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普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像老朋友一样抚摸着一条小蛇。
这条小蛇和手指差不多细,安静地匍匐在他的手心,青绿的颜色像极了郭光普身后浓密的树林。如果没有屏幕上“该行为存在风险,请勿轻易模仿”的提醒,或许有人会误以为这条毒性颇强的竹叶青蛇并没有什么攻击力。郭光普用树枝轻轻地撬开小蛇的嘴,向镜头展示毒液的来源——两颗细长尖锐的毒牙。
这条视频成了郭光普抖音账号上最高互动的一条。有人在评论里说“这蛇真漂亮”,还有人回忆起了自己被蛇咬的经历。作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教授、上海生态学会理事,他今年入驻抖音,注册了“不刷题的郭教授”账号,发布动植物相关的科普视频。
大家喜欢看壁虎、天牛或者独角仙在他手上爬来爬去,而他总是充满笑意,仿佛刚刚扫过皮肤的是小猫小狗毛茸茸的尾巴。
“野外写进他的基因程序”
回想起第一次抓蛇的情形,郭光普说自己远没有视频中从容。
那时他刚上大学,在野外实习的时候第一次尝试捏起一条蛇,他用脚踩着,用木棍压着,确认蛇头“压瓷实了”,才敢紧张地把蛇捏起来。等他松手的时候,发现蛇已浑身僵硬,“感觉蛇都快被捏挂了”。
虽然有点狼狈,郭光普却满心欢喜。他发现,在野外能一边玩一边学,一举两得,这应该是学习的最佳姿态之一。
郭光普从小就爱玩。他的老家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地面上形成了很多沙岗,小时候的郭光普总是爱去沙岗上的灌木丛摘酸枣吃,一路吃回家。
后来上了小学,他印象最深的还是玩。抓知了,用卖知了壳的钱拿去买冰糕;捉鱼摸虾,被黄颡鱼的鳍棘扎到脚;摘苹果时碰到马蜂窝,被弄得满头包,奶奶心疼地用丝瓜藤的汁液涂抹他的头消肿……
那个时候,郭光普不知道“玩”也能成为工作,他一心想学计算机专业,后来却被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录取。但也是“歪打正着”,考研时,郭光普本想学基因工程,整出个转基因玩意儿,结果却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
读生态学博士时,有一次,他去舟山群岛研究獐的行为,为调查方便,骑着自行车沿着岛转,累了就往地上一躺,听着海浪,“看云聚云散,听鸟语花香”。拍了无数张照片之后,他才想起来自己是来收集数据的。后来,导师问他:“你在野外玩得很开心吧?”郭光普只是讪讪地笑,心想“真的很开心”。
学校放假了,他习惯背起包跑去野外科考。于是,视频里的他常处在自然的场景中。他在西藏墨脱的丛林中寻找羚牛,在腾格里沙漠与蹦蹦跳跳的五趾跳鼠相逢,在天目山和中华蟾蜍、螽斯、鸣鸣蝉亲密接触,在大理的猛禽保护中心观察红角鸮,在澜沧江边解说丽叩甲……
短视频里六万个朴素的好奇心
郭光普的儿童科普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年。
这个平时忙着给大学生上课的教授,一到周末或者假期,就跟中小学生们“玩”在一起。他跟孩子们趴在地上玩蝗虫,把蚊子放在自己手臂上观察怎么吸血,还把手指放进小壁虎的嘴里,都是为了给孩子们介绍动物的神奇和可爱。
从今年年初开始,这些场景都被录成小视频,搬上了抖音。“我想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生存的,而他们自己也是其中美丽的一员。”在郭光普看来,生态学其实是一种关系学,人们只有找到自己在关系网中的位置,才能拿出态度,做出行动。
“我满怀深情、诚恳地希望所有父母都能为孩子打开这扇神奇的窗户,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我希望父母能够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下定决心,制定一份计划,把一只紧紧握着孩子的手松开,然后交到大自然这位伟大老师的手里。”
“这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观点,也是我的。”郭光普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