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

2024-10-30 00:00:00洪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10期

【摘 要】将学科教学与项目化学习进行融合,有助于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教师可引入项目化学习,经由“学一篇文、写一幕剧、演一场戏”,分三个课时完整地架构教学框架,以实现课标理念的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项目化;小学语文;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将学科教学与项目化学习进行融合,以学科内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为载体,以综合学习为表现形式,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关键指向,是统整教学资源,体现情境性、实践性,实现学科教学方式变革的一种重要途径。

基于此,笔者所在团队以单篇课文为研究对象,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完整地学习一篇课文。

一、分析教材学情,明确项目化学习总目标

《西门豹治邺》一课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西门豹管理邺地时,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全文结构清晰,情节环环相扣,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展示了西门豹的智慧以及巫婆、官绅的奸诈。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关于复述,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已接触过。他们知道复述故事就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按顺序表达,但并不知道如何区分故事情节的详略,简要复述时该怎么删减故事内容。因此,本课中需要授予学生简要复述的方法,明确评价指标,以提高他们的复述能力。

本课的课后题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这是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剧本”这一概念,意在鼓励学生了解、接触、尝试体验戏剧表演。第二学段的学生表演欲强,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完整地完成表演。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课文与剧本的不同,通过学习实践初步了解剧本这一文体。

基于上述分析,《西门豹治邺》可设定以下六个学习目标:①明晰项目任务,阅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主要情节。②借助故事情节,按顺序并详略得当地简要复述故事。③聚焦人物言行,体会西门豹的治邺智慧,感知历史人物形象。④链接剧本知识,尝试改编课文,加入自己的感受。⑤小组合作学习,完善剧本内容,分工筹备一场戏。⑥依托剧本排练,进行项目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以上六个学习目标中,每两个目标为同一课时目标,由此可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学一篇文—写一幕剧—演一场戏”的学习过程。

二、紧扣教材特点,分课时推进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的主要特征有:明确的核心知识、整体的驱动任务、持续的实践探究、有效的全程评估。其流程一般为:入项,提出驱动性问题,组建项目小组,明确问题特征;建立与以往知识的联系,确定分析量规,初步形成成果;公开成果展与出项活动。基于此,《西门豹治邺》可分三个课时展开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一篇文(第一课时)

本课时旨在创设学习情境,明确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梳理和概括,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并借助情节图,用分清主次、提炼概括的方法,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1.创设真实情境,引出项目主题

在入项环节,教师借助学校阅读节这一真实事件,结合单元主题,创设“青史留名多俊杰,俊杰故事我演绎”的情境,提出本项目的驱动性任务——在学校阅读节活动中演绎历史故事《西门豹治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产生学习兴趣。

之后,教师通过引题——看图猜历史人物(如曹冲、司马光、孔融、匡衡等)、揭题——阅读课后题目、解题——简介西门豹,理解“治邺”的意思,引导学生开启项目化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故事类课文的策略:此类文章的题目往往包含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因此,解题是读懂故事的第一步,要学会从开头寻找解题的线索,整体把握故事。

2.梳理概括课文,把握治邺内容

“了解故事情节”是单元语文要素之一。由于本文的情节相对复杂,课上可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的“主人公+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和梳理情节,快速把握长文内容,习得“借助故事情节,按顺序并详略得当地简要复述故事”这一核心知识。另外,本课的易错字较多,课上宜采用词串的形式归类呈现字词,落实字词教学,助力学生识记辨析。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我们要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首先要读懂课文。

出示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关注故事中的人物。②边读边思考,围绕课题中的“治”,西门豹做了哪些事?试着概括。

(2)梳理词语,理解意思:读正确,理解词义。

◇出示词串一: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西门豹 巫婆 官绅 媳妇 老大爷

◇出示词串二:借助图片,想象画面,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开凿渠道 灌溉庄稼

◇出示词串三:感受对官绅的描写。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磕头求饶

(3)思考交流西门豹做了哪些事,梳理概括:了解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

3.渗透复述方法,学习简要复述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征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复述不能脱离理解。本课,教师先选择西门豹了解民情这一部分内容,结合范例,让学生获得简要复述故事的小锦囊,习得长话短说的方法。教学过程如下。

(1)聚焦文中“四问四答”:西门豹通过问询来了解邺地的情况,请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他一共问了四次,读一读这四个问题。(出示西门豹的四个问题)

(2)尝试简要复述:读一读老大爷的回答(出示老大爷的回答),并用几句话来回答西门豹的问题。

(3)提供支架,简要复述第1~9自然段的内容。

(4)总结方法小锦囊:抓取关键信息,串联合并信息。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复述方法,尝试简要复述。

(1)读:快速默读第10~15自然段西门豹“惩治恶人”部分。

(2)思:小组合作,讨论西门豹惩治恶人的过程,完成任务单。(营救新娘,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震慑其余官绅)

(3)说:借助图式,尝试简要复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过程。

接着,教师围绕书后问题,借助表格,指导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表格的使用,为学生复述课文搭建了框架。

(1)提问:简要讲述故事,并不代表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要很简单地说,要分清主次。你觉得在这三个部分中,哪个部分要讲得详细一些,哪个部分要讲得简单一些?(复述小锦囊:分清主次)

(2)提示:在复述故事前,我们还可以多读课文,熟悉内容。用上小锦囊,结合评价表,合作简单复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3)同桌互评,明确简要复述的评价标准:熟悉故事、有序合并、有详有略。

至此,学生学会了如何简要复述故事。这是演好课本剧的第一步,为下节课分析人物,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打好基础。

(二)写一幕剧(第二课时)

本课时中,学生要借助西门豹的言与行,体会西门豹惩治办法好在哪里;链接剧本知识,了解剧本形式,圈画内容,尝试由文到剧的改编,加入自己的感受;朗读台词,感受西门豹的智慧与为民除害的品质,体会人物形象。

1.聚焦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要为改编课本剧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形象,紧扣四处“真假”和四处“等待”揣摩意图,一步步揭示西门豹的智慧,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感受,读出味道,为后续演绎练习台词。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寻找言行,体会西门豹的办法的妙处:①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②边读边画,用横线画出西门豹是怎么说的,用波浪线画出他是怎么做的。

(2)聚焦语言,代入角色,模仿朗读。

(3)思考:通过朗读西门豹的言与行,你感受到他真实的意图了吗?以句式“西门豹说 是假, 才是真”说出他的真实意图。

(4)研读“四等”,了解计策,体会智慧:第一处“等”,胸有成竹、自信;第二处“等”,毫不手软、果断;第三处“等”,震慑官绅;第四处“等”,手下留情、恩威并施。

思考:为什么西门豹不直接告诉老百姓“河神娶媳妇”是假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5)体会人物形象: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由此,学生通过人物的言与行,走近了一个有勇有谋、充满智慧、为民造福的西门豹。

2.学习剧本,尝试改编片段

课堂上可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和习题,让学生在阅读、对比中发现、了解剧本的内容与格式特点。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剧本为范例,为从文到剧的改写搭建支架,适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这样,在上一个板块聚焦人物言行、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助改编剧本这一任务,人物的语言、人物的智慧、人物的形象等被深刻地植入学生心中。教学过程如下。

(1)对比课文与剧本,学习剧本内容与格式: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和“阅读链接”,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①有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②人物后面的括号里是身份介绍;③环境描写为舞台布置作了指示;④由对话组成剧本最主要的内容;⑤剧本中的符号有不同作用——小括号表示补充说明,中括号进行舞台提示,人物对话时没有冒号、引号。

(2)从“救新娘惩巫婆”“惩治官绅头子”“震慑其余官绅”三个片段中任选一个,自主尝试改编成剧本,注意剧本格式。

(3)学生各自改编完成之后,组内交流,选择最优的片段,合成完整的剧本。

(三)演一场戏(第三课时)

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进一步感知剧本特征,修改完善剧本;小组合作学习,朗读台词,分工筹备演一场戏;依托剧本排练,进行汇报展示。

1.对比阅读,修改剧本

将学生创作的剧本与专业剧本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专业剧本以对话为主,对话也叫“台词”,此外专业剧本比自己创作的剧本还多一些舞台提示。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策略,助力学生优化剧本。

策略一:设计台词,凸显人物形象。

策略二:添加提示,增强表现效果。即适当地增加体现人物形象的语气、神态、动作,人物的上下场提示等,指导演员表演。举例如下。

西门豹 (表情凶狠,音量逐渐变大)把官绅全部扔进漳河!

官绅 (吓得面如土色,边磕头边说)大人,您饶了我们吧!

西门豹 (装作等待,语气轻蔑)好吧,再等一会儿。

老百姓 (议论纷纷,很疑惑)巫婆和官绅头子怎么还不回来?

西门豹 (面对漳河,望了望)起来吧,看样子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

策略三:增加旁白,推动剧情发展。举例如下。

旁白1:远处传来巫婆凄厉的叫声、落水声和老百姓的议论声,众官绅吓得浑身哆嗦,低头不敢言语。

旁白2:官绅们吓得瑟瑟发抖,他们已经预料到自己和巫婆的阴谋快要被揭穿了。

旁白3:官绅和巫婆的阴谋被揭穿了,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老百姓也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2.小组合作,汇报展示

结合第一课时创设的情境“青史留名多俊杰,俊杰故事我演绎”,学生分小组进行排练。多名教师随组指导排练。之后,分小组表演汇报。学生相互评价。同时,指导教师和专业编剧结合评价表,从台词表现力、情感表达力、综合表演力等维度进行点评,最终为学校阅读节的戏剧展示活动做好剧本初定、演员挑选、服化道准备等工作。

至此,三个课时层层递进,呈现“课文—剧本—戏剧”的转化过程。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进行合作,开展语言表达训练,实现“做中学”。

综上,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指向素养的学习系统。利用项目化学习,可以整合课程内容,丰富学科教学方式。教师要以课堂为阵地,让“听中学”向“做中学”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