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合肥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打造“文里文气”合肥,既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又融入现代生活、彰显时代特质,使文化成为合肥亮丽的新名片、复兴的新动力。本文分析了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意义,以及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自信和底气,并提出了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措施。
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打造“文里文气”合肥,是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定与一种确认感。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合肥这座城市来说,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合肥自身文化认可和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经过数十年,我们党对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完善。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每座城市的努力,合肥这座城市也必然要为建成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微观上来说,打造“文里文气”合肥是合肥文化强市建设及把合肥建设成安徽文化中心的要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已经跻身“万亿俱乐部”,成功打响了创新之城的美名。但是,合肥城市能级不高、对安徽全省辐射带动作用不大和文化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伴随着合肥的发展。相比其他省会城市,合肥尚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队列,合肥的文化影响力还存在短板,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任务迫切。
在成功打造“科里科气”的创新之城后,如何进一步将合肥打造成“文里文气”的文化之城,亟待破题。所以,从合肥自身的发展规划和要求来看,打造“文里文气”合肥是必由之路。
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自信和底气
合肥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征明显,文化实践成果众多,这是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自信和底气。
地处江淮要冲的合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巢湖文化、江淮文化、军事文化、包公文化。
巢湖文化:巢湖最早见于《尚书》记载的“商汤放桀于南巢”,距今已有 3600多年。20万年前的银山智人遗址、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巢氏构木为巢”“陷巢州”等历史典故,巢湖之畔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庐剧”“洋蛇灯”“粉蜡笺”,烟波浩渺的巢湖西岸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三河古镇,巢湖北岸典型的“九龙攒珠”格局古村落张家疃村,包拯、周瑜、刘铭传等历史名人……历经数千年,巢湖为合肥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宝藏。
江淮文化: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使这里成为南北和东西文化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就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无数文人墨客驻足于此并吟咏这里美丽的山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景观和无尽的文化情思。
军事文化: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春秋战国时吴、楚相争,还是三国、南北朝、宋金南北对垒,合肥均是一个完整的军事战略攻守之城。如三国时期,曹操 4次亲临合肥,在教弩台训练士兵,并修建曹魏新城,和东吴在这里展开斗争。他们的活动在合肥地区留下大量遗迹,因此合肥又有“三国故地”之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淮军文化遗存独具特色,如中庙的淮军“总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柘皋镇的李鸿章当铺,庐江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丁汝昌故居和墓园,肥西紫蓬山区的“淮军圩堡群”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术鉴赏价值,“淮军文化”已成为“三国文化”之后的合肥文化中的最显著文化。现代,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也在合肥留下了众多的战争遗址、故事。
包公文化: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被称为“包公”“包青天”,其铁面无私、公正严明的形象深入人心,是清官和廉政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拯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合肥,留下了许多故事。合肥有包公祠、包公园、包公墓、包河,合肥地铁还设置了反映包公廉政文化的主题站点和包公卡通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合肥,处处都能看到包公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合肥文化资源丰富,不胜枚举,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也让合肥的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显著特征。
一是合肥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距今 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合肥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 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厚。
二是合肥文化以水为魂、天人合一。合肥地区以巢湖为核心,内连诸河,外通长江,良好的水环境,使合肥地区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生态环境优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网络。合肥地区灵山秀水遍布,国家级森林公园冶父山、大蜀山分布于此,紫薇洞、仙人洞在此点缀,这些涵盖了以水为魂的合肥文化,显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三是合肥文化广纳百川、兼容并包。坊间戏言合肥“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是因为合肥位于皖中,承东接西、交汇南北,东西文化、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汇合,所以合肥之合,有聚合、融合之意。再者,因自然灾害及战役,大量外来的移民进入合肥,带来不同的文化与合肥文化碰撞融合,合肥文化广纳百川,兼容并包。比如从合肥的美食文化来看,这里既有符合北方人面食口味的下塘烧饼,又有以稻米为主食的三河米饺;合肥人的酒桌上既有婉约的“你随意”,又有豪爽的“炸罍子”。
四是合肥文化敢为人先、突破创新。敢为人先、突破创新一直是合肥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合肥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1978年 9月 23日,合肥肥西县的山南小井庄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合肥不断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我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世界第一台 VCD、光量子计算机,等等。如今,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示范点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之城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合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安徽省文化发展政策,在文化发展和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众多实践成果。
一是文化场馆建设气势惊人。文化场馆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对话的重要阵地。搞好这个阵地建设,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一座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合肥拔地而起。渡江战役纪念馆入选合肥十大地标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安徽创新馆以实物为主角,辅以声、光、电等手段,阐述合肥的创新文化。
二是文化产业生气勃勃。合肥形成了以智能语音、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合肥拥有 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4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家文化上市公司,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科大讯飞等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合肥蜀山区成为全国首批 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三是文化旅游市场朝气蓬勃。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合肥打造曹魏新城遗址公园、包公园、李鸿章故居、李克农故居、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安徽创新馆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三河古镇获评国家 AAAAA级旅游景区,淮河路步行街、罍街、金大地东西街、明珠广场风情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庐江云里安凹获评首批全国甲级民宿,环巢湖及环城近郊乡村文化休闲旅游蓬勃发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满足了人们多样的生活需求,推动了合肥市文旅市场的蓬勃发展。
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措施
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特征、文化实践成果众多为打造“文里文气”合肥提供了底气和自信。打造“文里文气”合肥要抓住以下 3点。
一是牢记群众需求,抓住“文里文气”的根本。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也在持续上升。所以,合肥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更多高品质文艺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另外,合肥也要均衡城乡文化的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不仅打造城市文化圈,也要打造乡村文化圈,使文化发展的成果让更多人享有。
二是加强系统研究,夯实“文里文气”的基础。加强对合肥文化的系统研究,摸清家底是打造“文里文气”合肥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合肥文化研究成效较为显著,但是系统化、整体化研究合肥文化的不多。因此,合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系统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如高校、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地方相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合肥文化的研究,梳理各种文化发展脉络,拓宽研究思路,扩大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另外,可以加强一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问题的研究,如加强合肥文化专题研究,重点做好合肥文化与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加强合肥文化与合肥的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等;推进具有合肥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遗产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等。
三是增强科技赋能,把握“文里文气”的关键。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最突出的城市气质、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最显著的文化符号。打造“文里文气”合肥需要与
“科里科气”相互交融,加强科技赋能文化的发展,这是打造“文里文气”魅力合肥的关键。合肥可以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打造文化发展的“吸睛点”,如在文化场馆内使用人工智能、虚拟场景等科学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用新技术讲述文化故事,展现合肥魅力。也可以依托合肥文化,聚合专业力量,利用科学技术,以创新品牌思维,打造文化精品,如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中,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首次将AR技术应用于实体场景,借助 AR技术,《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得以生动再现,站在大雁塔上与现场观众对诗、共舞,以李白视角,带领全国观众共同游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等地标建筑,感受沉浸式互动的魅力,同时享受精美的视觉盛宴。合肥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对合肥传统文化精华部分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让其更满足现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践行文化强国使命担当,是合肥的使命,也是每个合肥人的使命。
本文选自“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HFDXKT202410)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2024年度科研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