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探索

2024-11-01 00:00:00邓李君张航英文海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从物理教学走向物理学科育人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应把握物理学科育人指向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上升到育全人的“五育融合”培养的高度。实践上可以从系统论理念出发,以积分制为基础,在一学期的大周期内,通过目标有机统整、内容方式融合、积分项目优化、评价多元全面的育人路径,并把握好教学注重情境化、评价注重人本性、数据注重智能化的策略,为基于物理学科的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关 键 词 积分制;“五育融合”;物理教学;学科育人

引用格式 邓李君, 张航英,文海燕.基于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4(31):54-57.

物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物理学科育人存在四个方面的典型问题。其一,物理学科育人单纯聚焦于育智。其表现形式在于“育分”,学生“分分必争”,老师为“考”而教,不考不教,评价方式单一,往往仅凭着一张考试卷判断学生的优劣,不利于学生发展[1]。其二,物理学科育人具有片面性。表现为物理学科只育智、育德,或者只育德智美,忽视更上位目标的五育中的其他因素。其三,物理学科育人没有系统性。表现为教师只重视课堂育人,忽略作业、实践活动等物理学科育人内容,只重视某个阶段的育人,没有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统筹规划,缺少积分制等评价手段,育人趋于碎片化。其四,部分物理教师探索积分制育人,但未能全面深刻认识到物理学科育人的目标和内涵,积分制往往局限于考分、课堂纪律等几个简单项目,缺少科学性。

一、物理学科育人的科学内涵

育人的科学目标应该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超越学科的人的综合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它的上位概念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整体性发展[2],它指向人的成长,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我性成长。饶杰腾认为学科育人是以全面塑造、培养人为旨归,统整知识、情感、意义、实践四个方面的过程[3]。“新课标”从物理学科角度出发,所规定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无疑是物理学科育人的主要内容和集中体现。但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毕竟是着眼于学科,它主要聚焦育智、部分育德育美,对育劳和育体较少关涉。另一方面,德智体美四育虽然有各自的专门学科教学,但这样的五育培养显得各自为战,并不融合,缺少培养完整人的合力。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综合性,包含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并从不同方面指向学生的完整生活与全面发展[4]。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既要在五育各自学科中实施五育,又应该在所有学科中融入和渗透五育的目标,用“五育融合”的方式在所有学科中参与学科育人,使学科育人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超越学科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双重目标,这样才能培养整全的人。因此,物理学科育人的科学内涵应该是以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并在此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物理学科内容有效融入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基于五育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路径

良好的学科育人需要考虑学科五育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阶段性、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采用系统论的理念指导学科育人路径。美籍生物学家贝塔朗非提出了系统论,他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5]。系统论提倡以整体的视角,关注系统之间、系统与组成要素以及系统与外在环境的普遍联系。笔者经过思考和实践,从系统论出发,将物理学科育人路径进行统整,形成如下育人路径(如图1)。其中,目标是“灯塔”,它指引着物理学科育人的正确方向。内容和方式是“旅途路线”,它决定了物理学科育人的效率。积分项目是“工具”,它确保了物理学科育人的质量。评价机制是“催化剂”,它决定了物理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以及效果达成度。

1.目标有机统整

基于物理学科育人内涵的科学认识,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应该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基于物理学科的五育目标有机整合,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6](如图2)。在图2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三者主要在物理育智中体现,物理育智的目标指向培养理性的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态度与责任主要在物理育德、育劳中体现,其中物理育德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的人,物理育劳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人;物理育体和物理育美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体现较少,属于学科外的综合核心素养,其中物理育体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物理育美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育合力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将五育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统整,教师在规划物理学科教学时就有了超越学科的更高视野,对教学的设计就会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内容、方式融合

厘清物理学科育人目标后,就需要对物理学科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规划、统筹。实践中宜采用前述系统论理念,对一个学期的物理教学做出整体规划和统筹。以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九年级开学前,对九年级整本物理书内容进行规划,规划时可以借鉴教科书、教参、教辅以及多媒体资料等,全面梳理物理学科育人中德、体、美、劳的素材,寻找一些融合内容。传统教学设计关注对单一知识点的设计,而新的素养目标则意 味着教学设计要从对一个知识点或课时的设计转变为对一个大单元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 能更好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以下是笔者对九年级物理一个学期的大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统整思考(见表1、2)。

其一,笔者将整个学期的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大单元主题串联不同的章节,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统整,并梳理了四个大单元的育人重点(育智是每个大单元的主体目标,表中忽略),每个单元对德智体美的育人目标各有侧重,因为“五育融合”并不是要求每节课每个单元都体现五育、齐头并进,而是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变化、顺势而为。其二,一个学期的物理课育人方式需要统筹思考。笔者基于新课标提出学科须拿出10%的国家课时用于跨学科及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将一学期的物理育人方式归纳为“三个一”“两个常规”“一个选做”。“三个一”指的是一个学期开展一次跨学科实践活动,活动课时为6~8节课,开展一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开展一次实验操作考核。“两个常规”指抓好常规课堂、常规作业这两个物理学科育人主阵地。“一个选做”指学生须从物理社团课、参观实践、物理竞赛、科技比赛、物理学科节活动五个育人项目中选一个参加。其三,通过对育人内容和方式的深度统筹、整体规划、有机关联,保证了物理学科育人目标和内容方式的协同一致,能够使素质教育落地,落实五育。

3.积分项目优化

物理学科育人目标、内容、方式明确后,采用何种手段落实,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积分制是联结物理学科育人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的纽带。积分制是源自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评价内容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和激励性[8]。从系统论出发,依据前述育人内容和方式,教师可以系统规划,深入研究常规课堂、作业等每一个积分类别,根据每个类别的实际特点,合理设置五育维度的积分项目,通过积分考核表、积分量规等积分管理支架,依据不同积分类别的特点,灵活采用纸笔评价、表现性评级、作品评价等方法,记录好每个学生的积分(见表3)。

例如,在常规课堂类别中,教师可以从课堂育德纪律维度、课堂育智的表现与操作等维度、课堂育体的健康安全维度、课堂育美的思维设计维度、课堂育劳的劳动观念维度设置常规课堂积分考核表。

4.评价多元全面

(1)合理设置各类积分权重,形成“积分—评星—兑奖”的全面评价机制

其一,合理设置各类积分权重。钟启泉教授指出,评价上要改变以传统的书面测验为中心,改变单纯利用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应该展开多种评价方法,例如学生的手工制作、社会调查报告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发展与成长[9]。物理学科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全面发展绝不是唯智唯分,因此要科学地设置上述积分类别的权重,考核后合成每个学生的总积分。笔者实践中的积分类别和项目权重设置如下:一是按百分制从六个大的类别上给予每个类别不同的分值,期中期末考试这个类别是育智,占60分,体现物理学科育人的核心任务。其余四个常规类别每类均为10分封顶。选做类别属于加分类别,最高加10分;二是每个类别里面,德智体美劳每个维度项目分值相等,例如常规课堂中,每个维度均为2分封顶。三是阶段性总结积分时,例如期中考试后,还没有考核的类别(例如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等)则按该类别满分计入学生积分。以上权重设置,即充分考虑了物理学科育智为主的本质属性,又考虑了德智体美劳在每个类别中的同等重要性,做到了主次分明,科学合理。举例来说,小明在常规课堂中获得了8分,常规作业获得7分,期中末考试合计获得90分,跨学科实践活动得6分,实验操作考核得85分,则其总积分=8+7+90×0.6+6+85×0.1=83.5分,由此可见,在物理学科育人的积分制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下,该生的总积分83.5分是低于应试成绩90分的,因而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展现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发展情况,避免了传统评价的唯应试取向,符合新课标和时代发展趋向。

其二,形成“积分—评星—兑奖”的全面评价机制。学生总积分出来之后,一是可以按照总积分设置物理之星、物理进步之星、物理学科德智体美劳单育之星等,利用期中、末考试后的阶段性表彰,给学生颁发相应奖状;二是可以建立两套积分兑奖机制,从总积分以及各育单独的积分入手,给学生发放积分卡,达到一定的分值后,给学生兑奖,激励学生。兑奖方式有两种,一是精神奖励,例如达到一定类别积分的,可以兑换免三次物理作业、和校长共进午餐一次、当一周物理科代表等。二是物质奖励,学生直接拿着积分卡去学校内的奖品自动储物柜兑取商品,例如笔记本、公仔、物理课外书、太阳能小车等。

(2)评价主体“四结合”、评价功能“两结合”,评价彰显多元化。

其一,评价主体“四结合”。积分制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四类,依据不同的积分类别有所不同。例如在常规课堂、作业类别中,通常由教师、学生组长、科代表进行评价,在跨学科实践活动及选做的参观实践等活动中,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验操作考核及期中末考试中由教师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积分评价的科学性,分解了教师一人评价的压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评价功能“两结合”。评价功能上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在一个学期的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结合,比如至少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学生总积分的奖惩,每周一次对学生常规积分进行诊断和奖惩,每月进行一次常规积分的总结,在学年的尺度上,须汇总折算一学年的学生总积分,进行总结和表彰。二是注重相对评价和增值评价的结合。学生总积分的评价既要在横向相对比较的基础上遴选物理之星等优秀学生,又要把握纵向维度,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对每个学生进行增值评价,发掘学生在学科五育方面的进步,反思不足,挖掘进步空间。

三、基于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策略

1.注重情境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情境教学流派以情智交融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他们快乐、高效地学习[10]。物理学科知识产生于不同的情境,学科教学和育人脱离了情境是不可想象的,积分制也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发挥特有的作用。情境化的物理课堂、跨学科实践活动等能够让学生具身体验、相互合作,在情境中获得实践,教师才能在润物无声中育德、育美、育劳、育体,并进行基于学生真实性发展的积分考核,获得真积分、真进步,反之则容易让积分考核掉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2.注重发展性

基于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须把握育人为本的理念,一切的考核,不是为了打压学生,限制学生,而是指向学生的不足,聚焦学生的发展。教师须充分利用积分制这个工具,从每周、每月、每学期和学年的物理积分中,检视一些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学生个性化交流,寻找后期改进的办法,可以思考多样灵活的措施,例如可以“出借”一些积分给学生,限期让学生通过弥补性措施“还上”积分,补上短板,获得全面发展。

3.人工智能辅助数据采集和处理

人工智能乃至机器人教室辅助上课,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时代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必然趋势。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模式,需要很多的数据支撑和处理,具有一定的额外工作量。实践中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未来教室等科技发展的力量,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提高效率,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在常规课堂积分项目中,可以通过智慧教室系统软件,由系统自动抓取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表情——讲话、睡觉、发呆、看课外书、积极回答问题等,在德育方面进行自动化的加分和扣分,并自动录入学生的课堂考核表中。

基于积分制的物理学科育人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给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的借鉴。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文中提供的积分项目和计算权重还有优化和努力的空间,并非最优,在后续的物理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探索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

[2] 周伟波,陈信余,陈继红.高中物理学科育人:模型、现状与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52(16):1-7.

[3]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4] 朱宁波,王志勇.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科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1(12):35-43.

[5] 曾广容,易可君,欧阳绪清,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5.

[6] 董美双,许瑞熙.“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学理科园地,2023,19(03):43-44.

[7] 田薇臻,崔允漷.单元设计的三大模式:从学科到超学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05):62-72.

[8] 任方方.指向生态素养提升的“积分制”评价实践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40(04):50-56.

[9] 钟启泉.课程评价: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03):3-6.

[10] 王灿明,王雪纯.三十年来中小学情境教学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24,53(05):118-13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