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的形成和发展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密切相关。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豫剧便是其中之一。豫剧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风格朴实粗犷,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豫剧的剧目内容广泛,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反映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豫剧的流传和普及,不仅丰富了黄河流域的文化生活,也对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豫剧保护工作梳理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以下简称省非遗中心)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豫剧的保护单位,10余年来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开展了一系列豫剧保护工作,为豫剧的资料挖掘、整理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
2010年 10月,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豫剧”被作为全国的试点项目之一,由省非遗中心承担采集录入工作。为推进和落实该项工作,省非遗中心组建了执行团队,截至目前,共采集资源348.7G,查阅光盘 200多张,查阅文字档案 300多卷。有效录入声频资源3条、视频资源 6条、图片 500条、文档 85条,合计 594条、3.88G,并作为试点工作的优秀案例赴北京在全国试点工作会议上交流展示。
豫剧传统曲牌录音录像
省非遗中心作为豫剧项目保护单位,陆续开展了豫剧《老牌子》《老点子》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从曲牌整理到进棚录音,再到完成制作,历YeVc7PHNJb/OEKzFavDGSw==经4个多月。共抢救录制唢呐和丝弦曲牌 130多首(个);锣鼓类的曲牌,包括豫剧早期的身段锣鼓、唱腔锣鼓和传统曲牌中的锣鼓点子等近 400首(个)。这些濒危的老牌子、老点子,均以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声频、视频存储技术手段记录存档。
豫剧保护系列丛书
根据豫剧项目的保护规划,省非遗中心启动了《豫剧保护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由省非遗中心组建编辑部,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艺人访谈,再梳理编辑成册,最终,共编纂《豫剧·祥符调》《豫剧·豫东调》《豫剧·豫西调》《豫剧·沙河调》《豫剧·大高调》《豫剧·老牌子》《豫剧·老点子》《豫剧·老本子》8本专著,约 307.4万字,已由河南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豫剧传统剧目抢救复排
为了抢救和保护豫剧经典传统剧目,为后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土壤,省非遗中心启动了豫剧传统剧目的抢救复排工作。抢救记录了一些早期的豫剧传统剧目,尽可能还原记录当时的表演程式、声腔音乐以及舞台美术和演剧风貌等。一是在全省各地市排查了目前仍能上演,或经过抢救复排能够演出的老传统剧目。二是组织豫剧界资深专家,对各地市报来的传统剧目(目录)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定、筛选。三是组织专家到各剧团调研、看戏、说戏,并邀请戏曲导演为其指导排练,对一些传统技艺已经丢失和走样的剧目或表演、声腔等做了修旧如旧的恢复。共抢救、复排豫剧经典传统剧目《反五关》《司马貌告状》《白莲花》《黄金婵》《卷席筒》等 28部。
豫剧传统剧目的剧本收集
为了抢救豫剧传统剧目,省非遗中心联合商丘、开封、洛阳、濮阳等市非遗中心共同开展了对豫剧传统剧目的再次抢救收集工作,通过实地调研、挖掘抢救、专家审核,共整理出濒临失传或已失传的传统剧目剧本179部。
豫剧音配像
省非遗中心学习借鉴京剧音配像工作的成功经验,启动了豫剧音配像工作。在全省范围共精选出豫剧各流派名老艺人(含民间名老艺人)的经典传统唱腔(包括全剧、折子和唱段)数十段,其中有视频选段 20个,时长 127分钟 30秒;声频选段 44个,时长 304分钟 13秒。使许多豫剧老艺术家的仅有声频的经典代表剧目和优秀唱段得以配上视频,让一些濒于失传的剧目得到保留和再传,为豫剧的传承、传播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豫剧像音像
根据豫剧保护规划,省非遗中心于 2021年启动了“豫剧经典传统唱段像音像工程”,参考京剧和其他剧种像音像工作的做法,选取了河南省18位当代豫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56段近 490分钟,运用现代影音技术手段展现艺术家的舞台风采和当代艺术创造成果,以演员给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留下了生动、鲜活、高质量的艺术资料。
截至目前,省非遗中心做了大量豫剧保护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体量大、资金投入高,实施较困难,虽是地方豫剧院团难以实现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但也离不开地方豫剧院团的支持。
地市豫剧发展现状简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豫剧的文化根脉,2024年 5月,省非遗中心成立了工作小组,主要赴豫剧发展历史较久、院团数量较多的商丘和濮阳对豫剧的发展现状开展了田野工作。
为保证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数据能够真正为下一步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提供支撑,工作小组选择直接与传承人所在院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当地院团演职人员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工作现状、剧目排练和演出频次等情况,并与院团团长就豫剧面临的问题、在非遗保护及传承中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或模式等进行了研讨。经梳理,院团基本现状如下:
商丘院团基本情况
目前,商丘共有国营豫剧团 12个,剧团演员年均收入在 2万—4万元不等。这些豫剧团常演的剧目有《包青天》《浣纱记》《打金枝》等传统剧目。
其中,规模较大,传承情况较好的是商丘市豫东调传承保护中心(原商丘演艺集团)。该中心现有演职人员 108人,其中财政供给 60人,包含国家一级演员 7名、二级演员 17名、三级演员 36名;所有演职人员中,30岁以下有 2人、30—40岁有 25人、40—50岁有33人、50—60岁有27人。
濮阳院团基本情况
濮阳共有国营豫剧团 2个、民营豫剧团 26个,演出多在濮阳一带。这些豫剧团常演的剧目有《血溅乌纱》《包青天》《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
其中,规模较大,传承情况较好的是濮阳市豫剧团。该剧团成立时有编制 80个,机构改革后,现有编制77个,其中在编人员 42人、编外用工 35人。在编人员年龄在 35岁以下有 2人、45岁以下有 5人。编外人员工资 2000元左右,与在编人员工资收入差距较大。
豫剧院团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与这些院团的主要负责人和部分演员交流研讨,工作小组梳理出院团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现状,他们面临的问题有较高的统一性,具体如下:一是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引进不通畅。目前,剧团普遍未能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优秀青年演员流失,传承群体出现年龄断层。年轻一代因经济效益不佳、就业难度大、技艺学习艰苦等因素,对传统戏曲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现行人才引进政策门槛较高,导致出现“符合条件者不会表演,会表演者学历不高”的困境。编制数量不足也是多数县级专业院团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编制与演员收入直接相关,编制问题不解决,演员缺乏归属感和收入保障。例如,商丘睢县豫剧团有五六名优秀演职人员,尽管随团演出多年,但编制问题仍未解决,他们出于生计考虑,均有转行的意向。
二是商业化演出市场空间小,演出不足,收入减少。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减少,新媒体手段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形式造成巨大冲击,传统戏曲受众群体大幅缩减,且主要为老年人。受此影响,传统戏曲演出市场较为惨淡,导致戏曲院团收入不断减少,甚至无法承担演职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障,不少院团已名存实亡。
三是国有院团生存状况堪忧。第一,国有院团普遍办公条件较差。以商丘为例,多数国有院团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排练厅,道具、舞美、音响设备落后,而这些都是保障演出质量和效果的基本条件。第二,资金不足,运转困难。大部分院团仅能保障演职人员的基本工资,由于待遇过低,导致许多青年人才另谋出路。
四是现行体制机制落后。国有院团肩负传统戏曲演出传播和保护传承的双重责任,但现行体制机制与戏曲当代传承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院团的生产经营力不从心,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艺术生产方向不明确,主要依赖政府购买开展艺术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离开送戏下乡、节庆演出等公益性活动,院团难以为继,市场活力激发不足。
豫剧未来发展方向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院团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功能相对齐全的排练演出场所,加强国有院团保护传承中心和基地的建设,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提供基本保障。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多方面支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为演员提供更好的创作和表演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提升整体艺术水平。
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奖励激励机制。第一,对在艺术创作、剧目编导、文艺演出、文化研究等戏曲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引进高质量人才;通过“以团带班”的模式培养人才;通过各类赛事活动选拔人才,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为豫剧艺术的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时代进步中汲取动力和营养,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创作、生产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新作品。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豫剧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是加大传统戏曲的宣传推广力度。第一,加强对戏曲工作的指导和扶持,为振兴繁荣豫剧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培养中小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持续推进豫剧在社区等活动的开展,使受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第二,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对豫剧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宣传推广活动,让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是架起地方高校与豫剧传承人和院团之间的桥梁,共同开展传承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综合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畅通戏曲进校园的渠道和方式,将传统戏曲带入高校,推动河南传统戏曲传承有序。通过政企、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也能够为豫剧艺术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新一代的戏曲爱好者和传承人。
豫剧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迁、吸收多元文化、创新艺术形式的过程。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需要继续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要整合多方资源,为豫剧项目和各级传承人提供更多的理论研究、宣传展示、人才培养、作品创作的平台和机会,通过这些措施,让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丰富我国非遗宝库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