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黄河文化在公共艺术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本文深入探讨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时代价值,分析当前黄河文化公共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推动黄河文化与公共艺术的有效融合。
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时代价值
公共艺术视域下,黄河文化既可展示中国文化的历史深度,增强地区民众的文化自信,又能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多元时代价值。
展示中国文化历史深度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公共艺术的介入下,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传播与诠释,使黄河文化可以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从而极大地促进公众对这一地区文化历史的深入理解。
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其活动场所除了传统艺术馆与展览厅外,更广泛地融入公共空间及日常生活中,如城市广场、公园和街道等。在黄河流域的多个城市中,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壁画、雕塑及各式装置艺术美化了城市环境,也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这些艺术作品使黄河的历史故事得以讲述与重现,从古老传说到古代文明再到近代变迁,每一次的艺术展览都让观众在不经意间与这些历史故事相遇,从而激发了公众对过往历史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
公共艺术还具有教育及社会整合的功能,各类公共艺术项目的推行,促进了社区文化交流,助力了社会的文化整合。在黄河文化的多样化展示中,公共艺术为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提供了共同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公共艺术视域下黄河文化重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现代艺术的形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增强地区民众文化自信
黄河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全球化快速推进和文化日益多样性的当代社会,地区文化面临众多挑战。公共艺术以创新的形式展现黄河文化,不仅重现了地区文化特色,还激发了当地民众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公共艺术项目通常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从艺术创作到展览布置,每一环节都需要社区成员共同参与,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教育和文化认同的构建活动。比如,当地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参与一个以黄河为主题的壁画项目,通过重新诠释黄河文化符号,增强社区文化联系。
此外,公共艺术的广泛可见性也使其成为传递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黄河沿岸的许多城市布置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雕塑和装置艺术,黄河文化的象征性元素由此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本地文化符号,逐渐内化为一种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比如,黄河沿岸城市在公园或河滨步道上布置艺术装置,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与艺术作品亲密接触的机会,也让黄河故事及其象征意义获得新的解读和传播。
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黄河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理标识,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多样化展现,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得以提升,从而增强了黄河沿线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公共艺术项目,比如,雕塑、壁画等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景观,也创造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摄影景点,对游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当黄河文化的各类元素通过艺术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中展示时,它们便可以转化为讲述地方故事和展示地方特色的活跃媒介,从而使旅游体验不局限于表面的游览,而是成为一种深入体验和理解地方文化的过程。
以黄河文化为背景的艺术公园或文化村的开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了与艺术家交流、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这些体验深化了游客对黄河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其参与感和满意度。同时,公共艺术的引入推动了当地酒店、餐厅和纪念品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此外,公共艺术的精良设计不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还将其转化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品牌,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了城市的独特形象。
因此,从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公共艺术对黄河文化的展现无疑增强了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游客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文化体验,也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活力,从而展现了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
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困境检视
当前,黄河文化公共艺术存在活动资金不足、缺乏文化创新活力以及公众参与度较低等困境,影响着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进一步发挥。
活动资金不足
黄河文化公共艺术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极大,涉及创作、维护和展示等多个环节,而这些资金往往难以凭传统的文化资助或政府预算来满足。公共艺术项目因其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质,通常投资回报率较低,降低了私人资本的投资意愿。资金的缺口不仅制约了艺术项目的规模和质量,还可能影响到艺术作品的持续维护和相关文化活动的常态化运作。在此环境下,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计划难以实施,或难以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和艺术展示效果,最终影响黄河文化的广泛传承和推广。
缺乏文化创新活力
黄河流域富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观众期望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当代社会现状和价值观,偏好那些带有创新元素的艺术表现。但目前公共艺术的呈现多局限于传统认可的文化符号与表达模式,缺少创新性和新颖性,限制了公共艺术在吸引观众及在文化传播和教育方面的潜力,并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造成不利影响。公众的参与度较低虽然黄河文化底蕴深厚,但当代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此外,部分公共艺术项目在设计和实施时未能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还有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未能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及实际体验有效融合。因此,即使这些艺术作品在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表现出色,也难以吸引广泛的公众参与,从而导致公共艺术项目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教育功能降低,不利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突围之策
建立多元资金筹集机制
要推动黄河文化公共艺术项目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第一,实施政府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模式,有效地引入私人资本和企业赞助。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私人企业对文化艺术项目进行投资。
第二,通过艺术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筹款及进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可发行文化金融产品,比如,发行文化债券或建立文化发展基金,并向公众开放,为投资者提供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为艺术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三,利用众筹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广泛覆盖率吸引小额多次的资金支持。众筹不仅是筹资手段,也是一种促进社区参与和文化宣传的工具,有助于增强捐助者的参与感。
第四,设置艺术专项基金,特别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专项基金,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鼓励更多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
第五,自我筹资。艺术项目可通过票务、商品销售、版权交易等商业化运作方式进行自我筹资。比如,设立公共艺术展览门票,售卖与展览相关的纪念品、艺术品复制品等商品,以增加收入。同时,利用数字媒体的广泛覆盖和便捷性,以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复制和在线展览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推动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要推动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发展,还需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第一,应重视传统艺术元素的现代化转化,使其不仅在形式上吸引现代观众,在内容上也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项目团队可采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如数字艺术、互动装置艺术等,将黄河文化的传统符号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比如,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通过智能手机或专用设备,在观看传统文物或艺术品时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增强体验的互动性和教育性。
第二,可举办跨界艺术活动,比如,举办艺术与科技的展览、艺术与音乐的融合表演,以拓宽黄河文化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第三,艺术项目还应主动与地方企业及国际艺术组织探索合作机会,比如,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到黄河流域开展创作,从而引入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增强黄河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第四,地方政府应为本地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机会。政府可定期组织工作坊、讲座和研讨会,邀请艺术与文化领域的专家讲授最新的艺术趋势和技术,有效提高艺术家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黄河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以互动式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要推广黄河文化公共艺术项目,可通过组织实施互动式活动,以吸引公众的参与。
第一,设计互动式展览和体验活动,显著提高参观者的参与度和体验质量。对此,项目方可开发基于触摸屏和虚拟现实(VR)的互动展览,让参观者可通过直观的界面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历史和艺术,甚至亲自参与古代黄河文化场景的再现,从而使参观者通过沉浸式体验更深入地理解黄河文化。
第二,举办艺术工作坊和文化节。项目方可在黄河沿线城市定期举办黄河文化艺术节,邀请艺术家现场创作与黄河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并开设工作坊,以便让公众可以在欣赏艺术创作过程的同时,亲手体验制作传统工艺品或现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第三,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策略推广黄河文化的公共艺术项目。项目方可建立专门的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有趣内容、艺术活动预告和互动话题,吸引更多网友的注意和参与。此外,还可通过这些平台举办在线互动活动,比如,虚拟艺术展览、在线研讨会和文化知识竞赛等,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也能参与黄河文化的学习和讨论。
第四,为了持续吸引公众参与,项目方还可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将黄河文化的教学融入课程中,开发专门的教育项目和学习材料,并鼓励师生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研学,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黄河文化,提升师生对黄河文化的兴趣。
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黄河文化公共艺术项目缩短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黄河文化得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面对资金短缺、创新不足和公众参与度低等挑战,本文提出了利用多元资金筹集机制、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增强互动性活动等多种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参与,也有赖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的广泛支持及合作。未来,黄河文化公共艺术项目应持续探索更符合当代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本文选自:“公共艺术视域下黄河文化的视觉建构研究”(编号:2023BYS037)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