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项目是指企业采用“四新方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对现有的设备设施、技术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能力实施提升改造、升级先进产能的经济投资行为,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此类企业的技改项目投资巨大,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规模,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导致项目实施失败,会带给企业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其项目管理的意义重大。笔者以光伏制造产业企业为例,阐述战胜企业在技改活动中面临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一、企业技改项目存在的问题
1.技改项目立项滞后性。光伏制造企业伴随着产能扩张,实施技改投资项目。今年前两个月光伏行业新技改项目的总投资额达到700亿元左右。之前立项的技改项目,很多因实施进度较慢,在行业中有了新的技术替代,制造成本、生产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原有技改项目全面落后于新项目,会造成投资的失败。因此,光伏制造企业的技改项目要迅速决策并实施,在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等基本方向确定之后,要迅速安排实施工作,防止新技术、新设备的迭代升级带来竞争性冲击。否则,一旦立项滞后,就会使企业失去先发优势,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2.技改项目投资风险性。企业技改项目的投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一定风险性,主要包括。一是市场风险。光伏行业市场发展迅速,按照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8日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达到541GW规模,光伏产品年产量增速54%,位列所有行业之首。在此种情况下,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新投资技改项目就面临未来产品滞销的风险。二是技术风险。光伏行业的主流技术替代明显。2015年之前是多晶光伏电池技术为主,2015年受国家政策导向支持,单晶技术迅速崛起,多晶受到巨大冲击。近三年来,随着P型PERC单晶电池效率接近上限,光伏企业开始大力推动以TOPCon、HJT和BC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的产业化。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意味着原有的技改项目存在技术落后的风险。三是资金风险。企业在制定技改投资战略时,往往未对资金需求、投融资限制等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存在投资结果与需求不匹配的风险。在投资立项技改项目的过程中,要全面、认真地进行投资规模分析,将各种条件充分考虑,做好投资收益可行性论证,防止出现投资难以顺利回收的风险。
3.技改项目后评价缺失。技改项目实施缺乏阶段性后评价措施,项目开展后无闭环点检,延期项目长期无人管控。从职能部门管理角度来讲,财务管理人员受自身专业和工作时间的限制,难以深入业务活动;而技术改造的执行部门由于利益关系的原因,会出现拖期技改项目的产生。在此情况下,没有专门人员进行有效地督办和跟踪,并且缺乏进一步追责的机制,技术改造预付的款项和在建工程出现较长时间挂账的情况。
二、企业技改项目管理的改进建议
1.技改项目立项调研及管控。一是技改项目立项前,企业要进行充分、科学、系统地行业调研,防止立项环节流于形式。立项前要充分收集行业基础资料,包括主要法规政策、行业发展周期、国际和国内对标公司等,对各类资料结合技改项目本身进行推演分析;要坚持以技术进步为前提,技改项目的工艺路线要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并且保持技术先进性。要清晰了解最新的行业企业扩产情况和设备更新计划,对设备厂商的升级节奏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通过采购人员的招标询价、竞争性磋商,得到尽可能多的行业信息,然后组织专业化分析来论证;结合以上调研资料,设计技改改造的技术路线、设备选型、采购进度与实施进度计划,为编制项目立项报告奠定基础。
二是在技改项目的目标任务方面,按照不同领域分类,编制相应指标说明,做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实现数字化可衡量的效果。指标的构成包括安装调试进度指标、生产线投放进度指标、产品质量管控指标、新产线效率提升指标等。在此过程中,应由公司投资发展部门,组织生产、技术、质量、采购、财务、人力等部门,进行多阶段的会议论证,每次阶段性会议前形成议题目标,会议中管控议题的论点及论据,会后形成结论性内容,分配落实到具体部门实施,采用标准化会议盯办反馈方式,及时收集落实进度结果,并签字确认,形成有效的过程管控。
三是依据技改项目投资立项原则,决定是否立项。第一,生产效率提升的行业对标。在进行技改项目立项前,对新立项项目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测算过程中考虑调试稳定性因素,以及规模化量产因素,同时进行本行业同级别企业对比,根据比较优势经济理论,判定企业技改是否会形成相对优势,进而进行决策。第二,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分析评价。投资估算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基础内容,包括土建方案、设备购置方案、材料相关方案、设施配备方案等,匹配项目建设进度方案,进行资金分配设计。同时结合工程需求,确定财务方面的投入。资金来源方面,包括政策性银行贷款资金、商业性银行贷款资金、政府补助资金等。以上内容综合起来,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投资方案。第三,投资回收期评价,技改项目投资编制静态回收期和动态回收期。原则上来讲,静态回收期超过3年,或动态回收期超过5年的项目不予立项。在进行项目投资回收期测算时,考虑分期建设计划,阶段性释放产能,形成回报效益。
2.企业技改项目实施期的管控。一是延伸财务资金安全管理功能。为保障技改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大化发挥资金时间效用,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扩大其管理内涵。从以往单纯关注建设单位工程结算的付款控制,延伸到对施工方专用账户的资金支出控制,防止资金挪用问题的出现。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乙方施工单位采购相关的合同及发票信息等内容,形成备案告知。甲方财务管理人员核对告知内容和乙方报送的材料是否书面一致,以此来决定是否支付款项。
二是加强技改项目进度跟踪管理。定期组织召开项目进度会议,落实专项项目责任人,由技改项目经理牵头督办,制定项目工作任务表,确定工作分解结构、分级项目编号、任务名称、责任人、支持人等内容,进度计划以甘特图形式表现。在进度跟踪执行过程中,重点在于项目经理能够经常性深入一线调研沟通,及时、准确了解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是采购货源问题,还是设备运输问题,或者是安装调试问题等,各项问题防止出现部门本位主义,项目经理能够站在全公司的角度协调处理。
三是做好技改项目的变动管理。在技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初期项目立项的实施范围、拟定的技术方案和实施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出现差异的内容,并深入进行原因的探究分析,以判断变动是否合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异常项目,实施责任单位或部门要进行执行评估,在经过系统性评估之后,技改项目的建设方案、执行进度或计划指标需要进行变更的,相关单位或部门要履行流程要求,按规定进行变更。在过程中要加强档案管理,资料及时归档备查。
针对执行过程中经过系统性评估确实无法完成的目标,由实施单位或部门组织编写书面技改项目投资终结报告,报告具体内容需要包括:项目终结的具体原因分析,以及在此过程中从立项到执行等各个层面的教训,造成项目终结的责任单位和相关负责人的追责,采购设备和相关付款的处理办法等。在形成报告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履行终结流程上报和审批。
四是发挥精细化管理作用。在技改项目实际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要达到充分的细化,成立一定的颗粒度细化管理水平,以更加精准和有效。技改项目过程管理方案,财务管理贯穿每一个阶段和环节。各个相关部门也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在询价阶段,成本部门要协同财务部门,及时了解各家报价单位的报价金额,前期形成成本预算概念;在招标采购阶段,招采部门以公开招标或专业定向邀标方式,选择具备等级资质的供应商企业,必要时可进行竞争性磋商,以达到充分的信息交流,对技术、工期、质量等诉求有更充分的说明,同时对报价内容的细化有更充分的依据;在设备到场检验阶段,质检部门要协同采购、生产、技术部门一同检验,查看内容包括技改设备的具体数量、规格型号、品牌限定等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数据模型,实现全链条数据的有效贯通。
3.企业技改项目后评价。一是充分认识后评价工作的意义。企业技改项目的产生和迭代日益加快,因此其后评价工作重要性越发凸显。项目后评价涵盖的内容包括技改项目执行后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环境友好可持续评价、生产连续性与效率提升评价、技术先进性评价、质量可靠性评价等。通过后评价的方式,能够对技改项目整体工程建设实践的过程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和总结,以明确技改投资项目的设定目标是否顺利完成,形成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与反思,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设立的渠道,反馈给企业决策管理层或企业项目投资管理委员会,提出有实例和数据支撑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作为高层决策的智囊支持。
二是确定技改项目后评价的内容范围。首先是建设目标,针对技改项目具体的建设目标进行后评价。涵盖范围包括:通过数据支撑的方式,分析技改项目预期的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职业健康和环保要求等方面的指标是否落实;在技改项目的功能性要求方面,核实最终技改效果是否达标;预期设计的项目建设内容对应工期、费用是否达标。总结来说就是进行综合性分析,对技改项目工期进度、质量验收、成本费用等进行系统总结。其次是管理目标,针对技改项目具体的管理过程进行后评价。管理过程贯穿整个项目实施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基础调研、立项发起、启动会议、决策流程、规划编制、进度跟踪、控制方法、变更事项、验收过程等各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科学决策的原则,实施中的变更是否有合理依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兼顾效率与质量,做到既保证进度,又落实到位,这些都要在后评价过程中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再其次是技术指标,这是作为技改项目的重点后评价内容。项目的技术指标是否达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行业厂家是否有新的技术项目实施,我方技术指标先进性如何,要进行对比论证。因此这一部分的评价不仅涉及本项目的纵向对比,也涉及行业的横向对比,这样形成的分析结论更加全面和务实,也有利于保障未来技改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做好企业后评价的执行实施。企业技改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后半年左右,应由财务管理部门组织现场验收,以确认项目的分项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技改项目执行效果的核实,最终形成指标完成情况的确认,以表格形式总结并报送相关领导和部门。具体来讲,包括:技改项目整体和分项的投资金额,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是否与原立项一致,新改造生产线生产节拍情况、产线定员变动情况、新上设备开工情况、新产品适用市场需求情况、整体和分项投资回收期是否达成等内容。
四是建立企业后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后评价工作是否真实有效,和其指标体系密不可分,我们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来确定综合性的评价指标。涵盖内容有:①系统性指标,要求能够全方面测评,包括纵向、横向、相关侧向等各个角度;②可比性指标,要求统一评价标准,以评价对象为基准,相同指标的评价对象要采用同一基准,以达到便捷对比的效果;③简捷性要求,要求指标描述要简洁准确,鲜明而具体,各个指标间有清晰的界限分隔,提升整体评价的有效性;④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以指导实际项目操作为出发点,所有设立的后评价指标要能够满足操作要求,最终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技改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
五是落实企业后评价的结果运用。企业技改项目的后评价,从对比技改目标出发,目标的内容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等,最终形成的效果都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利润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以及长久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增强。在项目后评价完成后,形成总结性成果,进而进行目标对照,如果实施达成的指标如高于技改立项的目标,相关部门核算超出部分效益,以此为基础奖励项目实施成员。如发现经过项目后评价之后,实施达成的指标低于技改立项的目标,并且无法进行合理解释的,可以此为依据对项目实施成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在阶段性后评价完成后,评估人员需要撰写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①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点,并展开描述,编制对应的系统性解决方案;②技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总结,未来如何提质降本增效,形成有效的系统方法;③后评价不仅针对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包括过程实施评价,全面有效的进行分析改进等。
在阶段性后评价完成后,相关人员需要撰写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①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点,及展开描述,对应的系统性解决方案;②技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总结,未来如何提质降本增效,形成有效的系统方法;③后评价不仅针对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包括过程实施评价,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要进行分析阐述;④后评价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为未来同类项目提供决策支持的参考。
三、结语
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立项和实施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实施的周期长,结果的导向意义重大。因此,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需要从行业调研、项目立项、实施跟进、后评价管理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统筹,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及项目经理高度的责任心,依靠专业化的方法论与系统化的落实措施来保证实施的效果。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代趋势,科学、审慎地推进企业技改项目,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河北源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