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和探究

2024-11-02 00:00:00罗赟星陈君兰
大学教育 2024年20期

[摘 要]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中两支重要的队伍,均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当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力量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协同促进时,将形成最大的育人合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下,育人工作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诉求,解决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文章以解决研究生诉求——提高研究生待遇为实践内容,分析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路径,提出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各自优势、搭建协同育人载体等建议,以提高导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建立起两个群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09-04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1]。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的两支重要队伍,两者作为育人主体,均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由于岗位性质不同,导师和辅导员在育人方面各有所长,育人任务也各有侧重。当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力量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协同促进时,必将产生“1+1>2”的效果,形成最大的育人合力。

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下,育人工作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顺水行舟,方能顺势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时代的学生拥有新思想,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在物质、精神、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着多样化、个性化的诉求。了解研究生实际诉求,解决研究生提出的具体问题,不仅是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努力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的要求,也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本文以了解研究生诉求、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实践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路径的基础上,探究建立两个群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方法。

一、发现研究生诉求的渠道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生诉求具体为某高校的二级院系研究生提出的“希望提高助研津贴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这一诉求的发现,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

(一)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交流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会经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学生也较愿意与辅导员交流。在平日里与辅导员轻松的一对一交流中,学生们不时地表达出对当前研究生津贴待遇的关注,希望能够提高津贴标准,以缓解经济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导师是研究生的学业指导者,同时也是研究生待遇的重要主体——助研津贴的发放者,学生普遍对导师比较敬畏,因此往往心存顾虑,不敢直接向导师反馈此类问题。

(二)师生交流会

院系领导、导师代表、辅导员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的师生交流会是一种集体交流形式,能够集中反映出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辅导员在初步了解到学生期望提高助研津贴标准后,鼓励学生在交流会上表达心声:一方面,许多研究生作为成年人,希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学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导致一些学生及其家庭经济负担较重,部分学生反映目前的研究生待遇难以满足正常的生活开销。此外,相较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津贴显得尤为不足。

(三)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使得学生们的这一诉求得到了更为具体的量化体现。在院系进行的其他研究中,为深入了解影响研究生选择课题组的因素,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合作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其调查结果显示,近62%的研究生把导师发放的助研津贴水平作为自己选择课题组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多种渠道的调查结果共同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研究生们渴望提高助研津贴标准。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需求,更是学生对学术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学生希望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能有稳定的生活保障,从而能够更加专注于科研和学术探索。此外,对相关文献的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经济压力确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其影响程度位居影响因素前列。在王菊芳、赵员秋、金永东等人的研究中,学业、就业、经济压力成为研究生压力来源的前三位因素[3-5]。

二、解决研究生诉求的路径

近年来,多所高校已逐步提高研究生待遇标准[6],各地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政策,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部门于2021年8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沪教委高〔2021〕42号),指出将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从表面上看,提高研究生助研津贴标准能够改善学生的物质生活;从深层次看,这也是对学生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激励。就学生而言,减轻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可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心、宽松的科研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和自信地在学术的道路上前行;就学校而言,提高助研津贴标准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可以说,提升研究生的待遇,减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辅导员虽然不负责发放助研津贴,也没有权利制定研究生津贴的发放标准,但作为最直接接触学生诉求的教师,如何推动问题的解决,是值得辅导员思考的。这也是对辅导员履行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中“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岗位职责的要求。

为推动解决研究生待遇问题,辅导员应主动靠前,按照分析问题、调研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探索解决学生诉求的路径。

(一)以学生诉求为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研究生待遇由多个部分组成,根据本文所涉及的高校的情况,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奖学金、生活津贴、“三助”岗位津贴、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其中奖学金与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进展等各方面表现有关,属于竞争性奖励金;生活津贴由学校制定标准并直接发放给学生;“三助”岗位津贴包括助管、助教、助研岗位津贴,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只有少数研究生承担助管或助教工作,但是所有研究生均参与助研工作,由导师向学生发放助研津贴,发放标准通常由院系制定;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是国家和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的。为普遍性地提高研究生待遇,对于二级院系而言,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提高覆盖全体研究生的助研津贴标准。这需要抓住助研津贴发放者(导师)和接收者(研究生)两个关键因素。

(二)以关键因素为着力点,充分调研分析

辅导员分别与高年资导师、青年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调查访谈,主要内容涉及本单位目前实行的助研津贴最低标准是否应该调整、课题组为研究生发放助研津贴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培养类别学生(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博士研究生)的助研津贴最低标准提升幅度有何建议等。受访导师们表示,目前实行的助研津贴最低标准已制定实施多年,随着物价上涨,学生生活成本增加,当前标准确实难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应该有所提升,以便让学生安心科研;课题组考虑到科研经费、学生表现等因素,实际向学生发放的助研津贴有时可能高于院系制定的最低标准,但最低标准作为对学生最基本的保障,有非常重要的管理作用,也能体现院系和教师对学生关心和激励的态度;考虑到不同培养类别学生的修读年限和培养目标差异,导师们建议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的助研津贴应有所区别。

在广泛听取导师意见的同时,辅导员进一步对学生日常消费水平进行调研。面向涉及院系的所有学生发放的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每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区间的研究生占比接近47%,在2000~3000元区间的约占33%,其余研究生的每月生活费高于3000元。另外,辅导员还了解了同校相似专业和同城其他高校相似专业的研究生待遇水平。

(三)以调研结果为支撑,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所在地区物价水平、学生日常需求等因素,参考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待遇情况,结合不同培养类别学生目前的收入,辅导员与导师共同商议,提出了各类别研究生助研津贴最低标准的调整方案,提交所在院系审议。该方案是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和导师意见的基础上拟定的,兼顾学生的利益和导师的承受能力,有理有据,合理可行,方案顺利通过并落地实施。与原标准相比,新方案中硕士研究生的助研津贴最低标准提升了2倍,直博生和四年制博士研究生的助研津贴最低标准也相应有所提升。

提高研究生待遇诉求问题的妥善解决,与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沟通、携手合作密不可分。实践证明,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协作能形成较大的育人合力。本次实践并非针对个案的尝试,其形成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复制性,可推动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三、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和辅导员 “各自为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结合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EHiGk1R4zvZnEQaqa7/uhg==力解决学生诉求的实践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建立起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机制。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合作主动性

教书与育人是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完整内涵。教书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智慧的启迪,育人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和全方位培养。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辅导员是高校中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是其第一工作职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部分研究生导师仍然只是将自身定位为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上的指导者,并未意识到自己还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这一身份,认为思政教育是属于辅导员或者专业思政教师的责任,自己不便插手,甚至不想管。辅导员除思政教育外,还肩负多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事情多而杂,平时需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事务,较少与研究生导师沟通交流。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双方都需要在观念上认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主动性,对于涉及学生的事务,双方应积极TdS51Uap1b2Wo67oPoJhdw==交流,互相配合,提高合力育人的意识。

(二)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联动协作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客体都是学生,双方的育人目标一致,但是育人角度和工作方式各有侧重。实验室和课题组是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主要环境,研究生与导师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导师更容易察觉学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导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辅导员参与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是学生成长路上的身边人、知心人和引路人。学生遇到生活、经济、人际关系等非学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遇到的问题涉及导师或者课题组成员时,往往更倾向于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导师和辅导员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交流学生情况,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动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的方面、以各自的方式关心、帮助学生,以实现育人合力最大化。

(三)搭建协同育人载体,提高育人能力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上,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分属不同管理线,二者互相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为形成育人合力,需要搭建桥梁,加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第一,安排研究生导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尤其是安排从海外引进回国的青年导师兼任辅导员,在专职辅导员的指导下全面参与研究生教育中的党团班建设、评奖评优、社会实践、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为海归青年导师了解国内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提供平台,促使导师在科研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导师的育人理念、责任心和事业心从“学术指导”向“立德树人”进阶,导学关系从“学术共同体”向“育人共同体”迈进,使其教书更育人。第二,学生集体活动从传统的辅导员指导延伸到导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如辅导员邀请导师一起担任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辅导员组织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等。一方面,让导师们了解学生在学术以外的成长情况;另一方面,在导师指导和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引领师生共同树立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守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第三,举办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学习、增进了解,激发导师和辅导员的内在动力,发挥各自的育人主观能动性。第四,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事件,如奖助评审、优秀毕业生评审等,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参加;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事项,如寝室调整、学位申请等,确保导师和辅导员都知情,共同关注、关心学生的情况。搭建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育人平台,增加双方互动,除了能够促进双方了解和理解彼此的工作,还能让导师和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共同积累育人经验,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

四、总结

协同育人不仅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方式,也是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更是践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路径。本文以解决研究生提出的具体诉求——提高研究生待遇为实践内容,分析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路径,提出了建立两个群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期望能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2018-01-18)[2024-04-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2] 习近平.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 求是, 2019(1): 4-8.

[3] 王菊芳, 胡学莉, 夏广忠.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其缓解途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14-117.

[4] 赵员秋, 张玲娥, 潘志华.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1): 68-71.

[5] 金永东, 吴宇, 王进, 等. 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实证调查与分析[J]. 中国研究生, 2009(3): 41-43.

[6] 麦可思研究. “涨薪”!多所高校已提高标准[Z/OL].(2022-12-13)[2024-04-1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OG5U6IP05218435.html.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