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4-10-31 00:00陈洁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10期

【摘 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等。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在培育学生审美感知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方式,通过戏剧实践实现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化理解与感受,从而提升其审美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为此,教师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从导入、教学过程与评价等方面来解决现有的教学障碍,促进学生审美感知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审美感知;核心素养;教育戏剧;小学音乐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深刻阐明了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关键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立德树人。音乐教学应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步入健康、积极的审美殿堂,循序渐进地提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综合能力。《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凸显了小学音乐课程在美育工作中的基石作用,更强调了其在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等核心素养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教育戏剧是指将戏剧方法、技巧和形式融入教学,让学习对象通过戏剧游戏、角色扮演、戏剧训练等戏剧实践,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它能鼓励学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探索音乐世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进而提升审美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本文将围绕导入、教学过程与评价提出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审美感知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导入时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审美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可采用“听觉实验”“定格画面”等教育戏剧手段,构建富有戏剧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戏剧场景中,运用多感官进行深入感受。

(一)听觉实验

本文里的“听觉实验”并非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实验,而是可以理解为教育戏剧中可能会融入与听觉相关的元素或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上的“听觉体验”或“听觉训练”,它们运用声音场景模拟,构建音乐形象,唤醒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其主动探索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学生在深化对音乐情感表达和结构的理解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鉴赏力。

例如,在201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以下简称“老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课中,以《海上风暴》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境表演和戏剧元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音乐活动。他们携带自制小乐器,如沙锤、鼓等,合作排练出一场独特的“打击乐交响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闪电劈裂、海浪汹涌和细雨纷纷的声效,将海上风暴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他们分角色扮演船长和水手,通过敲击、摇晃等动作模仿船上的各种声音,为表演增添了真实感。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和结构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二)定格画面

“定格画面”在教育戏剧中又称为“静态画面”或“定镜”,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将某个戏剧情节或人物状态以静态成像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师生有机会对这个典型画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教师可将这一理念巧妙地移植至音乐教学领域,即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和意境,用静止无声的身体造型“雕塑”出音乐的视觉形象。随着音乐变化,学生调整造型,展现音乐的动态美。这一策略让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音乐,将抽象音乐转化为直观画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学习202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唱游·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家来劳动》时,学生通过集体创作“劳动情境定格画面”,体会音的长短,不仅加深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还提升了音乐欣赏与创作技能。整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表1所示。

二、教学中强化表演体验,促进审美浸润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接下来,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等策略,实现让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的目的,让戏剧元素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部分。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戏剧表演,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则是情感导航者,引导学生深入音乐情境,与音乐作品建立情感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全面感受音乐的情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审美感知等核心素养。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作为教育戏剧中的常用手法,主要让学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进入戏剧性的情境,以此来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情感、行为以及故事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通过故事讲述、即兴表演、剧本创作等方式,可帮助学生深刻领悟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文化,使师生共同成为音乐故事的参与者,深化学生的洞察力,从而全面提升其感受和理解美的能力。

以老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课《波斯市场》为例,教师扮演导游的角色,学生则化身为游客。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瞬间转变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波斯街道场景。在虚拟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本课音乐结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音乐要素的认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仅感知音乐的律动,还通过表演和创作,自由表达对音乐和生命独特的理解。师生互动入戏,深度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从而深化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表演中自由表达个人对音乐的解读,激发他们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二)肢体默剧

在教育戏剧中,“肢体默剧”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它强调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道具等非语言手段来传达情节、人物情感和故事主题。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肢体默剧”的形式,将旋律和节奏转化为非语言的动作和表情,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音乐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方法不仅使音乐教学更显生动有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感知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感觉转化能力,丰富了审美体验的层次和广度。

如在教学老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晨景》时,教师可采用“肢体默剧”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联结,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首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他们想象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接着让学生识别和讨论不同的音乐要素,并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影响他们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引导他们体会乐曲所表达的大自然之美和丰富情感。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并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创编一段无声默剧,设计符合音乐意境的个性化肢体动作,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传达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之爱。这个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审美感知,激发想象力。

三、评价时综合多方反馈,提升审美感知

“论坛剧场”是一种极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戏剧形式,它打破了传统戏剧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鼓励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并介入舞台,以具体的表演行动改变剧中主角的困境。本文中,该策略主要指学生可以中断表演进行讨论或换角表演,实现多向交流,优化表演的效果并形成学习闭环。每轮排练都有及时反馈。将“论坛剧场”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精准评估学生在审美认知方面的成长情况,最终实现学生审美感知的提升。

活动开始,教师设定一个与音乐作品密切相关的情境,例如以老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彼得与狼》为故事蓝本,邀请学生扮演作曲家、演奏家或乐评人,沉浸式体验情感,深刻理解该段音乐的内涵。表演结束后,进入开放式讨论阶段,观众依据自身观感,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他们在“观剧卡”上记录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与表演者共享。表演者则暂时脱离角色,与观众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分享创作灵感、遇到的挑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容等,然后根据观众反馈进行表演优化。表演者在“参演卡”上记录自我评价和鼓励之词,既可作为表演纪念,也便于教师了解表演者和观众的心声。这样的双向交流有助于表演者通过自我反思提升其艺术表现力,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图1)。

综上所述,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为学生未来的艺术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未来,期待教育戏剧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融合,推动音乐教育多元化、个性化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嵘.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2(3):13-16.

[3]宁春艳.西方肢体表演探析:哑剧、默剧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接受[J].戏剧艺术,2023(1):47-61,186-188.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