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公众十大用药提示,提醒公众规避用药误区。
提示一:慢病不能只囤药,定期复诊莫迟疑
有些慢病患者认为用药以后感觉不错,一直吃药就可以了,为了方便就只囤药吃药,而不按照要求定期复诊做检查。其实,如果患者长期自行用药不复诊,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往往容易延误病情。
以2型糖尿病治疗为例,控制血糖稳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复诊并进行相关检查。
提示二:控制血压要坚持,随意停药伤身体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有些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或擅自长期停药,或断断续续用药,却不知这样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高血压患者只有坚持长期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因此,不符合停药条件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打消停药的想法,坚持服药。
如经医生判断确实可以减药的,减量原则为缓慢平稳减量,以避免血压波动或反弹。如果是联合用药,应优先进行减量,而非先减掉其中1种药物。如血压保持正常在6个月以上,可先将原有药物剂量减成最低维持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为中高危组等高血压患者,完全停药的可能性不大,建议在心血管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提示三:颈动脉斑块高发,严加防控别大意
颈动脉是人体的主要动脉之一。颈动脉斑块是指动脉内层的胆固醇、钙盐、纤维蛋白等物质在血管壁逐渐沉积形成的一种病变。当颈动脉出现斑块时,就如同血管被石子堵住了道路一样,血液无法正常供应,出现头晕、头痛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若斑块一旦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堵塞远端相对比较细小的血管,则会导致脑卒中。
虽然颈动脉斑块高发、频发且危害大,但只要有效防控、合理治疗,部分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是可以改善的。
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第二,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要积极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
第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是实现斑块逆转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0毫摩/升以下,多数斑块将不再继续增长;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5毫摩/升,大多数富含脂质的动脉斑块可以逐渐缩小。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基石。颈动脉斑块导致≥50%的血管狭窄,是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明确指征,无论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如何,都应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多数患者应长期乃至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是抑制斑块增长的有效措施,间断用药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提示四:正确认识肥胖症,盲信神药不托底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总含量增多或者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18.5千克/米2为体重过低,18.6~23.9千克/米2为正常体重,24.0~27.9千克/米2为超重,BMI≥28.0千克/米2为肥胖。
减重时,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用营养+运动+心理等综合生活方式科学减重。确须使用药物减重时应遵循医嘱,仔细权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滥用减肥药物存在安全风险。目前还没有所谓既没有副作用又不会反弹的减肥药,肥胖症患者切勿盲目跟风自行用药,以免适得其反,伤了身体。
提示五:老年肝肾功能减退,谨慎用药方受益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及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地衰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能力降低,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所以,应更重视老年人用药安全。
老年人用药可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合理化 选择疗效确定、能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的药物,并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一般不推荐4种以上药物配伍使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尽量选择有“一箭双雕”效果的药物,避免同时服用具有相同作用或相同副作用的药物。
剂量个体化 老年人用药应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佳疗效的治疗剂量。《中国药典》中明确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应使用成人剂量的3/4,一般也根据年龄、体重、体质等情况,以成人用量的1/5、1/4、1/2、2/3、3/4顺序用药。不可一味增加剂量,以防药物蓄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同时,要注意加强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
提高依从性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常记忆力下降或多病共患,需要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且复杂,对医生、药师交待的服药方法易遗忘或混淆,从而导致用药错误(忘服、误服,甚至过量服用)。对此,可将用药方案的复杂性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