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青铜器以装饰动物纹为主要特征,龙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表现较少的题材。本文从龙和龙文化出发,介绍龙文化的源流及其文化内涵,并以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馆藏中独具特色的龙文物为例,探究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在促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龙和龙文化
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龙为祖,唯龙是尊。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体长且威严,上天入水,兴云降雨,以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存在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吉祥的化身。龙的形象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如同黄河与长江,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更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
龙,作为 12生肖中唯一虚构的神异动物,它的身上凝聚了兽的野性、人的悟性和神的灵性。关于龙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如蜥蜴说、鳄鱼说等,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者猪首之说。龙,代表着风雨、丰收和神秘的力量,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中,我们可以窥见龙的影子,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人们对龙的敬畏与崇拜。
在距今 8000年前、位于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成为中国龙的最早实物证据。这个巨大的龙形堆塑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全长近 20米、宽近 2米,形象生动,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被考古界誉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这件器物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1980年,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盘上的龙,已经非常接近后世流传的龙。这些 4000年前的龙,至少是 3至 4种动物形象的集合体,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
随着龙形象的演变,龙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在商周时期,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呈现出神秘抽象的特点,被称为“夔龙”,商代的夔龙形态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龙的形态逐渐从神秘抽象向粗犷雄健转变,出现了“飞龙”与“行龙”的形态。战国时期,龙纹已经不再狰狞,还被赋予了权力、吉祥、和谐等更多象征意义。汉代以后,龙从先前的神权象征上升到皇权象征的高度,其不仅是神秘的神物,更是皇家的标志、权力的象征。隋唐时期,龙的身体逐渐强健且神气十足,龙的形态也逐渐成熟,刚柔并存且动感十足。进入宋代,龙的形象更加细长纤秀。元明清时期,龙的形态更加复杂华丽,既有华丽的宫廷风格,也有朴实的民间风格。到了元代,对龙纹的使用有了严格规定,双角五爪的龙纹为宫廷内部专用,民间只允许装饰三爪龙、四爪龙。如今,“龙”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
非遗、民俗里的龙
除了很多遗址中发现有关龙的文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风俗中,仍有相当多的龙元素。在民俗文化中,有“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赛龙舟”,吃龙须面、品龙须酥、喝龙井茶等习俗,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龙文化,已深深融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第一,建筑上的龙。龙元素在建筑中运用得相当广泛,有龙檐、龙柱、龙吻、龙壁等。各种各样龙的造型增添了这些建筑物的庄严和肃穆之感。这些建筑物上的龙形象,象征着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物大门外正对着门作为屏障的墙壁叫影壁,谐音“隐避”,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其中以九龙壁最为尊贵,象征着皇家权利,位于北京的双面九龙壁,因影壁上雕刻有 9条龙而得名“九龙壁”,每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壁华美秀丽,蔚为壮观。
第二,器皿上的龙。漆器、陶器上的龙纹也较为多见。陶瓷器上的龙纹起源于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龙纹由最初的简单粗犷,慢慢变得精致细腻,尤其体现在青花瓷上。元代青花上的龙纹通常为白地青花,龙身细长,矫健有力,体态轻盈。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具有代表性。
第三,书、画、印中的龙。历代书法名家手下的“龙”字,各种字体形神兼备,韵味十足,无论是张旭、颜真卿、王羲之、苏轼作品中的龙,还是敦煌写经、秦篆以及居延汉简中的龙,都是对龙神态的生动表达。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洛神神女所驾的龙舟是以龙拉车。它勇猛、矫健,拥有高大伟岸的身材、强大无比的力量,它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是福瑞、神灵以及权力的标志。除了书、画里的龙,印章玉雕上所刻的龙同样不容忽视,它代表了一种威武和庄严。
第四,服饰上的龙。自秦汉之后,龙的图案被统治者所用,成为皇权的象征,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在衣服上绣龙纹,以显示自己高贵的出身。皇帝衣服上所绣的是最显著的“五爪金龙”,象征真龙天子的唯我独尊,皇帝的“龙袍”除了领子和袖口的龙纹之外,全身一共绣有 9条龙,其中里襟所绣的升龙,穿上身的时候是看不见的。两个肩膀上的龙纹前后都可以看见,因此,皇帝穿上龙袍之后,无论从前面看,还是从后面看,都有五条龙,巧妙地暗合了皇帝拥有“九五之尊”的地位。
第五,文化习俗中的龙。舞龙,也叫舞龙灯或耍花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每逢佳节,民众会通过舞龙表达对节日的庆祝、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水上民俗活动,在南方普遍存在,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龙舟竞赛彰显出奋勇争先、挑战自我的龙舟精神,表现了民众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身影,无论是在剪纸、刺绣、配饰上,还是在各种手工面塑和泥塑上,都留下了龙的印迹。
龙文化的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龙文化的源流
龙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而崇高的存在,与天地万物的生成、水文化的崇拜等紧密相关。例如,《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此外,龙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读方式。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龙文化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例如,在广东和福建等地,盛行盘龙舞和舞龙游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龙文化活动。而在台湾,庙宇中的龙图腾和灯会等传统活动,则体现了人们对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龙文化的文化内涵
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神兽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标志之一。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龙象征着力量和权威,在神话传说中,龙被描绘成强大的生物,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龙象征着智慧,在神话传说中,龙被视为智者,被认为能启迪人们的思想;龙还被视为幸运和福气的象征,代表着未来和希望,进一步丰富了龙的文化内涵。
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宗教等紧密相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龙的形象在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中都出现过,例如长城、故宫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中华儿女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只要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的精神。龙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在艺术、工艺、音乐、舞蹈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例如,绘画、龙舞和龙灯制作等。
装饰龙纹的鄂尔多斯青铜器
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其复杂巧妙的图案构思、独特的造型和饱含生活气息的艺术表现力而享誉海内外,其中,尤以装饰动物纹样的表现手法最具显著特征。在这些动物纹样中,有虎、羊、马、牛、兔、蛇、猪、狗等多种形象。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也有一定数量装饰龙纹的器物,比如,双龙纹金饰片、龙首青铜带饰、双龙纹青铜带钩、龙形铜匕、团龙形青铜饰件等。
战国双龙纹金饰片
战国双龙纹金饰片(图 1),长5.3厘米,宽 4.8厘米,厚 0.3厘米,重 8.5克,为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这件金饰片用薄金片锤揲出浮雕的双龙图案。龙重点表现头部,造型似牛头,犄角伸向前上方,尖端略卷曲,躯体简化为铰索状,爪齿锐利,两龙头方向相悖,身体相互缠绕,以成组的平行弧线纹表现翻涌的波涛或腾云驾雾,造型别致,构思新颖。龙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表现较少的动物题材,它对于探索中国早期北方民族的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国龙形铜匕
战国龙形铜匕(图 2),长 24厘米,宽 2.3厘米,厚 1厘米,重 91克,鄂尔多斯地区出土,为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铜匕整体呈龙形,微弯,一端为圆雕的龙首,一端略尖。铜匕周身装饰连续的三角纹和竖线纹,内外两缘有小圈环,造型别致,制作技艺精湛,应是特殊场合下使用的仪礼类器具。
西汉团龙形青铜饰件
西汉团龙形青铜饰件(图 3),直径 10.6厘米,厚 1.5厘米,重 242克,为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饰件整体呈圆形,龙首刻画清晰,环眼,长吻,背鳍短小而弧突,龙身满饰短斜划线,肌肉迸现,尾尖弯折。饰件中间、边缘各有圆孔和椭圆孔。
战国龙首青铜带饰
战国龙首青铜带饰 (图 4),长 5.6厘米,宽 4.8厘米,厚 0.5厘米,重30克,为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带扣为两个“ C ”形龙首组成的双扁环形式。龙首两两相对,身躯弯拱,面部清晰,为侧面形象,卷耳,圆凸目,长喙尖锐,向下勾曲,耳后有带状背羽。身躯变体简化,光素无纹。此带扣装饰的动物纹饰似龙似鸟,具有不同动物特征,应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形象。其整体上与格里芬式动物有相似之处,却又具有中原文化因素,可见其文化的多样性。
战国双龙纹青铜带钩
战国双龙纹青铜带钩(图 5),长 15.5厘米,宽 2.5厘米,厚 2厘米,重 70克,为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带钩呈长条形,钩身甚长,表面以中间圆凸为中心,左右对称双龙纹,龙首向外,凸目,短吻,身躯绕圆凸相互交缠。钩首短小,作简化的兽首形。
综上所述,装饰龙纹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虽然并不多见,却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从中可发现来自中原地区、西伯利亚、西亚以及黑海北岸地区的文化因素。可见,来自欧亚大陆的诸多文明在此产生了交汇,并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同时,鄂尔多斯青铜文明通过与欧亚大陆的诸多文明不断碰撞、融合、交流,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