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下的互联网浪潮,让我们拥有了此前解决问题难以企及的速度与效能。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困囿于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现代的愚蠢并不意味着无知,而意味着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的掣肘,逃避提出新问题、主动求解,表面上看起来问题似乎越来越少。然而,我们更应当将互联网视作赋能未来的手段而非旨归,切忌被其异化,应当葆有对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热爱与好奇,主动发问,从而寻求人生的终极答案。
互联网的发展大幅提升了人们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效率。诚如比尔·盖茨所说人工智能“将以非常戏剧性的方式塑造人类”,基于数据引擎与推理算法的互联网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百科全书般用联结机制为人们在快节奏的时代提供所需的解法。相较于查阅浩如烟海的实体书籍与索引卡片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将人们从对答案孜孜以求的劳苦倦极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此外,互联网还具备传统信息获取手段所不具备的时效性与跨界性,也让人们过上了“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生活。
然而,这种信息爆炸打造的并非是无忧的知识乐园。层出不穷的伪信息海量增长,在丰富人们认知、提供多样化解法的同时也带来了甄别的难题。它使人们难以适从的同时也被扼杀了想象与创造力,消弭了人们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未知、寻求答案的原始“野性”的动力。在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网络时代中,人们逐渐沦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为互联网所异化,成为被动接受问题的答案而非主动提出问题的“单向度的人”,不但失去了在求索过程中独一无二的价值体验与自我实现的可能,更失去了满足马斯洛所谓“自我实现”需求的可能。
互联网是人们探索未知的手段而非目的。用互联网解决问题获得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已有问题中汲取精华,在融合自己的价值体验后,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提供异质性的观念。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重在“慎思”和“审问”,找到答案并不是学习的真谛。相反,学习是激发人们积极思考、将人类长期积累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宝贵知识的必要方式。《朱子家训》有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寻求答案是为了掌握描述真理和表达自我的工具,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本能。简单粗暴地接受答案,缺少批判性思维的省察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也违背了人们探索未知、习得真知的真谛。
鲍波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或许我们可以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借助逻辑算法与推理引擎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我们更要有回归自我、跳脱出工具理性泥潭的毅力与果敢, 葆有对未知的热爱与好奇,善于发问,敢于发问,才能认清生死、荣枯、兴衰等各大命题,寻求人生的终极答案。
【点评】 本文紧扣智能时代存在的问题建构观点,在深入的论证中表达对“答案”与“问题”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为互联网所异化,应保留自我的探索与好奇。结构上先论述互联网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接着用“然而”转折到互联网带来的诸多问题及其后果,最后指出应对互联网应有的态度与方法。主体部分联系现实采用正向、反向思维结构,使得文章内容严谨顺畅,说理客观理性,思辨色彩浓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说理是建立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的发展”的具体分析上的,并不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阐释上。文中的具体分析既体现了论证的深刻性,也增强了文章的信服力。
建议得分: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