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其主要目标是以公园化管理运营促进重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文旅服务、科学研究等。在 2020年 10月 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包括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内的 5个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跨区域的重大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地区协同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黄河沿线的 9个省(区),其建设目标是要构建黄河文化价值体系、地标体系,以沿黄古都文化、黄河山水文化和黄河治理文化为主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最后一环,具有黄河入海的重要地理位置意义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对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建设开发,不仅能够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助力以东营市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整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完善、提升黄河流域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渊源及其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
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其入海位置发生过多次明显变化,因此,黄河三角洲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和冲积扇规模也呈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目前,学界公认的关于不同时代黄河三角洲的界定主要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对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应以涵盖古代、近代、现代黄河三角洲范围的广义黄河三角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即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的近代三角洲和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的现代三角洲为主要区域,不断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带文化廊道建设,将黄河三角洲视为一个整体文化区域进行开发利用。历史上,古代黄河三角洲地域跨度很大,黄河三角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结合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单元。
黄河三角洲拥有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其文化起源是伴随着黄河下游优越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农业文化,由于所在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偏僻,该地文化没有受到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而是基于本地东夷人创造的原始农业文化。随着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在黄河三角洲区域都有明显的发展。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的黄河三角洲文化逐渐融入齐文化当中。随着制盐业、渔业、工商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灵活务实的文化特征,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兵圣孙武就是齐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英杰,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以来,齐文化日益衰微,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以儒学为主的多元文化在黄河三角洲不断融合发展,涌现出诸如文学家东方朔、一代贤相范仲淹等一批文化名士。
近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更成为哺育红色文化和革命志士的沃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河口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早在 1926年,广饶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将一本《共产党宣言》带到广饶县刘集村,成为黄河口地区早期党组织的重要学习资料。1941年 1月,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挺进垦利永安,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开辟了垦区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顽的经济封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在垦区建立红色通讯社、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学校等机构,各路英才齐聚黄河口,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团结抗战求解放的红色新文化,有鲁北“小延安”的美名。
到了现代,在长期开采石油资源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石油文化,即胜利文化。胜利油田广大干部职工在恶劣环境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石油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拼搏创新的精神文化为核心,以代表现代石油工业设施的工业景观为外在物质表现,以党领导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行为文化为支撑的石油文化,成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文化印记。
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的 地理分布与开发建设现状
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现实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从南至北大概形成了 3个特色鲜明而又相辅相成的文化区。
在三角洲东北部的黄河口地区,以黄河口湿地文化为主轴,以湿地的独特地理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农垦文化、盐业文化为人文特色,发展形成了黄河口湿地文化区。近年来,东营市在黄河口大力推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风景道和重点文旅融合区,深化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完善自驾车营地、公路驿站,建设黄河河口河务局治河文化园、黄河三角洲渔洼顶点公园,改善县区道路交通,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湿地文化开发和文旅融合发展。
黄河三角洲中部是以东营市主城区东营区为主体的现代城市文化区,也是黄河口文化发展、向外辐射的大本营。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更要优化主体城市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开发。东营市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服务业。2022年 6月,东营市出台《东营市促进文旅消费激励措施》,通过举办东营旅游发展大会,加快度假综合体、综合商业体建设等方式,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并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努力形成规模效应。
黄河三角洲南部地区,由于黄河淤积和海陆变迁形成陆地的时间相对较早,该地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区。经过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现了数十处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在古建筑方面,广饶县城西北方遗存的关帝庙大殿,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山东省最早也是唯一现存的宋代木结构殿堂式建筑;滨州市惠民县的魏氏庄园,建于清代晚期,浓缩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民间民俗,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此外,这里还有五村遗址(俗称普救寺)、孙武祠等传统文化遗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刘集党支部也建设于此。
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品牌建设 及未来开发的路径
当前,黄河三角洲建设历史文化品牌,应以湿地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和石油文化为代表,着力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
第一,打造湿地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是最具有黄河口地域特点的文化品牌,也是与黄河文化公园建设相契合的文化标志。2021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入海口时指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要统筹协调推进黄河口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黄河口国家公园的投资力度和建设力度,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湿地博物馆、“生态之盒”,实施恢复湿地调水工程等。另一方面,加快湿地创意文化开发,打造黄河口大闸蟹、利津水煎包等黄河口地域特产品牌,建设文创超市,打造具有黄河口特色的文化符号产品,不断拓展黄河口生态文化知名度。
第二,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仅滨州市和东营市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项。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吕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以陈官短穗花鼓、虎斗牛、鼓子秧歌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舞蹈,以董永传说、蒲姑城传说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传说以及大量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俗等,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要将丰富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第三,打造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基地。依托革命老区,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红色历史文化开发的重点。通过活用本地文化资源,整合地域内蕴含红色元素的展览馆、旧址、纪念馆等革命文化阵地,打造集宣传、教育、保护、研学等于一体的革命文化基地,对于拓展黄河文化的内涵、建设当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打造石油文化品牌。多年来,以“胜利精神”和“胜利文化”为核心的石油文化品牌已然成为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要以胜利油田为创新主体,依靠地方政府全方位支持,将石油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努力打造胜利文化品牌。从胜利油田的历史发展、重要节点事件和相关文化内涵中挖掘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意文化,打造一批有意义、有历史、有文化、有产品力的代表性文创产品。不断提高黄河口人民对石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油地融合发展,增强石油文化的延展性。
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创新融入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思考
如何将黄河三角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开发,促进黄河入海口文旅知名度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激活“黄河文化基因”,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议题。
第一,深挖黄河文化三角洲历史文化的渊源,形成文化发展合力。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是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早年的文旅开发中,往往将黄河三角洲文化孤立地进行开发利用,忽视了其作为黄河文化整体中的价值。随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提出和建设脚步的加快,应当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渊源,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文物古迹、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依托,加快推进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交流创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中筑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基,将黄河流域空间范围内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合力,连接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二,利用网络广泛宣传,讲好黄河入海故事。2023年,东营市政府编制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建设实施方案》《东营市全域旅游提升规划(2020—2035年)》,以政策支持切实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统弘扬黄河文化。拍摄了一系列诸如《黄河入海流》《大河之洲》《大地油魂》等优秀影视作品;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融媒体直播,建构城市IP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黄河口文化的传播力,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
第三,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黄河三角洲作为千里黄河奔流入海的最后一步,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发展变迁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黄河文化廊道中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未来要进一步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打造黄河文化保护利用先行区、示范区,对于整合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推动沿黄城市文旅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