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视域下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场地建设策略创新

2024-11-02 00:00:00何建省许文保郭晓峰庞华
大学教育 2024年20期

[摘 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结合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及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指示,文章从实战化视角深入剖析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场地的内涵、特点及现状问题,通过多维度探索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构建及其建设策略创新路径,为军队院校实现“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27-05

中央军委2021年2月发布的《关于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决定》要求,加快军事训练条件建设,创新训练保障模式,创设逼真战场环境,开发先进训练手段。当前,军队院校在军事基础教学场地建设方面,面临理念、规模、布局、性能及保障体系与实战化教学不匹配的问题,这是军队院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内涵及特点

(一)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内涵

实战化教学场地专为打赢现代战争而设,依据战争内外环境和要素,模拟真实战场条件(场地、器材、环境、氛围等),全面满足实战化教学需求,用于对部队进行模拟训练、对抗性训练和检验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1]。因此,新时代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应紧密贴合现代化战争环境,构建与实战高度契合的训练条件,满足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的需求,全方位提升学员的战斗体能、技能与思维。新时代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是官兵备战打仗、教战研战的重要平台,是部队与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的重要舞台,是检验锻造过硬胜战本领的物质基础,是战斗力生成与转化的重要基石。

(二)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特点

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是军事训练的核心载体,是支撑训练活动的基石,对训练质量具有潜在影响,同时也是提升训练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应具备管理机构联合化、场地环境逼真化、作战样式信息化及实施监控可视化等特点。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样式,要求教学场地管理机构充当实战化联合训练的指挥中枢,统筹陆、海、空、火箭军等多军种或多兵种的联合组织管理,协调跨军种联合训练事宜,确保军队院校实战化训练场地的设计目标得以实现,从而有力支撑新时代强军目标。军队院校构建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目的是创造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通过模拟训练、对抗性训练和检验性训练等多种方式,快速提升部队的实战能力。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始终聚焦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不断提升训练条件的科技含量,精心创设与信息化战争相匹配的训练场地、环境与氛围,旨在从硬件设施与科技支撑两方面,共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应充分发挥院校信息资源的优势,运用虚拟现实、仿真、传感器等高科技,开发高效训练监控软件与系统,配备实用、精准、科学的可视化多媒体设备,实现全程的实时追踪与控制,提供全维度可视化界面,并及时准确评估训练效果,为后续训练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应充分结合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设置专门的联合作战模拟区域,以实现成果高效转化、育人紧密对接实战需求,并确保院校教学与部队实践深度融合。

二、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现状问题

(一)场地建设理念缺乏实战化元素

教学场地的建设理念直接决定其规模、布局、性能及后续的使用效益。对于军队院校而言,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作为关键平台,常侧重于教学任务与日常训练的保障,易忽视其提升战斗力的核心目标。不同的训练环境对学员实战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效果差异显著,缺乏实战化元素的场地难以保证训练成效。因此,军队院校在构建训练场地时,应紧密围绕实战需求,融入实战化元素,以切实增强学员的实战能力。

(二)场地建设规模缺乏模块化元素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教学场地功能多局限于满足基本教学训练需求,从而忽视了在属性、类别、层次上的统一规划与模块化建设,具体表现为:训练场地布局分散,缺乏综合规模效应;功能单一,未能实现多元化发展;性能可塑性不强,未呈现集成目标化的特点。

(三)场地器材应用缺乏信息化元素

训练场地器材的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场地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于提升训练质量、促进训练科学化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军事基础训练场地在全程跟踪、适时跟踪、实时评价、全程可控、全维可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训练效果评估多依赖于教员的主观判断,缺乏必要的客观数据支撑,难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需求,进而制约了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训练场地的实战化建设进程。

(四)场地运行机制缺乏科学化元素

军队院校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运行机制应坚持科学决策,全面规划职能分配,走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须规避盲目设置。当前的主要问题聚焦于两方面:一是规章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执行力不足,导致管理人员在场地运营中缺乏明确、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管理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管理多由军校内部自主承担,缺乏跨部门联合管理办公室、专业化管理人才及建设与管理一体化的系统架构,影响了教学场地的高效运行。

三、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构建

(一)实战化教学场地规划设计

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设计之初,应明确设计思路,紧密结合项目特性,并参考同类的场地设计。通过深入调研本单位现状,收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各方面的准确数据,分析数据并对不合理之处进行相应调整[2]。尽可能做到既能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现实矛盾问题,又能根据发展趋势超前设计好未来规划问题。在建设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时,需平衡教学任务与训练需求,同时融入“终身体育”理念,满足官兵及公众基于兴趣爱好的健身健康需求。此外,应强化环境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促进节能减排,并鼓励官兵亲近自然,走出场馆。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时代背景下,军队人员更应做出表率。

(二)实战化教学场地信息技术运用

军事基础实战化课目亟须配备信息化教学场地,以模拟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确保训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军队院校中,军事体能是基础,军事技能是灵魂。射击练习、400米障碍等军事体能与技能训练中,可引入电子通信装备,在夯实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增设相关设施与设备,不仅能提升训练效果,还能促进形成一套新的训练机制。此外,实战化教学场地应构建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将实战化情境融入日常训练,利用信息化设备精准记录训练参数,并据此建立实战化教学训练数据库,为教学、训练、演练、科研及保障工作等提供有力保障与参考。

(三)实战化教学场地运行机制

在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运行机制中,首先应设立由教学保障部门直接领导的场地管理办公室,以明确各办公室的职责,促进各司其职。其次,坚持走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精心规划场地布局,确保职能分布均衡。同时,完善各职能区域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再次,构建训练场地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分析及整合场地数据,使场地承训能力、建制构成及使用情况等信息可视化,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与高效利用。最后,通过整合各项制度,不断创新运行模式,确保场地在教学训练中发挥关键作用。

(四)实战化教学场地保障管理

在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保障管理上,应建立健全规范的法规条例体系,针对各职能区域,制定专项条令条例或规章制度,明确建设、管理及使用流程,确保高效有序运行。强化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同时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定期对场馆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以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保障场馆顺畅运行。针对教学训练场地使用频繁、损坏较严重的情况,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场地应细分责任区,并由保障部门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场地维修机制,确保场地持续有效使用。

四、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策略创新路径

(一)更新观念,牢固确立指导思想

军队院校训练场地是开展实战化教学的基本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应深刻认识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在教学改革与部队战斗力提升中的核心地位。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在教学训练中的广泛应用,已促使教学训练场地从传统的教学保障角色转变为推动教学训练改革的重要环节和驱动力。为此,军队院校应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紧密围绕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结合新时代强军目标及提升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指示,多维度、科学地规划并建设新时代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其次,应强化军事训练实战化场地的内涵建设,以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为载体,将练体能、练技能、练意志、练指挥、练作风相结合,确保实战化意识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最后,通过时事政治教育和军情研究,使学员敏锐洞察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始终保持战争警觉与准备状态,将实战化危机意识根植于心,作为军事训练的灵魂与动力,同步提升训练质量与部队战斗力。

(二)对位一体,系统构建场地体系

根据军委总部的实战化教学场地总体设计要求,场地建设需明确军事训练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路径。为此,需组织场地建设与教学训练领域的专家团队,就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的选址、建设规格、训练适配性及成本效益等关键要素,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论证工作。此过程应兼顾军队院校的现状与场地的长远规划,广泛吸纳院校场地使用者、管理保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旨在全面满足机关干部、教员、学员及战士的实战化教学需求,确保设施效用最大化[3]。

1.贴近实战,完善设计

一是利用外部的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模拟实战化环境。依据现有的断崖、残壁、地道、壕沟、河流等自然环境渲染战争氛围,突出战争的实战化境界。二是依靠场地器材构造更加逼真形象的实战化教学环境。根据实战化教学的标准和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将场地形态和场内设施有机结合,设置更加逼真的战场环境。三是战场氛围建设更加突出实战化。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制造融烟雾、气味、影像、声响等于一体的实战环境,以凸显战场的紧张氛围与激烈对抗。

2. 贴近实战,设“全”科目

依据单位的现有条件,合理选“点”,规范设“区”,充分划“段”。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应秉持综合性、高效性、实战性与安全性并重的原则。因此,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应侧重于区域性规划,通常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场地规模需足够容纳作战空间,实战化教学场地应具备高度综合性,可支持模拟训练、实战对抗、综合演习等多种训练形式。二是应遵循“就地训练”原则,减少受训者长距离机动,促进实战化教学与日常训练的有机结合。三是场地区域应选址偏僻,优先考虑远离居民区、环境艰苦的沙漠或山区,确保周边无密集人群,以保障训练安全与效果。

(三)勇于创新,积极引入信息技术

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中,首要原则是坚持信息主导。首先,应广泛采用高信息技术含量的训练场地和器材,通过嵌入、整合、附加等先进手段,对现有训练设施及器材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满足实战化教学与训练的高标准要求[4]。以400米障碍训练为例,鉴于其独特的军事基础实践特性,信息资源的研发需区别于常规理论与体育课程,依托微课、短视频等多媒体平台,巧妙融入声响、光效等信息化元素,强化实战氛围,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情境。同时,应着力增强实践操作的互动性,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与战争实例,精心构建多样化的作业集与案例库,以精准对接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其次,应加大信息研发力度,致力于创建能够缩短未来作战模拟距离的实验场地。军队院校应依据军事基础实践课程的独特性,创造性地研发一系列具备全程跟踪、实时评价、适时跟踪功能,全程可控、全维可视的信息化配套器材,努力打造缩短与未来战争距离的实验场地,并广泛应用于实弹实投、障碍超越、武装奔袭、武装泅渡、综合演训等实战化课目,以及射击、障碍、游泳、格斗等单项训练中。最后,应注重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的提升,以及效果评价与诊断功能的完善,为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及场地效能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四)与时俱进,科学规划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与成功运行的基石,它能够有效协调并规范场地保障人员与参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与行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因此,场地运行机制需与时俱进,科学规划。

1.厘清运行思路,完善管理体系

一是要设立联合管理部门或综合办公室,由训练保障部门牵头,联合政工、教务、安全等部门,明确和规范人员培训、职能划分、运行模式、管理机制及激励措施等,实现高效协同管理。二是要培养或引进场地管理维护专业人才,以确保场地管理维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同时明确职责划分,理顺管理关系。三是要强化领导责任意识,高度重视训练场地的建设、管理、维护、使用及评估工作,确保这些环节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促进各级部门协同努力,共同提升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水平。四是要加强对训管人员的监管,强化实战化教学意识,严格按照实战化要求组织教学与训练,并充分发挥各级骨干力量的主体作用,防止因管理不严格、不到位而出现秩序混乱等问题。

2.依据作战样式,推进联合作战

现代化作战的主要样式是联合作战。因此,军队院校及部队训练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现代作战要求,深入开展联合作战训练,加快推进部队的作战模式向现代化转型。军队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全面组织多层次、多类型的联合训练,以满足现代作战需求。联合训练机构是军队院校与部队实施实战化联合训练的“桥梁”,其建立是推行实战化教学的首要考量。首先,应完善联合训练机构体系,构建覆盖各战区、军兵种及军队院校的“自上而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其次,各院校及部队应建立实战化教学中心,负责规划训练计划方案并协调联合训练相关事务。最后,应构建院校与部队之间的联教联训机制,强化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军事教育训练水平的提升。

(五)瞄准转型,大胆改革保障模式

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应确立“实战化”这一核心标准,并兼顾“环境建设”这一重要考量,确保场地既符合实战需求又具备适宜的教学环境。临近战争的环境氛围对部队技术、战术的考验以及对单兵作战技术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个人心理的变化,而这微妙的心理变化有可能会严重影响部队的作战能力。因此,我们应瞄准转型目标,大胆改革保障模式[5]。具体而言,应紧贴部队实际与教学需求,明确岗位导向,实现“军民融合、区域联合”的训练场地保障模式;依托周边单位,构建区域联训联保体系,精准对接各单位实际需求,加大统筹建设力度,打破院校与部队间的壁垒;遵循统一规划、资源整合、联合设计、协同投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统一调配、优势互补、重点保障等措施,力求实现训练场地合理布局、充分满足训练需求,并促进多场地间的有效联动。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显著提升场地使用效益,建立常态化的场地共用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场地资源紧张等关键问题。

五、结语

开展实战化教学与训练是军队院校军事训练向“实战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和目标。军事共同基础教学场地作为日常教学与训练的主阵地,对于强化学员实战意识、锤炼军队实战能力、营造实战化环境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为顺应新时代军队院校军事基础实战化教学场地建设要求,军队院校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并探索创新的保障模式,旨在显著提升实战化军事训练场地的效能,确保其“实战化”特征鲜明,从而在提升学员战斗力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文,刘华文,梁捷.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5):235-236.

[2] 王丽娜,梅大双.军队院校教战一致实战化教学环境的构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5):62-65.

[3] 王文昌,刘玉甜.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场地建设的思考[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4):62-64.

[4] 孙国庆.实战化军事体育训练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3):17-18.

[5] 谢波,叶彦如.训练场建设如何聚焦实战[EB/OL].(2014-04-08)[2024-05-05].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408/c172467-24842238.html.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