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闽南人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对于这种说法,相信大多数闽南人都无法反驳。轻声轻调的闽南话中,有着闽南生活的味道,这就是乡音。乡音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一村一镇、一城一市的人们。闽南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烙印在七干多万闽台人的心里。何其有幸,我是这七千多万人中的一员。
我家的窗户正对着一幢自建房的三楼楼顶。这幢房子是一对从台湾来的夫妇建的。早些年的时候,他们在一楼开了一家服装店,专卖妈妈款、奶奶款的衣服。他们家虽然与我家大门只隔着几步路的距离,但我从未进去过。他们大概五十岁的样子,老板娘留短发,额头上爬着皱纹,但头发是黑亮的,总让人感觉十分严肃。更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条街上几乎每家店都用绿色的自动卷帘门,他们店用的却好似二十世纪的人用的那种黑色的手动推拉门。
不久前,黑色推拉门被拆掉了,换成了崭新的白色自动卷帘门。昏昏暗暗的服装店在装修后也变成了一家亮堂的面包店。但这对夫妻还住在楼上。
自懂事以来,我们在家基本都用普通话交流,就好像新时代了说普通话才是时尚。只有奶奶跟不上潮流,只会说闽南语,所以在家中话不太多,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奶奶站在窗户前,和一个人在聊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那位“严肃”的老板娘。她在顶楼上清洗着一只拔了毛的鸡,铁盆咣当咣当地响,水哗啦哗啦地流,水声里流淌着闽南语软绵绵的音调。
拉家常,谈生活,忆过往,两位年龄相仿的老年人,用同一种语言叙说着相隔遥远的不同的故事。闽南语让闽台一家的感觉愈加强烈,它神奇地、默默地承载着两地人共同的记忆。或许正是由于乡情,人在异乡心情不顺时,只要拿起手机和亲人打一通电话,用方言随意地聊上一会儿,心里就会倍感舒适。你看,那位老板娘笑起来的样子,就像在家里一样闲适自然,与之前判若两人呢!
闽南语是一门十分难懂的方言,一个外地人即使在闽南生活十几年,也很难学会。正因其和普通话巨大的差异,也被许多人打趣地说成是闽南人在外地的“加密通话”,不过,这无形中也成了闽南人相识的契机。
今年在上海的偶遇,让我颇有感触。
远离了黄浦江畔的人潮涌动、繁华喧嚣,我们走进了上海一条普通的生活街区。夜色笼罩,路灯摇曳,再繁华的景色最终也回归到平静安宁的生活本色。吃过晚饭,在走回酒店的路上,我们经过一家水果店。一路走来,水果店并不多,这家店装修质朴、低调,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店老板是个中年男子,留着短发。在挑选水果的时候,我无意地敲了敲摆在门口的西瓜,用闽南语跟爸爸说:“这个西瓜还挺大的。
我们听到了陌生又十分熟悉的乡音——“西瓜你们可以切一半买”。我与爸爸一齐惊喜地转过头——老板和我们一样,都是漳州人!
老板同样笑容满面。他告诉我们,他们夫妻十几年前就来到了上海,在这里生活十几年了,很少回福建,难得在这里碰到老乡,也算缘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古到今,乡音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乡情寄托,乡音叙说着亲人的故事,故乡的故事,也娓娓讲着我们自己一生的故事。乡音是指路牌,指着家乡的方向。有乡音在,漂泊的我们还会迷路吗?
现在还不会,将来应该也不会。
点评
乡音,一个多么美好的词。作者记叙生活中两件与乡音相关的小事,思考乡音对维系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重要作用。在众多人成为异乡人的今天,这颇具现实意义。乡音,是游子心底的歌,是最令游子感到亲切的声音。生命不息,乡音不绝。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思路清晰,有生活气息。
(指导老师:高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