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的发展备受各方关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19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到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指导产业学院主体从单一到双元再到纵横多元协同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也标志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进入深化改革实施的阶段。目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技术升级新形势,产业学院如何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理念下寻求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建设,构建新型的教育与生产多功能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汇聚新质生产力激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一、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模式分析
(一)以参与主体来划分
经过近多年的探索,我国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已经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涉及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以及社会相关方等多个参与主体。
1.“1”模式,即1个主体。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教师等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方案策划等手段,为各个层次的员工设计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例如通用汽车大学设立了领导力学院、沟通学院、金融学院等16个与其主要业务功能契合的学院,挖掘员工潜能,提高团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此类模式虽然没有职业院校的主动参与,但企业借用学校师资和资源,可以说是早期产业学院雏形。
2.“1+1”模式,即1个主体+1个主体。以1个院校专业(群)+1个(龙头)企业为主,此类模式在产业学院发展初期常见,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华为集团成立华为ICT学院。
3.“1+N”模式,即1个主体+多个主体。1个院校专业(群)+N个企业(含龙头企业),也可以是1个(龙头)企业+N个院校专业(群),也可以是1个院校专业(群)+1个地方政府+1个(龙头)企业等。此类模式在产业学院发展中期常见,以院校重点专业(群)为核心,以所在区域的龙头企业为桥梁纽带,整合多主体之间的优质资源,打造多元联动合作模式。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一镇一品一专业”模式,建立了南区电梯学院等30多个产业学院。
4.“N+N”模式。即多个主体之间联合共建的纵向或横向联盟,可以是N个院校专业(群)+N个企业,也可以是N个院校专业(群)+N个地方政府+N个企业等。此类模式属于产业学院中的新生事物,围绕地方成熟产业链,在政府、行业协会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下,选择N所院校或企业建设面向同一产业链或相关产业链内不同节点服务的横向产业学院联盟;或者围绕地方成熟产业链,在政府、行业协会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下,选择层次不同的N所院校或企业建设面向产业链上下游有关系的不同节点服务的纵向产业学院联盟。不管纵向还是横向联盟,都是围绕各主体展开专业化分工和合作,面向产业集聚各主体的核心资源,教育与产业的互促互进,用优势弥补不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二)以组织机构划分
1.无实体学院。属于产业学院的初级形态,依附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利用其师资、场所和资源,不单独招生,学生选修产业课程,将产业领域作为发展方向。
2.有实体学院。目前此类型越来越多,拥有独立场地、师资和管理制度,以产业为中心建立组织体系,同时还可以承包产业学院师资和产品研发等共建服务。
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模式特点
(一)大多以职业院校为核心,多主体协同发展
从最初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到院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再到企业层面的研究技术转化和创新,产业学院的内生逻辑是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当仁不让成为链接政府、企业和学生的关键主体。
1.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系列政策都强调职业教育在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与职业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核心能力竞争力密不可分。
2.职业院校率先探索产业学院并付诸实践,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更是通过主动、持续提供和创新教育资源推动产业学院纵深发展。
3.产业学院是一种实践型的产教融合模式,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获取企业技术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院校强大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能力。随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产业学院要紧跟新形势,以开放姿态吸纳更多利益主体参与,以动态思维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和产业集群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二)大多以产业需求为主导,多功能融通发展
产业学院的主要功能是围绕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同时,将院校技术研究与企业实践经验优势相结合,联合进行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学生创业、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开发,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学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校企合作关系,但随着建设模式的多样化,参与主体和功能要求越来越多,相关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和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产业学院功能诉求不同产生的问题分析
1.产业学院本意是为区域主要产业服务,但部分产业学院仍是无实体模式,依附于二级学院建立,在师资匹配、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上采取与二级学院相近的模式,偏离产业学院初衷和发展方向,未能实现为产业服务的基本功能。
2.“虚拟”挂靠的无实体模式,加上政府、行业、企业大多以协议或联盟的形式加入,产业学院作为一个非法人的松散组织,无法有效保障参与主体的权益和规范各自的行为,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有效联动性不强,产教融合内驱动机制不健全。
3.联动性不强导致各参与主体各自为政,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开展程度不一,项目实施过程分散,长期处于空运转或表面形态的交流与合作,更别提统筹考虑校企资源投入的框架、产业学院的运营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4.长期规划的缺乏导致产业学院无法制定机构组织、运行制度和双方的职权责等基础性制度,更别提出台资产的清算、转让、托管等详细财务管理制度,在面对重大利益分歧或协议中未规定的事项时,容易形成僵局,不利于产业学院的长远发展。
(二)产业学院主体诉求不同产生的问题分析
政府职责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学院有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产业转型、教育质量提升和劳动人口就业,具有强烈的公共利益取向。职业院校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行业协会希望提高自身知名度,更好为产业群企业服务。企业偏重经济价值,期望最大限度节约人才培养成本,吸纳优秀人才,并享受科研及技术成果获取最大化利润。
各主体诉求不同易导致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利益博弈关系复杂,在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等理念方面产生冲突,影响人才培养进程和结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介入深度不够。近几年,国务院、教育部及部分省市均出台了针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文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文件主要是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同时,产业学院的具体制度出台和配套资金支持和激励政策仍较为缺乏。
2.院校平衡控制力不够。首先,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方面业务娴熟,但随着合作企业数量增多,N个企业有N个人才质量和数量要求,N个企业有N个人才需求节点和进度要求,院校精准安排适合N个企业的教学内容、形式、进度显然复杂且不稳定因素大。其次,校企合作需要资金投入,而部分院校的使用经费受限,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再其次,随着发展模式的变化,院校参与数量和层次越来越多,合作博弈竞争关系复杂,资源整合和协调难度越来越大。
3.行业协会协调作用不够。行业协会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是一个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组织,权力有限,定位模糊,参与产业学院的功能也比较单一。
4.企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①龙头企业人才渠道多。行业内的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是产业学院的重要主体,但龙头企业自身实力雄厚,在人才吸引方面磁性较大、渠道也多,不单纯依靠产业学院充实储备人才库。②小企业参与程度不稳定。产业学院的建立重点大多面向龙头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不够。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合作方如果只有一个或几个小企业,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在人才培养周期内因经营不善或市场变化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的几率比大企业高,甚至可能破产;其次,小企业对人才岗位的特殊需求不能代表行业整体能力要求,培养出来的学NRaNnGWAWMIhO0bY7pjsrA==生很难适应行业内其它企业的需要,一旦合作企业发生效益危机,学生会面临就业危机,院校面临信任危机;再其次,小企业资金投入有限,大多会考虑签订跟学生签订“就业契约”,但契约极易因学生的动摇而被迫失效。
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改革实践路径探索
(一)加大产业学院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将产业学院的发展列入区域发展规划,通过金融、财政和场地等措施制定专项扶持优惠政策,同时制定产业学院动态考核机制,激发各参与主体建设积极性,共同打造区域产教联合体或共同体。
(二)强化产业学院独立运行能力
第一,保障产业学院的独立运行地位。独立运行地位是保障产业学院高效运行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应赋予产业学院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加大探索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推广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第二,培养面向企业的运营主导能力。产业学院人才供给应该由教育主导逐步过渡到产业主导,运营的主体应换成企业,企业能够完成产业学院资本增值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产业学院运营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动力。第三,培养面向院校的公益属性理念。通过校企合作条款赋予职业院校免费或以优惠性价格使用产业学院资源,发挥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功能,增强产业学院的社会责任担当。第四,消除参与主体之间的边界。产业学院涉及多元主体利益,是一种跨领域治理模式,尽量消解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消除各组织间的边界,全方位建立纵向的权力制衡机制,使参与主体的诉求在Ht9RVrt0yJfa9TQFfGCioQ==产业学院治理中得以实现。第五,形成标准的教学体系。产业学院应明确专业教学、课程、岗位、技能和师资标准,各参与主体按照标准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符合产业需求。第六,制定产业学院评定和考核制度。鉴于各参与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产业学院应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办学质量、目标达成和产业契合度等全方位评价,以便及时发现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三)打造产业学院资源共享平台
产业学院教学集中了政校行企优质资源,因此打通资源共享通道,打造为多个参与主体服务的高端产学研平台是产业学院的一个重要建设内容。首先,政府将最新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发布在平台,行业协会将产业群规划布局、发展方向提供给平台,职业院校将师资、研究方向和学生专业技能放入平台,企业将人员需求等信息纳入平台。产业学院根据各主体提供的信息统筹平台优质资源,挖掘企业特色需求和合作切入点,重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等方面,共建特色实践创新基地,使专业链有机衔接产业链。其次,通过平台收集校企合作产生的数据,结合不同企业需求,为政校行企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和反馈,帮助参与主体更好地规划后续路径,提升学生能转岗能胜岗的能力。再其次,通过平台鼓励跨学科、跨组织的人员互相学习交流,建立学习型工作兴趣小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科研转化问题,面向业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相近、标准等效、目标一致的高素质应用型团队,达到产业学院最大效益。
(四)规范产业学院运营保障制度
产业学院应根据各方利益诉求的不同着力点,制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保障各参与主体权益、投入资源和规范各自的行为,包括资金收支、项目实施和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制度,人员聘用、考核和变动的人事制度,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等重要事项的协商制度。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已然成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问题的有力手段,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主体协同育人措施,实现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学生和社会六赢,为产业学院稳定运行和持续改进提供长效保障。[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2022SJYB2298),2023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22YB15)]
(作者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财经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