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东部,悠悠流淌的于都河水滋养着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也见证了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90年前的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在于都集结,从当地的8个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勾画出一条蜿蜒的“红飘带”。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于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因为长征,于都从此有了新的注脚: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眼中,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它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中国革命由此走上了一条迈向成功的红色道路。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东部,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01年,西汉于此置县,因其北有雩山而得名雩都。它是江西省最早建县的18个县之一,也是赣南最早建县的3个县之一。建县初,雩都辖现在的宁都、瑞金、石城、会昌、安远、寻乌诸县,曾是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故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当地遗存的历史文物古迹极为丰富。1957年,该县更名为“于都”。
于都也是块红色的土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之一和巩固的后方基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都出现在于都。作为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于都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而且是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
作为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和长征出发地,中央红军在于都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旧址、旧居,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中共赣南省委旧址、中央苏区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等,其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1处14个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于都,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气息。近年来,当地先后建设了长征大桥、长征公园、红军大桥、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等建筑设施,并修葺了毛泽东故居、中央苏区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47处革命遗址。“长征”已成为于都最厚重的印记。
来到于都,必打卡的地方当属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纪念园。纪念园位于渡江大道东段,由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碑广场、长征渡口、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道如同一条红色的飘带将各景观连接在一起。
纪念园入口处正对着的是名为“长征从于都出发”的主题雕塑。该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正面为“渡河出发”,背面为“依依惜别”,表现了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于都百姓依依不舍送红军的情景。
走进纪念广场,中间是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展现了中央红军在1934年10月从于都出发直至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的长征历程。
纪念园中最醒目的标志是矗立在于都河边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它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纪念标志,也是于都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人们瞻仰先烈、弘扬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选场所。
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寓意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纪念碑正面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背面镌刻着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碑文。碑文回顾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出发准备情况。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该诗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在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荆轲的典故追忆当年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为叶剑英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抒发了叶帅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碑座上有三幅巨型浮雕,分别展现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向于都地域换防集结、苏区人民牵手惜别、红军革命为民的动人场景。周边围栏上则刻有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名称,其中纪念碑所在地就是东门渡口,即人们常说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口”。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
距离东门渡口不远,便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这座建筑不过两层楼高,采用文物、文字、图表、照片、沙盘模型以及声、光、电等多样化手段,直观展示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真实再现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
步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铜壁上的浮雕,表现了红军官兵举着火把,挑着扁担,手握枪支,在狭窄的山间道路上疾行的场景。
纪念馆里,一幅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地图上的小红星代表了于都,大红星代表了北京。当年,于都家家户户的群众都为战士们赶制草鞋,期盼他们打胜仗、早日凯旋。不仅如此,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当地群众倾其所有,筹集粮食7939担、菜干150担、草鞋8400双,筹钱6.25万元;还给红军收集了大量兵工材料,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不仅是红军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象征和见证,也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
当时的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浪急,8个渡口中有5个需要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调集来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搭建浮桥,沿河两岸群众把家中所有可用木料全部贡献出来,甚至还拆下了门板和床板。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捐献了家中全部可用木材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发出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而今,这句感言就刻在立于纪念馆门前的石碑上。正是因为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4天时间内,军民携手在滔滔巨浪上架设起5座浮桥。纪念馆里展陈的那些群众自发送来搭建浮桥的船只、门板和红军渡河的黑白照片,仿佛又让参观者回到了军民一同架桥的时刻。
被单、羊皮袄、藤编的摇篮、行军锅……纪念馆内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藤编的摇篮是于都人民义不容辞地接收、抚养各军团红军指挥员的后代,解除他们突围行军的后顾之忧的见证。当时,红军留下的伤病员和家属也由于都人民负责安排或转移,为了保护他们,不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纪念馆的“长征出发地红旗谱”上是出生在于都的红军战士的照片。资料记载,参加长征的于都籍红军官兵超过1.7万人,只有1000余人胜利到达陕北,到全国解放时,于都籍红军战士仅剩277人。参加长征的8.6万红军将士中,每5人中就有1名于都籍子弟兵。对于都来说,家家有红军,满门皆忠烈。
由于这次战略转移采取的是“搬家”方式,需要大量的民工随行。于都人民积极响应征调号召,几乎全部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们中除少数人在到达陕北后被编入红军,更多的人永远留在了漫漫长征路上,至今连名字都无从知道。
来到于都,人们还可以在长征大剧院看一场令人震撼的《长征第一渡》演出,重温当年红军渡河出发的感人故事,或是走一走祁禄山镇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小道”的长征历史步道。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之一,该步道依然保留着红军医院、登贤县苏维埃政府以及思井源、游击战战场等遗址和遗迹,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如今,当年的渡口依旧静静地立在贡江(于都人称之为于都河)边,但再也看不到来往于两岸的木船和用木船、门板搭建的浮桥,代之而起的是宽阔雄伟的现代化大桥。
于都“山明川秀,地丽物繁”,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除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之外,还有罗田岩摩崖石刻、江西第一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等不少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罗田岩距于都河南岸不到3千米,坐南朝北,海拔170米。在其西北面不远处另有一形似倒扣于地的箩筐的山峰,山下有数亩稻田,罗田岩由此得名。这里是以丹山碧水为主的历代风景名胜地,始辟于南北朝,又名善山,古称“华岩禅院”,群峰环抱,曲径通幽,绿树掩映,山寺傍岩而设,玲珑别致,自成风趣。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字濂溪)在于都写下《爱莲说》并将之刻于罗田岩。追随着濂溪先生的足迹,历代文人墨客纷纷踏足罗田岩,并在岩壁上留下墨宝。当年,这里的摩崖石刻之多,居赣南诸县之首。据《于都县志》记载,罗田岩的崖壁上有历代名人题刻近70品和11尊浮雕像,包括宋代周敦颐、岳飞、文天祥,元代王懋德,明代王守仁、罗洪先、黄宏纲、何廷仁,清代李元鼎、八大山人等名人题刻。如今,除岳飞题写的“天子万年”等少数题刻比较清晰外,绝大多数题刻已斑驳残缺,难以辨识。
罗田岩还曾是中共于都县委员会的秘密机关驻地,厚重的文化历史与红色革命精神相得益彰。
于都屏山牧场在江西乃至江南都颇负盛名,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
屏山坐落在于都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0千米,旧名龙山,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山高如屏,坑沟纵横,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为29℃,是休闲避暑、野营观光和寻幽探险的好去处。
屏山上植被茂盛,且植被分布极具特色:山腰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逶迤莽莽;山顶是连绵起伏的天然草场,郁郁葱葱,南方的高山雄姿与北国的草原风光被有机地融为一体。此外,山中还有气势磅礴的流瀑飞泉、神形逼真的“仙人下棋”“雄狮镇山”“雄鹰展翅”奇石、佛门净地金莲寺、壮观的山顶风车……是观赏日出与日落的绝佳之地,特别是春季,漫山盛开的高山杜鹃花映红了整个牧场,令人流连忘返。
屏山曾经是红军突围之地。1935年3月,中央苏区沦陷,项英、陈毅率领红军部队来到靖石乡境内实施突围。突围之前,部队将发报机和20余担银锭等贵重物品埋藏在屏山。为此,山顶筑有“大山的记忆”雕塑,以纪念这段岁月。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