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色彩斑斓,每到这时,我便会想起家乡的柿子。小时候,父母在堂屋门口一边种了一棵枣树,一边种了一棵柿子树,到了秋天,两棵树像比赛一样,看谁结的果子更多。要论数量,自然是枣树略胜一筹,满树的枣子把树枝都压弯了。不过要论个头,自然是柿子树胜,柿子像大红灯笼,让人见了心生事事如意的欣喜。
家乡的柿子有两种,一种在树上熟了,摘下来就可以吃,脆甜可口;还有一种,需要摘下来“暖”一段时间才能吃,我家院子里的这棵柿子树就属于后一种。柿子成熟后,父亲会用专门的工具摘树上的柿子,但每年父亲都会特意把最高处的几个柿子留着不摘。开始我不明白,父亲笑着解释,过些天天气就要冷了,像麻雀、喜鹊等鸟雀不好找吃的了,留着些柿子,给它们吃。
母亲把摘下来的柿子放进麦子囤里,说等柿子没有了涩味,变得又软又糯又香甜再吃,这个过程叫“暖柿子”。那些天,每次放学回家,我都要瞅几眼麦子囤。母亲安慰我说:“有些事不能心急,要耐心地等待时机成熟。”柿子终于“暖”好了,母亲把柿子一个个拣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柿子已经变得软软的,红色的柿子皮似乎吹弹可破,柿子肉又软又糯,香甜可口。母亲嘱咐我拿些“暖”好的柿子送给邻居们品尝:“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会加倍。”
一路成长,父母用柿子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长大后,我先是到外地求学,然后在异乡工作,接下来是结婚生子,现在秋天时很少回家乡了。但父母总会适时寄些家乡的柿子给我,这些柿子又大又甜,有温暖的亲情,有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