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率直接关系着存贷款业务的规模。在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下,银行存贷款利率呈现出市场化的特征,对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具有较大的影响。文章在阐述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并从存款、贷款两个角度,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积极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并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从而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扩大银行存贷款规模,增加银行经营效益,推动银行的持续稳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业务规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存贷款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类型,其对于商业银行的效益增加和稳步运作具有深刻影响。在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开展中,利率是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可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具有了市场化发展的特征。就利率本身而言,其是银行货币交易的价格,在经济低速发展阶段,通过对利率的管制能稳定资金价格,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若继续由国家进行利率管制,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此背景下,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发展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利率的市场化发展对于商业银行存贷款等货币交易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的影响,以供参考。
1 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1.1 国际利率市场化
在国际金融发展中,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出现,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引起了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分析这些金融危机事件可知,其发生与脆弱的金融环境具有较大的关系。一是在传统的金融环境下,国家对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作用较为突出,部分管制措施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偏差,扭曲了金融价格;二是整个金融领域的监管工作较为混乱,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德、日、韩等国家开始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工作,在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中,这些国家纷纷放开了金融管制,金融利率市场化、自由化进程加快,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了深刻影响。譬如,在历史上,美国曾出现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一时期超过三分之一的银行倒闭,为度过此次危机,美国发布了“Q条例”,通过该条例对银行的存贷款进行限制;在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对此,美国逐步放开了Q条例,推动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发展[1]。
1.2 国内利率市场化
2013年,我国全面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具体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二是取消金融贷款票据贴现的管制,当时机成熟时,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也不再限制。而在存款层面,从2014年开始,我国调整存款利率的上限,将基准利率从1.1倍调整到1.2倍;到2015年5月,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到1.5倍,同年8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到10月时,央行决定不再对金融机构设置存款利率上限。自此,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
从2019年开始,我国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在坚持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同时,同步建设LPR机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全面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2.1 促使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和业务转型
尽管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曾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益,但随着利差放宽,商业银行对这一业务的热情有所冷却,转而倾向于中间业务的拓展,以寻求更为稳健的增长路径。然而,随着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净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的主导作用日益削弱,同时利率波动的风险加剧了竞争压力。若不进行业务模式革新,实现客户群体多元化以及业务结构优化,部分银行可能会在息差收窄的趋势中面临生存挑战USWy+oFw5h8jO3bLA2dA43oVfYrtp0jw1gvrYiPgPC4=。这种压力倒逼商业银行不得不加速金融创新的步伐,强化其自主定价策略,以适应新市场的瞬息万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对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深度的提升。
2.2 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增大
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挑战日益严峻。首先,我国银行业的资金结构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长期稳定的定期存款占据了存款总额的绝大部分,而贷款却以短期为主。这种“资产长、负债短”的格局意味着当利率波动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可能因利差收缩而受损,加剧了期限错配的风险。其次,利率波动的不对称效应也对银行构成挑战,如贷款利率下降时,尽管吸引新客户,但固定存款利率不变可能导致净利差收窄,进一步侵蚀利润。最后,客户行为的利率敏感性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随着利率波动,客户可能会调整他们的存款和贷款选择,这要求银行灵活应对,以防止潜在的收益流失。
2.3 经营环境保护状态不复存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首先,利率市场化打破了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权逐渐转移到市场手中。银行不再能够依赖固定的利率政策保护其利润空间,而需要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自主定价,这意味着银行在定价策略上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需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精准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其次,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受到挑战,银行必须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定位其业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吸引和留住客户。
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作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存贷款业务的开展受利率的直接影响。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此背景下,选择2014至2020年国内上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银行利率调整实际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业务规模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2014年至2020年,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尤其是商业银行,到2020年时,其总资产规模达到262.47万亿元,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与自身存贷款业务的合理设计具有较大关系。
在分析商业银行金融资产规模的基础上,要探究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规模的影响,还需考虑利率市场化自身的特征,即利率市场化本身具有不可量化的特征,对此可将其作为虚拟变量,通过对银行存款额、银行贷款额等解释变量的控制,准确地评价该虚拟变量对存贷款规模的影响。
按照时间序列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在实际分析中,为避免数据出现大幅度变化,消除数据伪回归问题,还需要尽可能地选择自然数作为研究数据,以此来消除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本研究所选用的指标不仅包含存款金额、贷款金额,而且涉及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以及存款金额对数等 指标[3]。
3.2 实证分析
3.2.1 对存款的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不论是银行贷款业务开展,还是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均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此时,银行需要通过提升存款利率的方式来吸引客户存款。2013年,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保持在10 %左右,发展到2020年,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调到30 %左右。在一些乡镇地区,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变化较为明显,其中活期存款的利率变动范围维持在25 %~30 %,而定期存款的利率变动为45 %~50 %。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数量增加,存款资金总量也在持续扩大。
要注意的是,从2023年开始,为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大行开始下调存款利率。在此背景下,国内多家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开始下调存款利率[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随着利率下调会有所减少,但在短期内,这一变化特征尚未完全显露出来。
在统筹各家银行总资产规模、利率要素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数据作回归分析,可知利率市场化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究其原因,在于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各家商业银行均会在效益允许的范围内上调自身的存款利率,以此来抢占市场份额,吸收更多的存款,确保商业银行资金的稳定性。
3.2.2 对贷款的影响
在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银行的贷款利率具有两极化发展的突出特征。受此影响,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负债业务成本。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利率波动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若商业银行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受此影响,一些商业银行会选择减少贷款额,以此来提高自身资本的充足率,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上有较多的群体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较大,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仍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故而贷款利率也出现涨幅。
4 基于利率市场化影响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开展措施
4.1 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加强经营过程管理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内在要求,能为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基于存贷款业务开展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管理时,需将利率定价管理作为重要控制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更多地吸收存款,部分商业银行提升了存款利率,但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经理利润下降。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拓展负债来源,以此来增加议价空间,寻求安全性较高的负债,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项目,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国家强化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产权改革工作,重视股份制改革工作开展,并且需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经营目标,在提升贷款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不良贷款率,并在贷款与存款业务开展中引入激励机制,提升自身的运营效果。此外,商业银行需要在经营中严格控制自身的经营成本,现阶段,为有效地控制自身的经营成本,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调整自身的业务开展模式。
4.2 重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大力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以此来拓宽商业银行的盈利渠道,为存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开展中间业务还需要重视以下要点: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重视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积极发展独属于本行的专属理财模式,形成良好的中间业务开展模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重视中间业务类型的丰富,开展代理证券、保险、代收费用等中间业务,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4.3 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存贷款业务中,商业银行极易因存贷款定价不合理引起资产流失问题,给自身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对此,商业银行需要重视风险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立足存贷款业务实际,做好风险要素的识别、监督、分析和防控工作,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需要。另外,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时,商业银行需要建设利率风险衡量和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除分析利率敏感缺口外,还需要做好风险价值评估工作,并且应重视本行经济价值压力测试,准确实施经营过程审计管理,以此来实现自身经营成本、效益、风险控制的有机统一。
4.4 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
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活动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还需立足存贷款业务实际,做好专业管理人员的有效培养。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优化调整自身的人才招聘方式,准确使用校园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网络招聘等多种方式,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员到本行工作,满足业务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开展业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涉及存贷款业务、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职业素养等,提升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5 结语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收窄,这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效益空间,商业银行仍需对自身的存贷款业务开展方式进行系统优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只有深刻认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积极创新存贷款业务开展方式,加强经营过程管理,准确开展中间业务,并在控制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同时,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有效扩大存贷款业务规模,增加银行经营效益,推动商业银行的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海峰,朱莉莉.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影响研究——基于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环境[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6):24-31.
[2]田国强,尹航. 利率市场化、存贷款价格竞争与商业银行异质性风险——来自动态面板模型的证据[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3):70-78.
[3]黄琨,杨千帆,陈芃.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流动性创造——基于“表内外”双视角的实证研究[J]. 金融监管研究,2022(2):1-15.
[4]杨德贤.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北方经贸,2023(2):89-92.
[作者简介]戴振光,男,广东梅州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行,中级经济师、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银行存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