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4-10-30 00:00:0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0期
关键词:麋鹿保护区种群

进入晴雨交替的梅雨季,在盐城大丰区广袤的湿地滩涂上,一年一度的重头戏“鹿王争霸赛”开幕了。在草地上、树林中或者水洼边,雄性麋鹿头顶青草,浑身裹满泥浆,展开了一轮又一轮争夺交配权的争斗。

争斗的武器是鹿角,鹿角是雄性麋鹿的第二性征,是它们在求偶期展示力量和与对手竞争最重要的武器。“鹿王争霸赛”就像单打淘汰赛一样,每个鹿群里的“选手”两两对决,获胜者再选择新的对手,直到最后决出鹿群唯一的获胜者“鹿王”。“鹿王”一旦产生,它会在自己的“后宫”——雌鹿群活动的外围,或是在树干上磨蹭,或是在地面上撒尿,用自己的气味筑起“宫墙”。

角逐“王位”不是最终目的,“鹿王”不断更换保证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这种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繁殖策略有利于麋鹿种群的维持与优化。

作为麋鹿保护、研究的骨干力量,盐城市麋鹿研究所(简称研究所)副所长袁红平对上述场景再熟悉不过。

也曾想过放弃工作

参加“鹿王争霸赛”的雄性麋鹿要有强壮的体魄和充足的体力。雄性麋鹿2周岁性成熟,4周岁鹿角开始定型,进入体成熟。在麋鹿种群中,一般年龄达到5岁、体重达到180千克以上的雄性麋鹿才能参加每年的“鹿王”角逐。在交配季节到来之前,它们会采食大量食物,蓄养肥膘,以应付繁殖季节的激烈争斗和体力消耗。

雄性麋鹿一般在早晨、黄昏或者晚上比较暴躁,打斗也比较激烈。袁红平说:“在雄性麋鹿发情期,我们要特别关注两件事:一是麋鹿的日粮结构,发情期的雄鹿活动量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注意给它们补充蛋白质,调整补饲配方;二是要特别关注水源的质量,尤其夏季高温进入枯水期以后,水源质量非常重要,我们要加强巡护和监测,水质要达标,这样才能保证麋鹿的健康。此外,如果在巡护过程中发现有麋鹿因打斗受伤,工作人员也会及时救助。”

雄性麋鹿“武斗”的场面引来各方关注。今年,央视等媒体架起机位,直播各位“选手”对决的精彩瞬间,让更多人通过镜头了解麋鹿、熟悉麋鹿。袁红平也会拍摄一些打斗的场面发布在社交平台,跟网友分享贴近“一线”的“赛事实况”。

说起来,麋鹿虽属鹿科,却被称为“四不像”——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种群经历了繁盛到本土灭绝。1986年,39头麋鹿远渡重洋,从英国被引入中国,放养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开始在原生地恢复种群。

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麋鹿保护工作者不辞辛劳,推动麋鹿种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截至2024年7月,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数量已增至8216头。

大学时代的袁红平没想过有朝一日会与麋鹿打交道。

袁红平是盐城本地人,上大学时,学的是旅游管理。读书期间,学校曾组织学生到保护区观摩学习。大四上学期,她参加了盐城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并成功“上岸”。接着,她要找单位实习,就跟保护区的领导沟通、协商,先到保护区实习,毕业后再办理入职手续,保护区的领导同意了。

袁红平成了保护区内的景区讲解员,她说:“这个岗位跟我学的专业关联性较大,可以借此熟悉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基层工作。”

然而,现实与预期的落差给了她当头一击。她记得,实习工资很低,基本工资每月300多元,再加上讲解提成也就600多元。家人觉得,农村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怎么一个月才拿600多元钱?那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比现在,从家里到保护区,坐公交车要2个多小时才能到。休息日回家更麻烦,因为公交车很少,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赶车,外面黑漆漆的,得步行一二十分钟才能走到乘车地点,冬天还很冷。

当了几个月讲解员,袁红平打起了退堂鼓,还没办理正式入职手续,就打算放弃辛苦得来的工作。

保护区相对比较偏远,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专业对口的年轻人不太愿意来此工作。领导觉得,袁红平来自农村,父母在就业规划上无法提供合理的指导,她对岗位、就业等方面认知也不深入,就这么放弃了确实不值得。后来,领导找了很多人劝说、开导她,她说:“我印象很深刻,领导找了关系很好的朋友给我打电话,给我讲了很多,比如就业情况及保护区的发展前景等。”

最终,袁红平回心转意。2008年10月,她成了保护区的新员工,编制落在保护区下属的研究所。

从“非专业”到“半专业”

工作前几年,袁红平的工作内容还是与专业所学相关。

景区从保护区独立运营后,成立了盐城市神鹿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袁红平通过竞聘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之后,她怀孕了,孕吐很严重,又出现先兆性流产、肾结石、肾积水等各种状况,不得不休息一段时间。

2014年底,袁红平重返岗位,恰巧碰上创建5A级景区的重要节点,各个项目都在平行推进,人人都很忙。那时,她的宝宝还小,只能带到单位照顾,她工作时,婆婆就帮忙带孩子。

在此期间,袁红平产生了力不从心的感觉。她说:“虽然我学的是旅游管理,但在保护区、景区工作,又身处管理岗位,必须具备林业资源、生物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再结合旅游管理知识,才能把生态旅游工作做好、管好。直白一点说,具备专业知识,才不会被蒙蔽,如果什么都不懂,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管理者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为此,她报考了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她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宝宝,把宝宝哄睡了才能看书学习。

读研期间,袁红平系统吸收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她的毕业论文则涉及麋鹿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她自学采集样本、检测样本、数据统计。

从2016年起,她陆续参与到保护区、景区湿地建设、生态恢复等项目中。施工中,她要求很严格,任何项目都要经得起检验。

到2018年,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人员不能在企业任职,袁红平转任研究所副所长。自此,她迎来从麋鹿保护“非专业人员”到“半专业人员”的转变。

读研的经历为身份转变提供加持,她特别庆幸自己提前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储备。转任之初,保护区开展幼小麋鹿人工驯养繁殖项目,把刚出生的、尚未吃过母乳的幼鹿集中起来人工喂养,几点钟给幼鹿喂牛奶、几点钟让它们到户外活动、几点钟把它们赶回围栏里休息,严格按照提前制定的流程实施。此举为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这个项目里,袁红平开展两项研究:一项是幼小麋鹿的血液生理生化分析,之前从未做过;另一项是麋鹿警戒距离分析,分别研究幼鹿、亚成体鹿和成体鹿对捕食者的警戒模式。

袁红平得学会与麋鹿打交道。做麋鹿警戒距离分析研究时,她和同事为了采集幼鹿的数据,只能根据它们的“日程安排”,选择中午12点到下午两点的时间段,夏天真的是又热又累又困;她学会了使用吹管麻醉麋鹿,配制麋鹿所用的药物,给麋鹿采血、脱针。她说:“我从小看见针头就害怕,现在可以自己去给麋鹿采血,想做好专业工作,一定要去改变自己,不断学习、研究。”

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深入,袁红平的科研成果先后登上学术期刊。她的工作范围也在拓展,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麋鹿的饲料管理。

经过近40年的繁衍生息,保护区内麋鹿的数量已经“过载”。袁红平说,麋鹿是食草性动物,根据预测模型得出的结果,一头麋鹿自然生存需要40亩草地,而保护区核心区的总面积才4万亩,8200多头麋鹿生长在此,植物根本不够吃。麋鹿采食能力很强,但踩踏能力也很强,到了秋冬季草木枯萎,麋鹿可食用的植物就很少。以前,麋鹿数量少的时候,只在秋冬季补喂饲料就行,现在春夏季也得补喂,否则,麋鹿就要挨饿了。

袁红平要规划麋鹿整个年度的饲料收储。补喂的饲料以青贮玉米为主,麸皮和豆粕则为精饲料。她说:“每年收储的青贮玉米都不是定制产品,在田里的长势并非完全受到控制,质量有高有低。青贮玉米能让麋鹿吃饱,但麋鹿所需的营养要靠精饲料补充,豆粕能为它们提供蛋白质,麸皮作为‘粗粮’能促进它们的肠道蠕动。”

她会随时关注气温、植被和麋鹿采食量的变化,根据种群的情况随时调整饲料的用量,既要保证麋鹿吃饱,又不能造成浪费。

她开始学着“斤斤计较”,在经费使用范围内,力争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最优饲料。

所做皆为麋鹿

除了研究麋鹿、喂养麋鹿,对麋鹿的管护也是袁红平的职责所在,比如疾病预防。在日常巡护中,如果发现麋鹿有异常,要及时进行干预,研究所会组织包括袁红平在内的专业力量给保护区内部分区域里的麋鹿注射疫苗;发现死亡的麋鹿,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解剖,将病理样本送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检测,防止鹿群间存在传染病。

麋鹿数量多了,都挤在保护区里显然不行。袁红平说,保护区根据现状分成三个放养区,对麋鹿的种群进行调节,同时结合相关项目建设,促进植被和生态恢复。第一、第二放养区是有围栏的,麋鹿出不去;第三放养区有一条海堤公路,再往外就到海边了,是完全开放的,生活在此区域内的麋鹿会四处游荡,野性十足,它们往北能跑到连云港,往南跑到南通。

跑到外地的麋鹿会遇到各种状况,像掉到沟里了、被渔网缠住了、掉进鱼塘里了等。不管麋鹿跑多远,也不管它们遇到什么“难题”,袁红平和同事们都会前往救助。她说:“每年的救护量都很大,今年仅上半年我们就参与300多次救护工作。不管在哪里发现‘险情’,当地居民只要拨打报警电话,警方就会把救助信息转给我们。”

与麋鹿打交道多年,袁红平还特别重视关于麋鹿的科普工作。

“现在,进学校做科普宣传,基本都是我去上课。在大丰区,我会教孩子们认识麋鹿、保护麋鹿。”她说,“在大丰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对麋鹿不了解呢?”她给孩子们讲授麋鹿的历史起源、生活习性等很多知识,也会告诉孩子们在野外发现麋鹿时,做哪些事情有助于保护麋鹿。她还会给孩子们播放研究所保护、救助麋鹿的视频,孩子们很感兴趣。

2023年,袁红平到南通给孩子们做科普,“那边的孩子对麋鹿的认知可能不多,讲课的重点是先让他们知道麋鹿。讲到保护麋鹿的措施时,我更偏重介绍南通什么地方有可能会发现麋鹿。”课堂欢快活泼,她通过问答的方式完成科普教育后,把保护区制作的纪念品发给孩子们,让纪念品也能发挥宣传作用。

研究所和景区正商量开发一个四季果实的科普课程,像夏天的枇杷,秋天的柿子、石榴等,到了冬季,可以引入“小小麋鹿饲养员”课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饲料、拌饲料、喂养麋鹿。

对话

《风流一代》:保护区内的麋鹿越来越多,在保护过程中,是否会遇到困难?

袁红平:目前,我们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麋鹿的种群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保护区的承载量,保护区的面积大致是固定的,再扩大难度很大。由此带来第二个难题,即跑到野外的麋鹿会遇到生存安全问题,一些麋鹿穿越公路时会因交通事故致伤或致死。

作为大丰区人大代表,我曾提出几条保护麋鹿的建议:1.麋鹿的社会化保护问题,麋鹿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区的工作范畴,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保护工作走向深入;2.麋鹿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当地和外地的居民发现麋鹿后,如何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我们;3.相关市政建设要为生态让步,建设规划要为麋鹿迁徙留出一定的通道和途径。

恢复麋鹿种群是保护区最重要的目标,当麋鹿种群恢复到一定数量后,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案,让麋鹿得以栖息在优质的环境里。

《风流一代》:保护区是否会与外地的相关单位合作开展麋鹿保护研究?

袁红平:会的。保护区会向外输送麋鹿,像内蒙古、浙江、福建、海南、山东等省市,输送出去的麋鹿有的进入当地的公园、动物园交流展示,有的会输送到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同时,我们还会做种源交流,去年我们从北京引进10头麋鹿,我们也给对方输送了10头麋鹿。现在,我们正在申报项目,做两地不同种源之间的基因差异对比。

《风流一代》:保护区如何推动自身的科研力量建设?

袁红平:保护区的一些科研工作还是依托省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省外与北京等地的研究机构合作,省内与南师大、南林、南农这些高校合作。

保护区的定位是麋鹿种群繁扩,主要精力都放在麋鹿的保护、管理上,简单来说,要管好它们的吃喝拉撒睡。我们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科研队伍,去年招聘了两名研究生,一名是学生态学的,另一名是学兽医的。今年我们还准备招聘一名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把保护区的实验室建设起来。下一步,我们希望能把更多专业对口、能力更强的年轻人引入保护区,推动麋鹿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麋鹿保护区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品牌研究(2021年7期)2021-11-28 03:40:50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38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甘肃林业(2016年2期)2016-11-07 08:56:10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 14:11:33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中学生物学(2008年6期)2008-08-29 09:23:38
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