)构成。其中,小组得分由教师根据各小组课前任务卡完成情况、课中互动表现和课后“亮—考—帮”任务卡的完成情况打分(详见表1);个人得分由学生本人自我评价(20%)和组内成员间互评(80%)组成(详见表2)。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一)问卷调查评价

课程组在两轮教学结束后,分别对所授课班级开展了有关该教学体系应用的问卷调查,在汇总整理调查结果后得到一些反馈(详见表3)。两轮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3份。从表3可以看出,第二轮教学中学生对此教学体系的满意度较第一轮高,即第二轮教学学生对第1—6项调查内容的评价均好于第一轮教学,尤其是调查内容第3—5项,第二轮教学的得分都为满分,说明该教学体系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程教学内容面向实际需求。此外,从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可看出,两轮教学中的学生均认为此教学体系使学习时间的投入增加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团队意识、交流的能力有所增强,超50%的学生认为自己提升了专业兴趣。

(二)过程考核评价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此教学体系应用的教学效果,课程组还分析了两轮教学后学生的过程考核均分情况(见图5)和课程目标达成表现(见图6)。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的两轮考核均以“课堂测试(15%)+课后作业(20%)+思政讨论(5%)+小组活动(10%)+期末考试(50%)”5个环节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总评成绩中单列了占比5%的思政成绩,助力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提质增效。从图5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看出,两轮教学的课堂测试和小组活动均分保持一致,但第二轮教学的课后作业、思政讨论和期末考试的均分都高于第一轮,尤其是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均分分别较第一轮教学高出11分和10分。从两轮教学的课程目标达成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见图6)可发现,4个课程目标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均表现为第二轮教学高于第一轮教学,且两轮教学中定量评价的课程目标1达成值均表现为最低;而定性评价则表现为第一轮教学中课程目标2的达成值最低,第二轮教学中课程目标3的达成值最低。

五、结语

课程组结合多年的课程教学经验,基于OBE理念,构建了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的“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教学体系并展开了实践。这一教学体系以培养有品德的人才为根本,通过课堂与课外、三层次学践“双协同”路径,以“一体两翼三融合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抓手,将合作探究与案例教学融入课程实践,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该教学体系实践两轮后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过程考核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分析结果可看出,“双协同”教学贯穿“两翼一本”教学体系可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搭建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助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组在下一轮的课程教学中,会将学生问卷调查所显示出来的“增加小组自主学习并分享汇报的次数”“细化个人自评和组内互评的评分要求”等合理建议融f001b6fd9f5716eb3f1eb0f64a1c6ad1入教学实践,并着重做好课程目标1—3的教学设计及实践,促进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向“金课”靠拢、实现“两性一度”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洪玫,严斌宇,余静.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设计: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7):39-44.

[2] 杨永华,谢鸿全.高校开展课程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80-81.

[3]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4] 宋跃,陈想平,胡胜,等.基于OBE的课程评估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2):215-217.

[5] 刘建波,董礼,曹宇,等.课堂教学改革应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58-59.

[6] 何名芳,周德志,曹小华,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6):24-28.

[7] 梁爱萍,王月,丁晶,等.“五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6):33-37.

[8] 梅群波,宋娟.高分子材料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8):16-23.

[9] 陈娇娇,刘雅静.互动式案例教学贯穿“一体两翼”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工程材料[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2):87-94.

[10] 张正,李强,曾春梅,等.地方院校水土保持工程学教学改革与思考:以榆林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2,8(28):149-152.

[11] 曹际玲,黄华军,喻成龙,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1):65-68.

[12] 韩玉国,王秀茹.依托实习基地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4):70-72.

[13] 王小燕,何丙辉,李鸿,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土保持工程学现代教学模式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11):163-16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